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是群众运动还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奠基?

火烧 2011-04-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奠基的差异,强调毛泽东领导下的群众运动对工业化建设的影响,突出中国依靠工人农民力量的特色。

是群众运动还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奠基?  

——中国与苏联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区别  

   

傅晨光  

   

社会主义不提“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但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需要奠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奠基于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  

1956年,中国共产党宣布,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转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起来的,比苏联的经济基础更加无产阶级化。在建设过程中,无可讳言,按照毛泽东的设想,中国采取的是“群众运动”。右派和右派徒孙至今还在百般嘲笑,并以此当作是“毛泽东的错误”的证据,事实证明,在毛泽东思想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样的建设方法是成功的。  

划时代的运动不可能没有震动,也难以避免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中国成功了!这个成功到7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得到反映,90年代以后中国产品、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广受欢迎的价格优势和外汇储备的积累,更是这一成功最生动和有力的反映。  

下面,对上述观点作出说明。因写作时间仓促,可能非常粗浅,只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1、毛泽东领导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奠基和创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核心是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不是按照列宁提出的以“电气化”为纲,而是“以钢为纲”,这固然是由于中国工业比俄国落后至少一个时代,但是,这却不是毛泽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毛泽东主要考虑的是中国工业化建设首先“依靠谁”的问题,对此,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我们不提‘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之类的口号,也不提列宁的‘苏维埃加电气化=共产主义’的口号,而提我们现在的一些口号,反而快些。”(《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19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看到苏联实施的“电气化”走的道路是以技术专家、干部决定一切的老路,说白了,还是依靠资本家和资产阶级专家来搞社会主义(这样必然形成还是工人为专家服务而不是社会主义理论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后应有的情况),对此,毛泽东是不满意的。在“以钢为纲”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提出的不是“向资本家学习”,而是采取“发动群众”、“土法上马”等方法,是依靠社会主义工人、农民自己的力量,而不是走苏联依靠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道路。  

因此,多少年来,中国一些研究中国工业化道路与苏联不同的著作,一直认为毛泽东对于苏联的批评是从批评斯大林时期的有些做法开始的,是不准确的。毛泽东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设计划与苏联有区别,是从与苏联的“电气化”计划相区别开始的。这不仅仅是经济计划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经济建设“依靠谁”的政治问题。  

这种区别,最终还要在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得到各种反映。  

   

2、苏联刚开始实行计划经济的时候,在联共(布)党内是有过重要争论的(从“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和1921年到1928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时期一直有争论)。现在的中国读者一般只知道列宁提出的“电气化”工业计划,但当时还有另一种计划,就是组织“工农劳动大军”的计划。这个计划与列宁的计划是有重大不同的,这个计划的基本想法是,不靠从旧沙俄接收过来的专家、工业技术人员和各类管理人员等,而是组织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农劳动大军”,采取经济建设“大会战”的方法,选择一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工程突破口来创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创建经济基础的过程中,培养工人自己的工程师、各级管理人员,然后改造社会科学文化教育管理体系,进而形成真正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社会主义文化。  

但是,这个计划,首先被斯大林很轻易地否决了。斯大林不能设想离开了资产阶级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还能搞什么工业,正如中国解放初期,竟有很高级的领导人不能设想“离开了资本家,工人到哪里去就业?离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这样的生产方式,世界还成其为世界吗?”一样,斯大林认为这是一种异想天开的计划,因而向列宁提出了反对意见。  

划时代的世界革命各项事业正在开端的巨大工作压迫着列宁等领导人,“列宁病了,苏联也病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在创建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时候,一开始走的是利用从沙俄接收过来的专家、工程师和各类管理人员直接投入建设的道路。这一道路一旦开端,也就形成了它自己不断发展的决定性逻辑,“向资本家学习”等口号,就成为这种社会进程逻辑的必然结果。  

   

3、可以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必说是“另起炉灶”,但可以说是重新奠基的。  

这符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呢?马克思不是教导社会主义者建设社会主义不要从头来过,而是要对资本主义物质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吗?是的,马克思是这样说的。但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奠基并没有排除对资本主义物质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以后,旧的厂房、机器以及管理人员和方式得到了合理安排和使用。中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苏联还要好一些。  

“大炼钢铁”不是苏联那样的工业化,而是群众性的劳动。“以钢为纲”的工业化又带动了遍布全国城乡其他工厂企业的建设,这样的建设是工人、农民带领少得可怜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劳动,同时当然有聘请的苏联专家。由于全国铺的摊子很大,用现在有的人所接收的“气候变化理论”去认识那场运动,必然可以得出诸如“劳民伤财”、“破坏环境”、“造成了高耗能高污染”等结论,但是,正是由于这样集中力量,中国工业布局开始了,有的工厂后来淘汰了,有的生存了下来,到80年代以后得到了资金技术的支持,中国工业化成功了!  

事实应该反过来提才是合理的:如果没有50年代后期的“大跃进”,中国建立起了遍布全国的工业网,而是又一些专家冷冷清清地“慢慢来”、“按科学规律办事”,中国80年代拿什么去“吸引资金和技术”?中国90年代末本世纪初经济如何“腾飞”?  

以上说的这一些,无非是想说明,相对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来说,苏联还真的是将旧的基础直接接收过来(这一点列宁后来已经明确地认识到了并提出了改革思想)由工人掌握。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几乎完全是社会主义白手起家搞起来的,社会性质上更加工人、农民化(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农民的社会身份已经无产阶级化),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其意义十分深刻和伟大。  

   

4、苏联时期有经济学家曾经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样要有“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经过深入思考以后,中国没有采纳这一理论。  

历史是发展,历史反对一成不变的形式类比。  

社会主义可以不提“原始积累”,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必然要有奠基,中国实现了这个奠基,而且这个奠基是成功的。这个奠基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工人和农民自己联合实施的。  

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到70年代初已经形成。毛泽东是播种者,是奠基人。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收成。这个收成,反映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为世界很多国家和人民所欢迎的“中国制造”中,反映在这些制造的低廉价格上和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积累中。(2011。4。1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