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我们的教育制度好吗

火烧 2009-06-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从家长视角出发,反思当前教育制度的应试化问题,批评高考竞争激烈、学生身心健康受损,呼吁教育改革方向。

           我们的教育制度好吗  

          --一个学生家长的思考  

   我的女儿今年大学就要毕业了,不算幼儿班,从小学到大学毕业,16年付出的经济,精力不去言述,但其中的感受,却是非常深的。大学年年扩招,高考录取率有的省份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几,甚至更高,可谓已是“大众化”,可为什么高考竞争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日益猖獗。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一个小人物,年龄说大不大,但也五十几岁了,打字的速度又很慢,所以又怕写,但不写又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目前我们的教育制度根本不是什么素质教育,而是彻彻底底的应试教育,是一条误国误民的绝路。  

第一,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 为了提高所谓教育质量,实质为了提高分数,违背教育规律,  

只重视主课,忽视所谓付科,也就是只重视语数外,忽视音体美,只重分数,不重品质,只要分数高,其他都不管。只要分数高,就可以是三好生。因此班级排名,年级排名,校际排名。  

因此考试的名目繁多,什么科目测试,摸底考试,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模拟考,联校考,考考考,反正一个考字。实行题海战术,各种各样的试卷,无论到那个书店,从小学到高中,各门各类的测试试题,各种各样的试题汇总,有名牌学校的,有教育研究部门的,有各种出版社的,真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学校发,家长买,因此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学生越来越不堪重负,减负越减越重!我女儿高中是在我们县中上的,我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去一趟,看到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放着几撸高几十公分的课本和各种各样的试题集,令人叹为观止!  

所以对学生不是一个苦字能涵盖的,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披星戴月,一天十几个小时,生命不能承受其重!河南西峡县第一高中,为了高考出成绩,最大限度利用有效时间,把学生的血肉之躯,当成了学习机器,每天超负荷运转18小时,导致学生自杀。我们这里小学和初中本不需要住宿的,现在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的也要住宿了,双休日变成了半休日,一个月才允许回家一次,称为月假。学生眼睛近视的越来越多,看到那一张张稚气脸上的厚厚的镜片,难道不感到悲哀吗?到了高中,不近视的能有百分之几?  

我们常常说: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可现在青少年一代连一个健康的身体都没有,我们国家还有未来吗?我们的未来在哪里?!我们从媒体上看到,中日韩三国中学生体质相比较,中国最差;某部队招的新兵,从火车站到军营,只有不到一公里,竟没有一个新兵能一次不歇就能到军营的,靠这样的兵还能保家卫国吗?不是真正成了“东亚病夫”了吗?党和政府的领导人难道看不到吗?坚持这样的“教育改革”究竟要改到哪里去?!  

第二,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极大的扼杀。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的生存荣辱,系于学生的分数。为了学生能够考出高一点的分,不得不采取题海战,疲劳战,辅之于金钱刺激,生存教育方面的思想工作,甚至体罚。讲课是填鸭式的满堂灌,那里还有多少启发式,谁还想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谁还在乎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只有从书本到书本,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只能读死书,死读书,从幼儿班开始,就分成重点和非重点,就开始学英语,有钱有势的自然是希望子女继续做精英,手中自有权钱可用。平民百姓也想自己的子女能过上好日子,只能靠读死书,死读书,家长不得不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儿童学习的兴趣早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学得好,才能学有所成,才能有所创新创造。否则就是天才,也会被视为异端,也会被扼杀!不管所谓是差生也好,还是好学生也罢,普遍都存在厌学情绪,那里还有钻研精神?  

第三,社会财富受到极大浪费。应试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少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差,存在着眼高手低的毛病。现在大学生就业出现严重困难,媒体上某些人指责大学生眼高手低,心态不平,就业不切实际,认为大学生养猪,卖肉,摆摊不管做什么,没有什么不应该,此种指责貌似正确,实则是在推卸罪责,学生身上的毛病,根源就是应试教育,“次品”的责任应是生产者的,总不能是产品的吧!学校就是生产者,而政府就是管理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学生十几年的寒窗,对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难道说上了十几年的学,反过来再与农民工争工作,这应该吗?既然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这不是设好了圈套让百姓往里钻吗?对国家又意味着什么?国家的希望在教育。而应试教育呢,物不能尽其用,人不能尽其才,这不是社会财富的最大浪费吗?  

第四应试教育培养吃人的精英和被吃的奴才,黎阳在《人吃人的进化》中指出;中国特色的精英论-“万般 下品,学而优则仕”,一忽悠几百年不带断线的,让不知多少范进们锲而不舍奋斗终生;让不知多少一心一跟斗跳进龙门变成龙的毛毛虫们奋不顾身前赴后继死而后已,让不知多少苦挣扎的人当真相信一切苦难皆是自己无能,逆来顺受乖乖被吃。过去考科举,如今考文凭,朝代变了,“学而优则仕”没变,仍然是“主流价值观”!  

应试教育误国误民,其罪“罄竹难书”,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可为什么不见丝毫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呢?根源在哪里?我上网查了一下,还真是众说纷纭,有说是计划经济之过,计划经济时代只要考取了大(中专)学以后,即可获得优厚的待遇,虽然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但制度的改革具有后性。也有人说是中国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造成的,也有人说是由于择校造成的,不一而足,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应试教育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政府是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明航在《科学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一文中说:“教育制度配置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与前提。教育制度是教育资源的主要配置方式,教育制度配置的改变也使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发生变化。教育体制改革从本质上看是通过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来改变教育的功能(教育公平、教育效率、促进发展、选拔人才等)。因此,没有教育制度配置,教育体制改革就是空中楼阁,教育制度配置可以说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与前提。”中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极不平衡,沿海与中西部,城市与农村,大城市与小城市,损不足补有余。就那我所处的县来说,是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可教育资源也逐步在向县城聚集,  

我家离县城只有十多公里,可经济上稍微过得去的家庭,都想方设 法送到县城去就读,十多年前初中到县城,现在已发展到幼儿班就往县城跑。乡镇的生源在减少,优秀的教师在向城市聚集,第一去上海,第二去苏南,再者去县城。不要说建设什么新农村,不倒退就已是烧高香了!学生发展的路线是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考公务员,或者出国,成为“洋人”!我们教育培养出的这些精英,不说是一年土,二年洋,最终也是不认穷爹娘。有一个从穷山沟出来的大学生,出国留学后,留在了美国,再也没有回过穷山沟,每年只寄个几百块。而他上大学欠的债,他的父母还没有还清!这于家于国有何益处?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毛泽东时代说是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那么现在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学校和人才的评判标准是政府制定的,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重点小学和非重点小学,政府财政拨款是不一样的;海归人才和本土人才的待遇是不一样。政府提倡什么,鼓励什么,难道还不清楚吗?应试教育的根源在那里,难道还不清楚吗?鲁迅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就呐喊要救救孩子,可怜到了如今,我们还不得不大声呐喊:救救孩子!!!  

                          luxinfa  

                         2009年6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