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资本主义,一个没有结果的爱情

火烧 2010-04-08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文章围绕资本主义制度展开,结合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与克鲁格曼的经济分析,探讨资本主义的贪婪本质与金融危机带来的反思,引发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质疑与改革呼声。
资本主义,一个没有结果的爱情


金诚绪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式的资本主义一度被鼓吹为这个星球上唯一正确的制度。然而,一场席卷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又让一些人不得不重新开始对资本主义做出新的认识。
    不久前,执导过《华氏911》的美国著名导演迈克尔•摩尔的新作《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首映。在影片结尾,摩尔使用特效,用黄色胶带把纽交所的办公大楼缠得严严实实,并贴上了“犯罪现场”的标签。他向观众透露出的观点很直接:资本主义玩死了资本主义。
    这是摩尔第一次将他的炮口对准资本主义制度,而在摩尔的背后,更多的支持者表达了同样的声音。一时之间,对资本主义的制度的反思似乎成了席卷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潮流。

                            摩尔:资本主义终将破灭

    一位胖子站在华尔街的银行大门前,抖搂着一个印着硕大美元符号的布袋子大喊:“把我们的钱还给我们!”这一幕并不是美国肥皂剧里的剧情,而是摩尔的纪录片《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里,最令人捧腹的镜头之一。
    就在人们哈哈一笑之后,人们还是闻到了画面里所掩藏的浓浓的火药味。这就是摩尔的风格。有人说,当你看到一个人拿着扩音器站在华尔街的街头,或是站在密歇根州的汽车厂内,或是在美国国会的大门外面高喊“我们要改变”,这个人不是奥巴马,就一定是摩尔。
    2004年,摩尔拍了一部《华氏911》,把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数落得狗血喷头。在这部获得金棕榈大奖的纪录片里,小布什和他的政府被形容为一群大骗子,为了石油利益,用谎言蒙骗国会议员们发动伊拉克战争,把美国的年轻人送上战场。许多人欣赏《华氏911》的直言不讳,更为摩尔的辛辣、大胆倾倒。而这一次,摩尔把枪口指向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就像爱情一样,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充满了贪婪、欺骗和不可避免的最终破灭。”在摩尔眼里,正是这场金融危机,让资本主义制度贪婪的本质暴露得彻底无疑。
    有“最让美国政府头疼的电影人”之称的迈克尔•摩尔,出生于美国北部密歇根州弗林特小镇的一个爱尔兰汽车工人家庭。高中时,他就对政治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他18岁竞选校董,成为美国最年轻的竞选公职者。
    上世纪80年代,父亲的失业让摩尔想到要拍摄纪录片反映现实。1989年,要靠每周89美元的政府救济过活的摩尔推出了纪录片处女作《罗杰和我》,一经上映就在北美地区引起巨大轰动。影片获得了当年北美地区所有重要电影节及相关评选的最佳纪录片奖项,至今仍列于史上最佳纪录片评选中的第三位。
    很多评论家都把摩尔看作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但摩尔自己则宣称是自己是美国民主党的支持者。他的作品告诉人们,他批评的是整个制度的不公允。从同情失业工人,到揭露黑枪文化,再到向美国的医疗制度开炮,摩尔的抨击目标不断扩大,最近则直接剑指资本主义制度。
   
                            克鲁格曼:美国应再推新政

    摩尔批判资本主义绝不是孤军奋战。现在,他的“盟军”里有了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
    保罗•克鲁格曼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系教授。作为自由经济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克鲁格曼在经济学方面的成就曾让他于1991年和2008年两度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953年,克鲁格曼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高中毕业后,他来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并从此走上研究之路。
    1996年,克鲁格曼出版了一本新书《流行国际主义》。他在书中说,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会幻灭”。他认为,亚洲在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已潜伏着深刻的经济危机,将在一定时间内进入大规模调整。这一预言在第二年就不幸言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克鲁格曼奠定了“新一代经济学大师”的地位。
    2004年,克鲁格曼又在《纽约时报》上撰写专栏文章,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出了严重警告。这位经济学家曾对美国经济形势做出了如此评价:“按照我的判断,当前普通美国人的命运与经济普遍增长的脱钩,在美国近代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他在《布什之后——新保守派的终结与民主党人的时刻》中描述了保守派占领华盛顿并在经济繁荣时期分化美国社会的手段。由于丰厚的税收优惠,美国的富人越来越富,企业的盈利被投放到至今不为人知的领域。“相反,大多数雇员的薪水几乎跟不上通货膨胀的脚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克鲁格曼抨击美国资本主义弊端的力度越来越强。2007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的新书。在书中,他对现行制度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在他看来,美国式的资本主义曾经长期罔顾社会公平,造成了贫富悬殊的现实。直到罗斯福实行“新政”,借鉴了其他制度的一些做法,才促成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壮大和社会的持续繁荣。但这个趋势在上世纪80年代初被逆转,“新政”的成果被富人们逐步侵吞。如今,社会贫富分化、中产阶级萎缩,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边缘。在11月9日《纽约时报》的博客中,克鲁格曼更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三次冲击发展中国家,第一次弄垮了拉美国家,酿成墨西哥和阿根廷的经济危机。第二次是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第三次则是几年前热钱涌向东欧,留下的伤痛至今没有能够愈合。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

    当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8年的低谷之后,陷入反思的不仅仅只有摩尔和克鲁格曼。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理查德•A•波斯纳出版了一本新著《资本主义的失败:08危机与经济萧条的降临》。这位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和最为杰出的法律经济学家指出,自由经济的钟摆摇动得太远了,应该受到严密的监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灾难,根本原因就在于自由市场的系统风险,因此,它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失败。
    无独有偶,英国牛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牛津经济政策评论》副主编安德鲁•格林也在其新书《放纵的资本主义》中,对自由市场的作用提出了质疑。他甚至提出,“为了获得更加可持续性、平等的结果,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经济和社会模式可选?”而日本著名经济学家中谷岩在2008年出版的《资本主义为什么自灭?》一书中也说,“日本套用基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的新自由主义思想推进改革,结果导致日本丧失优良传统和产业竞争力,日本社会开始分裂。”
    就在前不久,一项在美国本土举行的民调结果显示,因为金融危机的打击,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开始反思资本主义,有20%的受访者表示更喜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此相对应的是,根据英国广播公司对全球27个国家2.9万人的调查显示,有51%的受访者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存在问题;另外还有23%的人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存在致命弱点,世界需要新的经济制度。
    一场金融危机虽然给经济带来了动荡和冲击,但是却在无形中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资本主义。从摩尔的感性抨击,到克鲁格曼的理性反思,再到来自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思考,将有助于世界经济的重建和人们对未来产生新的看法。
    (《环球视野》2010年4月6日第286期,摘自2009年11月中《环球人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