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那遥远的地方》到《蜗居》
从《在那遥远的地方》到《蜗居》,展现不同时代青年成长环境与理想现实的对比,分析社会阶层差异与时代变迁对青年的影响。
最近看了两部电视连续剧,一个是描写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青年参军生活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遥远》),另一个就是描写当下青年在上海生活的《蜗剧》。
《遥远》中的青年,积极向上、豪情满怀,胸中装着国家、集体,渴望成长为服务社会的栋梁之材。他们不怕艰苦,不畏难,有理想有抱负,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青年的主流如果是这样,又何愁没有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当然经济的繁荣和昌盛也充满希望。
《蜗居》中的青年,不安、迷惘、沮丧,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有自己的房子,但在房价飞涨的社会,这样的梦想对于普通青年来说是遥不可及的,除非剑走偏锋,以各种方式依附于权贵,包括做二奶。青年的主流如果都这样,加上“亡我之心不死”的超级大国虎视眈眈,“国破山河在”的日子就不远了。
《遥远》中的青年也谈恋爱,那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坚贞不渝的纯洁感情。为个人前途打算而牺牲爱情的吕强,最后是鸡飞蛋打,为爱情而牺牲前途的丁浩天,则成为顶天立地的社会脊梁。这样的社会大潮中,淘汰的是渣滓,留下的是宝贝。
《遥远》与《蜗居》的生活时代,相差三十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后的吕强,一定后悔早生了三十年,否则他会如鱼得水,以他的才干和算计能力,怎会输给那个死心眼的丁浩天?或许如今的吕强,早就在改开的春风中烹程万里,已非当年在部队里人人唾弃的待遇了。
三十年前是丁浩天、袁鹰、方扬们驰骋的时代,三十年后则是宋思明、陈寺福们耀武扬威的时代。即便一个宋思明倒下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宋思明站起来。不调整社会大潮的方向,丁浩天们就会逐渐绝迹,吕强们就会泛滥成灾,一旦国家危难之时,还有谁挺身而出?!
相关文章
- 中国文艺穷途的象征--《蜗居》之后是《杜拉拉升职记》
- 我们回不去了--80后的空间放逐与现实选择
- 祝东力:《蜗居》及其时代处境
- 《蜗居》中宋思明--一个成熟的贪官形象
- 邋遢道人:评电视剧《蜗居》
- 蜗居的原罪谁也清洗不了
- 这是一种趋势,我们回不去的—“现实”幻像与危机时代主旋律
- 邋遢道人:评《蜗居》5:关于权贵和老板
- 《蜗居》果然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吗?
- 邋遢道人:评《蜗居》4:多余的人
- 人民不怕贪官——评《蜗居》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