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取火者
十年前世纪之交的时候,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以“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为对象做过多种社会群体的民意调查。BBC的调查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位。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这些伟大科学家都排在马克思之后。路透社以“千年风云人物”为对象的调查结果,马克思仅以一票之差排在第二位(第一位是以发现“相对论”二改变世界科学导向的爱因斯坦)。路透社的参与群体包括世界各国的知名政治家、艺术界、商界、学术界人士。二家媒体的调查结果依然证明马克思是第二个1000年以来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中的首席代表人物。更重要的是,这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调查,而不是在早已经名存实亡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调查。我在想,如果这个调查放在中国来进行,如果马克思“落选”了说明什么问题呢?尴尬?幽默?讽刺?
我记得马克思说过:全世界的经济学家、统计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加起来也没有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里告诉我们的东西更多。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用在马克思身上也是非常合适的:自马克思诞生以后,全世界所有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主义学家加起来也没有马克思告诉我们的东西更多更好。
一,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没有过时。所谓社会主义阵营的萎缩(现在只有中国、越南、古巴、朝鲜四个国家仍然自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都不能等同于马克思创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终结。萎缩也好,解体也罢,这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螺旋式现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会因此丧失信心。为劳动人民求解放(人权的、经济的)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改变的总趋势。
毛泽东告诫全党一定要“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改革开放后,有新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行了,过时了。面对这些人的“信仰危机”,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不能丢”。改革开放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江泽民提醒那些被某些个别现象一叶障目的糊涂虫说:“100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一样,保持着它的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二,马克思《资本论》阐述的社会经济秩序与结构没有过时。《资本论》距今已经有150年左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是占卜。它的个别观点与后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有出入是很正常的。而它的基本原理,它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基本规律依然是正确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三个过程”之规律(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依然光芒万丈!尤其是在近些年发生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后,全世界对马克思的《资本论》更加刮目相看;《资本论》在西方主要经济大国脱销是一个证明。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特征、本质、运行方式、经济体制模式以及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必然性是不会因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萎缩,和苏联的解体而改变的。中国的崛起和中国“四个坚持”的治国理念,正在以稳健的步伐超越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与资本主义制度较量的作用。同时,也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巨大的,有生命力的,是代表社会发展进步方向和趋势的。
二战结束后,德国和日本的迅速中兴,美国的持续发展,欧盟的形成,苏联和华约的解体,北约的进一步巩固,越南、朝鲜、古巴经济的滞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惊人成绩,有的人得出这样一个危险而错误的结论:社会主义是空想的、错误的;资本主义才是正确的金光大道。果真如此吗?
M-N警告过他们的后人,不要把他们的理论当教条。时移世易,必须对具体问题进行调整、修订以适应情况的不断变化;但是,他们理论的基本原理所揭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是正确的必然的。马克思以后,资本主义制度表现出来的某些生命力现象,正是他们极力适应变化,及时修改、调整自己的经济运行模式和局部生产关系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会青春永驻,长生不老。此其一。其二,我们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搞家庭承包,搞股份制,搞股市,搞全球融资,搞资本输出,搞市场经济,有个别地方出现民进国退,GDP迅速飙升经济出现高速度的持续增长、这些并不是资本主义那一套的功劳。从马克思的《资本论》审视,也仅仅只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时候采取了对过去计划经济的统一模式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调整和修订;使之更加适应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需要。这正是在为社会主义社会准备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股份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需要资本的社会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是说:“我把生产的历史趋势归纳成这样:它‘本身以主宰着自然界变化的必然性产生出它对自身的否定’;它本身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实际上已经以一种集体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只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
按照马克思的这个指引,我们不应该对资本主义的某些生命力现象和我们采取某些并非资本主义专有的经济手段所取得的“成就”而找不到北;错误的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发展和解放生产力,而不是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不是肯定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而是通过家庭承包责任制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和价值实现模式。这才是三中全会的经济学意义;也是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管它有多少特色,它始终离不开宏观计划的调整这只“隐形的手”;离不开“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者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个紧箍咒。 一旦离开了这个紧箍咒,脱离了人民群众,历史的周期律就会出现。既然我们承认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共有,马克思的《资本论》 关于价值规律、供求规律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就依然适用于我们的改革开放环境中的特色社会主义。 许多专家解读邓小平思想写了浩如烟海的文章和专著。我只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思想的精髓就是 “建设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没有二极分化的共同富裕的社会”!
商品的生产方式和使用价值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而改变;而商品生产的目的却会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而改变。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看不见这一天而否定它;就像黎明不会因为夜长而不出现一样。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有二个伟大的实践家:俄国的列宁和中国的毛泽东。
---------------------------------------------------------------------------------------------------------------------------------------
1999年BBC评出的“千年十大思想家 (按得票多少排序)
马克思 (德国 1818-1883)
爱因斯坦 (德国 1879-1955)
牛顿 (英国 1642-1727)
达尔文 (英国 1809-1882)
圣-阿奎那 (意大利 ?中世纪神学家、哲学家)
霍金 (英国 1942--)
康德 (德国 1724-1804)
笛卡尔 (法国 1596-1650 解析几何创始人)
麦克斯韦尔 (英国 1831-1879 经典电磁理论创始人)
尼采 (德国 1884-1900 唯意志论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