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价格的假相

火烧 2011-04-1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市场价格是否由市场真实形成,指出市场调节存在扭曲,尤其在生活必需品和房地产领域,垄断导致价格虚高,损害民众利益。强调需反思市场机制,回归公平合理的价格体系。
    价格在多大程度上由市场形成?价格真能由市场“自发”调节形成?市场真能形成公道的合理的价格吗?换句话说市场经济在所谓的市场上形成的价格是符合道义的吗?尤其是对于牵涉国计民生的生活必须品的价格而言,更应发此一问。

    经济学者习惯于为我们描绘理想的经济运作模式,以为在市场的运作下,人们勤劳就能过上好日子;其实,这是一个虚拟的假说。因为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价格被人为地操纵、操作,由此而形成的价格就是一种伪价格,一种虚伪的“资源最优配置,”导致经济的扭曲,并由此人为地将人们的生存抛掷于困苦的境地。譬如,粮食,一旦由私人财团或外国资本予以控制,几个寡头垄断市场,稍微翻起几个波浪,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就难办了,而且可以导致社会动乱;因此,市场调节达到经济运行平衡的美妙结论并不存在;价格的背后是犯罪。再譬如,石油,一旦由私人寡头垄断,与粮食的情况雷同;对于其它大宗社会必须的产品市场而言其本身就像一个庞大的身躯,除了它自己的身躯主动调整,谁能动它?它垄断市场,抬高价格,具有以市场调节的虚假名义实施剥夺大众利益乃至生存权的残酷本质。房子的价格也是如此,由于土地资源的地理位置的限制,导致由此形成的房子根本就不是可以大批量重复复制的普通产品,而且,它是生活必须品,由此房地产商可以勒紧住房者的咽喉获取暴利;其实在房地产市场化的前期,住房的福利分房和单位集资建房是最经济的方式,单位向土地管理部门报计划,缴纳土地相关费用后即可成立基建办公室找施工单位建房,由于不缴税以及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房子价格基本是单位员工能够承受的,员工生活水平自然提高,这项政策荫及中国许多百姓;由于集资建房的竞争,导致房地产商的房产价格无法远远高于集资房,形成了一种均衡和遏制作用。现在生活较好的普通人群中其住房基本都是享受的过去集资房或福利房。但是一旦全面市场化后,房地产商的黄金时代到了,因为它控制了稀缺资源,加上分期付款政策的便利,房地产价格扶摇直上,国家得利、房地产商得利,老百姓倒霉了,因为成房奴了。国家从房地产政策中得利了,但结果是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的下降。现在回归廉租房政策是一种好的修正。国家何必要与老百姓争利呢?财政收入多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是百姓的民脂民膏;中国社会历来讲究“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何苦自己要成为一个大商人呢?似乎利润越多、税收越多,国力似乎越强一样,但背后是广大的民众过着没有希望的生活:“房子买不起、大病治不起、上学上不起。”应当降低税负、返利于民、建立农村养老制度,减轻群众生活负担。   

    有的经济学者批评计划经济无法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其实也不符合事实。价格的形成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上合适的利润比例确定,其实最符合人性,也最公道,因为波动影响稳定,当价格低于成本时,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者是一种灾难;当价格远远高于成本时,对消费者是一种灾难。计划经济的价格是考虑了生产的技术条件等必须的成本后形成的较为公道的价格,如果需求加大,则由于大规模生产而导致成本降低,如果不降低价格,对生产者而言代表利润的提升,而利润归国家和国有企业所有,可以形成积累;如果调低价格,对消费者而言,则代表福利的提升。其实,也是双赢,会形成肉烂在锅里的一种高效率。国家财富或福利总体是增长的。有人说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其实,另一种意义是计划经济可以导致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市场经济的人为操作的波动其实就是导致产生大量的社会无效劳动,本质是一种浪费。

    这就是为什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大量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员工,虽然收入不高,但能养活人口多的原因;为什么在市场体制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为什么人们拼命要找一份公务员的工作,很奇怪,既然市场经济如此美妙,为什么人们趋之如鹜地奔向非市场领域;似乎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并不热衷去当公务员,1980年代,工商局、税务局、法院、警察等行业并不为人们看重。其实,就是源于市场经济下大量无效劳动,人们穷忙而收益无法保证。

    主流经济学者们不愿意下大力气去研究分析现实的人们生存的困境,总是去编织一个美丽的市场神话。现实非常复杂,而经济学者根本不深入调查分析,沉溺于破绽百出的自己编织的美妙经济理论中,使民众陷入愁苦的生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