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

火烧 2010-01-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中国为何难以诞生大师级人才,指出教育体制急功近利、商业化严重,学生被当作商品,教育改革失败导致大师难以出现。
一代科学巨匠钱学森在重病卧床时曾对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中国出不了大师级的人才?这个问题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很沉重,“改革开放”三十年了,“科学的春天”也已经来临了三十年。就是在这样一个某些人所谓的“盛世”下,客观说无论在思想上文化上还是在科技界,我们没发现一个能够称得上是大师级人的出现!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索。

        何谓“大师”?在梵文中,大师是大师范大导师之意,而现在的通俗理解是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且德高望重之人。按照这个标准,钱学森是火箭技术的大师,竺可桢是气象专业的大师,鲁迅是文学大师,徐悲鸿是绘画界大师,聂耳是音乐界大师,这应该都是能够得到大家公认的。我们不妨再把大师的标准具体化,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个“无德”之人,即使其人才情再好,估计也不会有多少人认为他是大师,顶多算是人才而已。第二,在所从事的专业中取得过突出成就,具有绝对权威。第三,既有“永不言败”的开拓精神,也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为什么在现在的中国出不了大师?这就必须联系到我们国家的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想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不足之处,也请诸位海涵。 

        中国出不了“大师”,本身就说明了中国在教育改革上的失败。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中国教育界弥漫的是一股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教育商业化的浮躁气息。而为了追求更高的GDP,教育更是被产业化,学生被作为了盈利的商品。每当到了中学生的中考季节,我们总会看到成群结对到各所学校进行“公关”的职业教育学校的人员和广告出现在各个中学校园,他们的话可以说得很好听,广告也可以打得很吸引人,但有一个不被公开的事实就是:无论是谁,能够送一个或多个高初中的毕业生去某职业学校的话,对应的是相应的多少回扣,价码也从数百到一千两千不等。在这里,学生被作为商品被赤裸裸摆上了台面被公开标价出售,试问,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国家是把学生把教育作为商品作为产业的吗?这样的教育怎么能够培养出“大师”呢?

        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在于决策者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把本该属于社会政策的教育体制强拉进了经济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政策是带有公益性的政策,而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以及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朝鲜,古巴等,教育是免费的,但在“改开”后的中国,却是独树一帜,在经济政策内进行教育改革,如此做法焉能不败?

        中国教育自高校扩招以来,培养出了人数远超以往的大学毕业生,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大学毕业生的质量 已经下降到了一个令人悲哀的程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在全球排名第13,而到了2008年,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已经锐降至30位以后。有人打过一个比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清华北大毕业生的水平相当于一个美国普通本科生,而现在仅只相当于一个高中毕业生!事实说明,中国的教育不是进步了,而是退步了,中国的教育改革令人失望。

        我们必须承认:谈论教育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政治经济环境决定了教育的目的方向和方法。面对严竣的教育形势,我们也必须联系时代所处的政治经济关系来分析问题。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指导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中,中国人的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也受到了严重破坏,腐朽而疯狂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今天,中国的经济是发展了,但伦理道德体系的被破坏后的重新建设会影响到以后的几代人,这样的损失是具体数字难以估量的。

        当一个国家学生已经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了明确的社会责任感,老师也为了追求金钱而师德沦丧时,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吗?这样一个金钱无所不能的年代,哪里还能有一方净土让治学之士专心治学求学之士专心求学呢?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历史上“大师”级人物在各个朝代可说是灿如群星,我深信:只要我们在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能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子,未来之中国一定会涌现出大批的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师”级人物。“九洲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天公是不会主动为我们降下人才的,我们需要自己努力。

        中国,加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