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奠基者》的疑问--回答我的疑问的答案来了
回答我的疑问的答案来了
李定凯(2010.1.16)
我前几天写了一个帖子 —— “对电视剧《奠基者》中几个情节的疑问”,指出《奠基者》中描述大庆石油会战缺粮时钻井工人每天的粮食供应只有5两和吃玉米秸可能是造假的情节。今天到强国论坛深水区游泳,发现了一个关于我的疑问的答案,说明我的疑问没有错,很好!不仅如此,《奠基者》还隐去了当年会战指挥部应对粮食紧张的许多积极措施,如职工食堂设立政治指导员,大食堂建立伙委会,浮肿病人“一律停止工作,为他们办专门营养伙食,每人每天2~3两肉”,“大搞代食品”,“粮食按定量吃够”等等。现将“失业保险”网友的帖子转载于后,请网友们共同欣赏,能从一个侧面体会到《奠基者》是怎样用艺术手法“塑造历史”的。
附:
关于大庆会战时生活情况
[ 失业保险 ] 于2010-01-15 14:18:23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97181288
我是石油系统的工人,父辈也是老石油工人。这两天见网友在讨论大庆会战时的生活情况,我问了父母及周围的石油老前辈,查了部分资料,情况如下:
会战是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开始的。
这片新发现的处女地长久以来都是一片荒原,缺少基本的物质保障,是会战期间创业工人们遇到的最大难题。
春天的草原,大地依然覆盖着一米多深的冻土层。数万人马的突然到来,在这片原来只有几处民房和少许牧场住房的荒原上,住首先成了一大难题。
据大会战的总指挥、时任石油部副部长的康世恩后来回忆说:“会战期间,如果能找到一个被遗弃的牛棚,那就是一等旅馆,如果是帐篷,那是二等旅馆,就算找到个地窝子,那也是三等旅馆,要是能找到一间民房,那还得了,简直就是特殊化了。”
有些工人实在找不到地方,就干脆蓝天当被,大地当床,在大草原上过夜。有人因此甚至被冻哭过。
吃饭也非常困难。会战刚开始时,职工吃的粮食基本上能按工种定量供应,伙食还过得去。但到了当年九十月份,在全国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被称为北方粮仓的黑龙江省的粮食储备也超过了“危险线”,不得不按国家规定,把会战职工的粮食定量减下来。
钻井工人从每月28公斤减到22.5公斤,采油工由22.5公斤减到16公斤,干部、专家等一律减到13.5公斤。许多职工的家属和子女,由于家乡闹粮荒,为寻活路也来到油田。这更加剧了油田缺粮程度,许多职工一人的定量一家人分吃。
当时,油田流行一句话,叫做“当官不发财,粮食掉下来”。意思是说,工人提了干部,工资是哪级仍是哪级维持不变,但一夜之间,粮食定量就降了下来,因此,工人提干前,都需要领导好好做思想工作。
1960年底至1961年初,会战真是到了难以坚持的地步了。半年多的会战使职工队伍已成疲惫之师,长期吃不饱肚子,人们的体力渐渐支撑不住,很多人因缺乏营养得了浮肿病。当时,石油部党组正在北京开会,张文彬在会战前线主持工作。他通过萨尔图直通北京的电话专线向余秋里汇报说,职工队伍中出现了浮肿病,蔓延很快。得浮肿病的职工,开始是几百人,很快上升到1000人,以后是2000至3000人,最多时达到了4600余人。治疗浮肿病,制止浮肿病蔓延,尽可能地改善职工生活,成为关系会战大局的最尖锐、最紧迫也是最为关键性的问题。石油部党组的会议还没有结束,康世恩就奉命赶回大庆解决会战队伍中的浮肿病问题。余秋里给他的指示是: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毫不动摇,坚持会战,天塌下来也要顶住!康世恩一下火车,首先来到一线钻井、油建工人住地,了解情况。有个转业不久的青年工人,看样子身材魁梧、壮实,却躺在床上,眼睛睁得大大的,可就是起不来床,说话也有气无力。康世恩走上前去,按按他的脸部和腿部,一按一个坑,好久恢复不过来。很明显,这是得了浮肿病。康世恩了解情况后,便主持召开了会战领导小组会议,作出一系列规定:第一把手既要抓生产,又要管生活,第二把手专管生活;食堂设立政治指导员,就餐人数在200人以上的要建立伙委会;指挥部派车出去搞生活物资;得浮肿病的职工一律停止工作,为他们办专门营养伙食,每人每天2~3两肉;大搞代食品;粮食按定量吃够;组织打猎队、捕鱼队。
父辈们回忆说当时是很艰苦,还直说我们现在根本体会不到那时的艰苦情况。我问他们后来吃得如何,他们说后来执行“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成立了农副业生产单位,主要是组织职工的家属和子女大搞农副业生产,慢慢的就好起来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