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黄尔文: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垮台?—之三  公有思想与私有思想的决战

火烧 2011-04-12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社会主义国家为何会垮台,重点分析公有思想与私有思想的冲突,强调生产资料所有权对利益分配的影响,揭示小农经济私有制的局限性,引发对阶级意识和革命斗争的思考。

    黄尔文: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垮台?  

    ——之三  公有思想与私有思想的决战    

   

在上一篇文章末尾,我们提出了一个议题:把利益问题说清楚。因为如果不把利益问题说清楚,不把公与私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启发阶级意识、焕发群众的革命斗志,就会成为一句纯粹的空话,其结果当然免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  

我们所说的利益是什么?当然首先是指对人生存有用、有益的物质。  

恩格斯在归纳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里,“吃、喝、住、穿”所需的材料,粮食、水、住房、衣服,即每个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他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生存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使生活条件稳定并一点点改善,对这个人来说,显然是他最大的利益需求。  

问题是,保证他生存所需的这些生活资料又是从哪里来的?  

谁都知道,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生产生活资料的资料——土地、工厂、机器,等等,我们把它们叫做生产资料。有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才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满足人的需求,使人生存;没有生产资料,再多的生活资料也会用尽,人就会饿死。所以,对于需要生活资料的人来说——不管他是否直接从事生产活动,都很容易理解,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样重要,从长远来说,甚至比生活资料还要重要——过去小生产时代,农民把土地、耕牛、种子看得比生命还要紧,有的农民遇到灾年,宁愿饿死,都不吃来春要用的种子,就是这个道理。  

这么一来,就涉及到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利益的关系问题。  

第一种情况,你有一点生产资料,比如一小块土地,一头牛,以及犁、铧等农具,你有种子,也有劳动能力,你自耕自种,生产一点粮食,供自己食用。种一些棉花,手工纺纱、织布,做成衣服,供自己穿。多余的产品去市场上换一些其它生活用品——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小农经济中小私有者的生存状态。  

但这种日子除了清苦,还极不稳定。因为生产效率太低了,也无力抵抗各种天灾人祸的冲击,未必符合人的利益需求。  

因为在完全私有化的条件下,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你多半会失去你赖以生存的唯一生产资料——在农村,由于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社会、政治原因,土地的兼并是不可避免的。生产资料——土地,会集中起来,落到地主的手里;在城市,机器、厂房,终归也会落入少数企业家、资本家之手——因为只有组织起来的大生产,才有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才有可能生存下来。  

只有很小的机会,你可以把其它人手中的生产资料占有在自己的手中,成为一个较大的私有者。但竞争极为残酷。你首先要成为一个剥削者,然后要经受“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考验。  

第二种情况,你没有生产资料,或许你在生存竞争中失败了,不管你是否身患疾病,劳动能力多么孱弱,你都得为别人打工——为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地主、老财、工厂主、资本家打工,来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即得到维持生存的一点少得可怜的生活资料,勉强活下去。  

除此之外,你只能靠卖血或卖身,或者乞讨,获得一些生活资料,来维持短暂的生存。  

除这两种情况,当然还有第三种情况,比如寄生者,附属阶层,靠招摇撞骗抢劫偷盗生存,等等,不属于本源,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从前面所说的两种情况,可以看出,生产资料除了是生产生活资料的资料,还是一种可以被集中起来用于强行占有别人劳动的物质资料,是一种可以被用来剥削、压迫他人的物质资料,是一切物质利益的根本。  

控制了生产资料,就等于控制了没有生产资料的人的生存权。因此,要谈论物质利益问题,显然避不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话题。  

至于工资,不管是实物工资,还是现金工资,无非是生产资料占有者对为他们打工的劳动者所需生活资料的一种分配形式。  

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有权决定给他的雇佣工人发多少工资——尽管也要受到劳动力市场的约束,但后备工人总是远远多于他需要雇佣的工人。利用这一点,他总是尽可能压低给工人的工资。压下来1分钱,他自己就多得1分钱。对个别的工人,他的权力是绝对的。  

总之,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决定了生活资料的分配权,而不是相反。  

这里提到“所有权”中的“权”,涉及一点“法”的问题。法律无非是靠国家的力量,靠警察、监狱、军队——这些暴力手段来强制推行并维持的对社会上某种关系的认可和保护。但归根结底,还是反映出经济关系、利益关系。在本文中,为了避免旁支蔓引、头绪过多,涉及的“所有权”——法律允许的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仅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包括下文反复使用的“所有权”、“所有制”一类概念,主要属于经济学范畴。  

这样,如果不考虑人的劳动因素,仅仅从物质利益这个角度,我们也很容易理解:  

