幸福为什么越来越少
幸福为什么越来越少
陈孟云
我是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因为在人们心目中,邓小平是仅次于毛泽东的伟大领袖之一,在人民心中有崇高的地位,我也唯恐有损他老人家的形象。但邓小平同志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一个不惧怕批评的人——无论任何人批评的对于否。
如果说毛泽东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文化浩劫的话,那么,我认为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是一场经济灾害。
经济改革初期曾有一句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我们把“实践”理解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话,那么,这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无疑是成功的。
那么经济建设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或者说,检验实践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据党的新时期“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答案不难回答,这就是:人民幸福是检验实践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共产党制定的任何方针政策,任何的实践行为的正确与否,都要靠人民是否幸福来回答,靠人民自己来回答。如果共产党的某个方针政策,某个社会实践的结果,广大人民回答没有得到幸福,那么,我们党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虚心地承认错误,尽快地改正错误,最终使人民得到幸福,从而使我们的党成为不断进步的党,这样的党才是英明、伟大的党。如此,人民之福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说白了,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在实践中,就演变成为领导干部只抓经济建设,只要经济搞上去了,就是政绩,就可以高升,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道德可以不要,腐败问题可以不管,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就是人民利益,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幸福可以牺牲.......。以致造成今天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道德在领导干部心中严重缺失,腐败问题严重失控,国有资产被严重被盗窃、贪污、亏损和贱卖,人民渴求的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环境污染等老大难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人民最根本需要的是什么?是幸福,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人民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呢?试想,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那又何谈为人民幸福而奋斗呢?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渴求就是人们对目前还无法实现的事情的期待。仔细体会一下不难理解,在我们生活里,在报刊文章,在电影电视里,每一个令人感动的关于幸福的故事,无不都是主人公在有渴求的状态下才最终获得幸福的,也就是说任何人获得的任何一个幸福都是因为在有渴求的情况下,在渴求被满足的时候获得的。人们的渴求既有物质财富上的渴求(比如渴求一个玩具,一辆轿车,100万美元等),也有精神上的渴求(比如渴求公平、正义、爱情、表扬、感恩等)。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渴求被满足的过程越艰辛,越困难、越曲折,获得的幸福感就越大,同时也越令人感动。幸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幸运的福气,也就是说,幸福是不容易获得的。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所以,我们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不断地满足更多的渴求。
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什么是人民的幸福,即:人民的幸福就是人民的渴求在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人民的渴求就是人民对目前还无法实现的事情的期待。人民的渴求既有物质财富上的渴求(比如人民渴求解决住房难的问题,渴求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渴求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等),也有精神上的渴求(比如人民对好的精神产品的渴求,对文体活动的渴求,对感恩的渴求,对祖国荣誉的渴求等)。人民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民的幸福感也是会逐渐消失的,所以,人民如果想过上幸福的生活,想继续拥有幸福,就必须不断地满足人民更多的渴求。
渴求是幸福的来源,那么,幸福与金钱和物质有关系吗?
《美》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先生在《幸福为什么越来越少》的文章中叙述到“假如你用铅笔和方格纸绘制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民众生活变化的线图,你会发现所绘制的曲线多呈向上的走势。可以说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实际’收入水平、人均寿命、住房面积、小汽车的人均拥有量、每年拨打的电话次数、每年旅行的次数、所获得的最高学位、智商分数等都在提高。然而,当我们转至人们的内心,幸福指数在近50年来没有任何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欧美人拥有的一切都在增多,只有幸福除外。几乎所有的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但人们却没有觉的更幸福。社会进步中的这一悖论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幸福.’ 或 ‘主观幸福感’这个课题。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兰研究发现,在1950年,约60%的美国人说自己是幸福的,此后这个比例除偶尔起伏之外几乎没有大变动,同时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美国人的比例却由1950年的7.5%降至今天的6%,而且还在继续下降。最突出的变化是抑郁症患者增多,此外还有数百万人虽然没有明显的抑郁症状,却感受不到生命应有的快乐与满足。” “金钱和物质与幸福感仅略微相关—— 几乎所有有关幸福的研究都支持这一基本结论”
这个西方几十年来,市场经济发展的结论,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既然幸福与金钱和物质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我们就更有理由去更多地去关心和加强人民幸福的建设,更多地去满足人民对幸福的需求。
既然幸福与金钱和物质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穷人和富人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穷人和富人是完全可以实现和谐幸福的。
既然幸福与金钱和物质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对于人民幸福来讲,是一条死胡同。
既然幸福与金钱和物质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毫不犹豫地,旗帜鲜明地,走一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的幸福为核心的,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渴求既包括物质财富方面的渴求,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渴求。我们在关注幸福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往往是人民对物质财富方面的渴求(具体表现在过度地强调、关心GDP的发展思路上),经常忽视了人民精神方面的渴求,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思维方法,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发展思路。
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了小康生活水平的人民,对物质财富方面的渴求的数量是屈指可数的,比如对电脑的渴求,对空调的渴求,对摩托车的渴求,对住房方面的渴求,对汽车方面的渴求等等,同时满足人民对物质财富的渴求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时间的耗费也越来越长。所以在物质财富方面人民能得到的幸福不但数量要少,而且成本也越来越高,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高,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对地球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大。相反,人民在精神方面的幸福资源不但数量大,取之不竭,而且成本相对也很小,如果我们能科学地加以研究,大力加强党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和领导,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广大人民就能够在精神方面,能够获得足够多的幸福,从而能过上健康向上,充满歌声笑语,充满阳光,欣欣向荣的和谐的幸福生活。
须要澄清的是,在金钱物质方面,贫穷不是幸福,不是越贫穷越好,但贫穷是个有利条件,容易使人得到幸福,比如卖火柴的小姑娘,给她一盒火柴,一块面包,就能让她得到两个幸福;富人呢,好比比尔盖茨,给他一百亿美元,他也不会得到一个幸福。危机,危机,危险中有机会。贫穷也是同样道理,人在穷的时候比在富的时候有更多的致福机会。在人民困难的时候,政府应帮人民一把,给他个拐杖,帮他们站直身子,尽快走上幸福之路。
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剥夺了穷人追求幸福的机会。富又怎么啦,如果人民没有幸福,人民的幸福生活找不到了,到那时,即使中国人比美国人更有钱,中国比美国更强大,又有何用?
须要谨防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发展到了像后苏联那样,国有资产被贪官私有化了。
须要谨防的是,中国的民主发展,像我们的台湾一样,领导阶级尽是些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须要谨防的是,中国的的老百姓,中国的最广大的人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幸福被边缘化了,被忽视了,甚至被牺牲了。
陈孟云
《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