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民代表大会还是官员老板代表大会?
今天和几个朋友聊天,他们刚参加完市上的两会,因为会议有了共同议题,大家议论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建议中央应当重视。
朋友们讲到,人代会上,分组发言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及财政两个报告,代表们发言很不踊跃,主要是各代表团的团长、分在各地区代表团的市领导讲。这里笔者就想,为什么大家不积极参政议政呢?不参政议政又怎么行使代表的权力呢?
人民代表们不积极发言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代表成份过于单一,主要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老板。就县一级来讲,是县级四套班子的一些领导、县属各局的部分局长、乡镇街道的党委书记或行政负责人、村委书记,基本上都是大大小小的领导,在他们县委书记当团长的场合,他们怕说错话,怕提出尖锐意见被领导认为是另类。因而不敢说。那些老板呢,也就是企业家群体,他们的专长是经营,而不是政治,因此他们即使想说,也说不出什么。
二是代表人选的产生缺乏一个竞争的演讲的过程。朋友讲,选人民代表也是分区分名额,基本上是由组织确定候选人,然后平衡了方方面面后,进入直接投票选举程序。有些单位、地区、部门的领导是天然的人民代表,不管谁坐这个位子,即使口舌不清(如残联的领导或残联推出来的代表),他也会被选为代表,只是因为他在这个位子上,而不是因为他参政议政能力强。
由于这些原因,如果把乡镇街道和村居的领导都算领导干部、如果把国有企业的领导都算领导干部,再加上我们现在党派和人民团体都是依照或参照公务员管理,都统一称为领导干部。那么,某种意义上讲,人民代表大会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领导干部代表大会或公务员代表大会!
代表来源过于单一,就缺乏代表性。为什么呢,公务员或领导干部群体,只属于社会的一个阶层,中国现在社会的阶层,以前记得中科院有一个调查是分为十大阶层。那么,人民代表的来源,应当是从这十个阶层中产生,而不能只由一个阶层来代表其他九个阶层。
为什么干部或公务员阶层不能取代其他阶层?因为中国现在社会阶层分化比较严重,不同阶层对社会对公共事物的感受不一样。前年底金融危机时,笔者经过调研,就发现受冲击最大的是工人、小商小贩和商业界、工业界的人,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垄断国有企业人员感受就不深。这就说明社会各阶层分化较严重,对同一件事情感受完全不同,他们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而恰恰就是在前年底去年初,我们国内很多城市都为了创建文明城市,加强了城市管理,城管执法产生的热点、焦点问题也出现得最多。为此,笔者和一些小摊贩聊天,他们讲:“那些当官的天天坐小车,不坐公共车,不买菜,他咋能知道我们的日子不好过?”如果我们的人民代表中有一些人能够专职代这些工人农民小业主们说话,专门收集他们的意见,那政府就会得出:金融危机期间,应当要放松对城市街道的管制,在通过个人自救的方式拓展就业渠道。
在今天的聊天中,几个朋友对那些所谓代表、委员很有意见,认为他们提的意见根本没有一点可取性。比如有的委员提出某条街应当取消一个花台,因为开车时不小心容易出车祸;比如有的代表本来想说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谈着谈着却说起来请老师当家教应当不应当禁止的问题……
所以建议中央能够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要改革代表名额分配制度。确定担任各级领导干部,包括村居干部的比例不能超过30%.具有多种身份的人员中,党政领导干部不能以其他界别的身份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其它界别的专职代表应当占到70%左右。
其次要设立专职代表。在选举人大代表时,应当根据国内科研机构调查的结果,按十大社会阶层,每个阶层选举一批脱产的专职代表,设立专职代表办公室,配备必要的办公条件,使他们专职收集民间意见,充分履行代表职能。
再次要改革代表产生办法。专职代表的产生,必须要经过各个阶层的群众联名而不是根据他的“名气”由上级组织指定。70%的专职代表中,至少三分之二的代表,应当由群众联名推荐产生人选。其他界别联名产生的人选和组织推荐的人选,统一通过差额竞选的方式产生。
最后要建立反馈和保障机制。建立人民代表定期向选区选民汇报履行职责的情况,每两年半要通过中期选举,淘汰一批不合格的专职代表。专职代表在担任代表期间,享受相关待遇,失去代表资格后,不再享受相关待遇。通过这种办法,就可以逐步提高代表们代表人民参政议政的能力。
总之,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制度,但具体实施环节上,多年积累的一些弊端需要改革。否则好的制度没有好的操作措施,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