——生产生活资料的资料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根本条件。  

——生产资料所有权决定了每个人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  

——生产资料所有权代表了每个人最根本的利益。  

对“生产生活资料的资料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根本条件”这一条,前文已经做了充分解释。  

但是,“决定了每个人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 、“代表了每个人最根本的利益”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说,每个人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由他是否拥有生产资料来决定。没有生产资料的人,只能为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去打工才能生存。占有生产资料的人,不用劳动,却可以靠手中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  

于是,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使社会划分出阶级:没有生产资料的人,被称作“无产阶级”,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是相同的:缺衣少食,住房简陋,卫生条件比较差,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生产资料,或者说,这是由他们的阶级地位决定的——两种说法在经济学上的含义完全相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即资产阶级,他们不劳而获,生活条件则要比无产阶级好得多。或许也比较文明、时尚、讲究礼仪,但更多的是奢侈、腐朽和糜烂。  

在过去社会,没有生产资料的人总是远远多于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即无产阶级的人数远远多于资产阶级。那么,他们当中是否有可能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使自己跨入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即资产阶级的行列,并以此来改善自己及其家人的生活?  

尽管资产阶级也在极力鼓吹这种可能性,同时也会通过比如博彩业来制造几个这样的典型,并大肆宣传,但真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在资产阶级极力维护的私有制社会,资本的聚集,财富的两极分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包括整个资产阶级的人数也都在不断减少,无产阶级的队伍只会越来越庞大,整个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只会越来越趋于恶化。凭个人的力量是根本无法改变这种社会趋势的。  

只有使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用革命的暴力手段,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回被剥夺的劳动成果,使整个劳动阶级上升为国家的统治阶级,才能使无产阶级中每个无产者的社会生存状态得到根本性改善。这既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了从属于这个阶级的每一个无产者的利益。  

由此可见,每个个人的利益,与自己所属的阶级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脱离了阶级利益的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全部劳动阶级上升为国家统治阶级的社会。全部劳动阶级——包括其中每一个劳动者,作为国家的主人,因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全都拥有了生产资料,因此全体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全都得到根本性改善。劳动阶级之中的每个个人,也因此获得了幸福生活的条件。  

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代表了全部劳动阶级——包括其中每一个劳动者短期的和长远的利益,代表他们眼前的和根本的利益。对于每一个劳动者,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包含了他们短期的和长远的、眼前的和根本的利益——这是对我们讨论利益问题的一个小结。  

下面来讨论公与私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引起无数争议,要害是割断了公与私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用一种孤立僵化的、绝对化的认识方法来看待公与私的关系。为一些极端自私自利的个人及行为辩护,进而为私有制度辩护。  

世界上,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在阶级社会,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阶级而存在。每个人与社会、与自己所属的阶级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割不断的。社会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同时代表社会上每个个人的利益,阶级利益代表了从属于这个阶级每个个人的利益。  

尽管个人利益有时也会和社会公众利益和本阶级的利益发生冲突,但社会不应当为了少数人或少数人的阶级的利益而覆灭,阶级利益也不会因个人的利益而改变。所以在任何情况下,社会的公共利益,阶级的共同利益,都高于个人的利益。这就是公与私关系的实质,只不过有许多人看不透这一点。  

我们在前面讨论利益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涉及了这种关系。阶级利益为公,个人利益为私。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斗争,使自己所在的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实现个人利益。阶级的公共利益实现了,个人的利益也实现了。这就是公有思想的源泉。  

实际上,公有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早已有之,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直到马克思主义诞生,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阐明了生产资料所有制与阶级划分以及个人的关系,才使这一思想成为科学。但是,直到世界上建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才使公有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真实的物质基础,这就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正如前面分析的,生产资料本身就是物质资料。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成为公有思想的物质基础。也正是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公有制思想第一次出现了现实基础,有可能使全世界私有思想产生的基础彻底覆灭,所以这种最先进的思想,遭到了全世界范围内前所未有的攻击和围剿,其集中的表现,就是用个人狭隘的私有思想来否定公有思想。而社会主义时期,正是一个两种思想大决战的时期。  

这种大决战,在政治上的集中表现,是两条道路的斗争,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还是取消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制度上集中表现为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争夺:是搞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还是搞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而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这种决战的核心,则集中表现在公有思想与私有思想的决战上。  

   

相关链接:  

《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垮台?——之一  被遗漏的环节》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1104/225344.html  

《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垮台?——之二  必须突破小私有者的狭隘眼光》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1104/226089.html  

《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垮台?——之三  公有思想与私有思想的决战》   

   

《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垮台?——之四  这是最后的斗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