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打破“铁饭碗”再起网民情感纠结

火烧 2011-04-15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围绕打破铁饭碗引发的网民情感纠结,探讨事业单位与国企改革对社会公平的影响,同时提及公务员考试热度变化,体现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层矛盾与关注焦点。

“2015年,中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篇来自新华网的文章《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出台 2020年或打破“铁饭碗”》,迅速在网上传播,再引起亿万网民的情感纠结。  

所谓“铁饭碗”,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特指计划经济时期获得全民所有制身份的人的职业,认为这些人就业终身制,“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它的外延主要涵盖行政单位、国营企业、事业单位等三部分成员。为打破这种“僵化”的身份,上世纪80年代,首届“中国优秀企业家”张兴让首先提出在企业打破铁饭碗,90年代发展为全国性的“砸三铁”活动(或称为运动、工作、举措、风潮,意思一样)。  

所谓“砸三铁”,就是要砸掉“铁饭碗”、破除“铁工资”、搬掉“铁交椅”。从概念上讲,其对象应包括所有具有“全民所有制身份”的人,但当时由于客观原因,砸三铁仅限于在国营企业铺开。由于此时的国企正在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即“国家所有,承包经营”,砸三铁正迎合了“承包人”的愿望,出现了很多负面影响,例如将工人的工资搞得少少的、承包收入搞得多多的,加上失去工人民主监督,许多国企一夜之间(科学一点,是好多夜)由创利企业变成“特困”企业。  

国企改革的车轮在惯性的驱动下,必然要驶入“攻坚战”阵地,这便是破产重组、“有所不为”的开始,大批的工人在中壮年时期彻底失去了“饭碗”。这一阶段的国企改革,充分证明了中国工人阶级最伟大,最大公无私,他们以自我牺牲精神保住了另一部分人的“金饭碗”。  

然而,这种“牺牲”并没有换来社会的更加公平合理。退休双轨制以及政、事、企之间的鸿沟愈来愈深,社会对行政和事业单位在“金饭碗”、“金工资”、“金交椅”的诟病业已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于是,改革的利剑缓缓转向事业单位。凭心而论,事业单位除了“交椅”比较“铁”,饭碗和工资并没有从前那么“铁”了。  

一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为什么会吸引了各方广泛关注?正如来自新华网的文章所说:“它不仅关系着4000多万‘事业人’的命运,同样是中国社会体制改革富有深远意义的一步……而这次改革时间表所引发的关注,其中很大一部分便是对打碎这只饭碗的期待。”  

不过说是“对打碎这只饭碗的期待”并不全面。和原来的国企一样,事业单位的这只饭碗应该打破,否则就不公平。但人们更关注的是,何时出现“打破金饭碗”的说法?  

有网友质问,“(打破铁饭碗)包括各级公务员不?现在最能体现尸位素餐的就是地方大多数公务员,改革就应该首先从改革者自身改起,才更有力度和效度。”据统计,1994年至2000年间,全国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员才不过4万余人。而2007年国考,报名人数达60万,比2004年翻了近5倍。那一年全国有近五百万大学生毕业,也就是说约每10个毕业生就有一位参加了国考。2011年,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达到146万!“择业观天平上铁饭碗这一边再一次重重地落下”。  

 有网友说,事业单位打破铁饭碗竟然排到2020年,比起我们一夜下岗来说,是不是太“稳”了一点?而事业单位的网友则调侃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本博认为,事业单位已经是第二战线,离“核心”不远了。拖,是可想而知的,因为行政单位并不想受到“冲击”。即使2020年能顺利完成事业单位砸铁饭碗,比国企晚了20多年,按这个“累进”速度,触及核心应该再顺延50年。改革开放30多年,仅仅为了砸全民所有制“三类人员”的铁饭碗就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正如胡锦涛主席刚刚在博鳌论坛上讲的,“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社会很推崇孔子,孔老二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自己不愿意丢掉金饭碗,为什么非要砸别人的饭碗?我注意到资本主义国家在企业破产收购案中,大多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接收或优先雇佣原来的老职工。“饭碗”是最大的民生,资本主义国家也懂得这个道理。

无论怎么砸,人总是要吃饭。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有一个口号是“人人有饭吃”,改革开放的目的应该保证大家一视同仁地吃得更香、更好、更安心、更公平才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