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丰田的合资之痛
一汽丰田的合资之痛
来源: 牛津管理评论
合资之痛
一汽丰田副总经理王法长曾经坦承,中日双方在工作中存在争吵。尽管过去三年来,双方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以后呢?
随着五年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合资企业的地位也许应该被重新估量了!对于一汽丰田来说,合资更多的是利用丰田的产品取得更多的市场利润,或者说以后发展壮大的资金,同时,通过市场换技术,但是时间证明,这一个过程目前看来太长了一些。现在城市道路上跑的一汽丰田的汽车都是挂着丰田的标志。而其经营理念、销售策略、渠道建设等更多的是吸收丰田的经验。
从更多的意义上说,合资企业双方并不平等,中弱外强。
合资企业带给中方的只是相关外资品牌产品的生产许可、销售许可权,真正的核心技术并不掌握在合资企业,特别是中方手中。
在合资企业中,由于地方政府为争夺外资而利用政府权力和资源为汽车产品打开本地市场,因此,外资可以极低的市场开发成本获得极大的市场利益。
为了和丰田合资,一汽投资控股了“天津汽车”并收编了“四川旅行车厂”,从而使得丰田可以合理避开“一家外资企业最多只能有两家中国合资企业”的政策规定,也因此,丰田又可以利用空出的一个合资名额,和广汽合资生产广州丰田。地方政府和中国企业为争抢跨国公司汽车项目进行的鹬蚌相争,让跨国公司得利不少。而中国本土公司除了获得股东利益之外,所谓的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并没有真正达到。
从2005年的销售成绩来看,国内销售的轿车几乎全部都是采用国外汽车厂商的技术生产。
尽管合资汽车企业纷纷表示要“自主创新”,比如,竺延风曾经宣称“自主创新是一汽的责任和使命”。
但是北京大学的路风教授认为,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合资企业普遍存在着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外方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得到核心技术。“更为关键的是能力,即使得到一些技术,也不表明你有了自主研发的能力,这个能力不是能随便模仿的。”
目前,合资企业在中国布局基本定格,但是中方“争宠”外方,相互争夺外方资源的态势并不会因此得到缓解,甚至会愈演愈烈。对于丰田来讲,其目标是绝对要整合所有在中国的战略步骤和部门,实现中国市场的最大利润。
现在丰田在中国的事业已经形成以丰田技术、管理、销售、研发为核心,以中国的东北、四川、天津、广东等省区为基地,实行总装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分离、生产组装与销售公司分离。这样,丰田已经通过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在中国逐步形成一个汽车行业的产业集群,例如环渤海湾形成了泰达汽车工业链现象,围绕丰田汇集了60多家汽车及配套厂商,其中40多家企业为丰田做配套。
这样,合资企业中外方势力上升,丰田进一步加强对核心利润来源的控制力,最终导致合资企业面临空心化现象,所有核心的部分都仍然掌握在外资手中,中方只是更加沦为外资的加工“奴仆”。表面上,一汽丰田的事业规模越做越大,但中方所获得的收益和回报却越来越少,这种被有些人士所称为“增长性贫困”的问题将成为一汽丰田未来发展面临的尴尬难题,也许是合资企业一汽丰田能否走远的关键障碍之一。
新难题
不过,事情到此并没有完结,丰田中国不仅通过一家合资公司获得极大的利益,更通过南北设点布局,形成中国企业与企业、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竞争之实,自己反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建立两家合资企业能形成制衡。”中国汽车咨询总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曾经表示,这是跨国巨头为了控制中方合作伙伴所采取的战略。
一汽丰田与广州丰田其实就是丰田在中国的两个棋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一般分析认为,当初一汽丰田引进锐志,就正是为了对抗广汽丰田的凯美瑞。当初当一汽丰田新任总经理毛利悟,带着即将上市的国产新车锐志在北京亮相的时候,就已经意味着南北竞争格局的开始。
两家存在利益冲突的合资公司的存在,并不符合效率与成本的原则,但是从目前来讲,对于丰田来讲,更容易获得超额利润,或者说把合资企业的利润更加扩大化。
在世界汽车业中,丰田向以擅长销售著称,不符合效率甚至存在内耗的南北分治的格局能够允许存在多久呢?而在自主创新的理念不断弘扬的今天,一汽集团又能够容忍只赚利润,不赚技术这种窘迫持续多长时间呢?
丰田虽然在世界赢得了极高的荣誉,但是中国市场可能会是一个他们从来没有遭遇过的新型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