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文革的悲剧在于搞乱了,没有制度化和法制化》
文章分析文革未能制度化法制化的原因,指出其核心在于理论不完善及高层抵制,同时强调文革的教育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刚刚读了张宏良先生的《文革的悲剧在于搞乱了,没有制度化和法制化》,感觉张宏良先生显然把文革的内涵看得太单纯,太概念化了。
文革有三个目的:一,粉碎党内的资产阶级司令部,二,通过与党内资产阶级司令部的斗争教育党员和人民,提高党员和人民防修防变的能力,三,寻找一条能够真正防止党变质、国变色的道路。
文革实现了第一个目的,部分实现了第二个目的,没有实现第三个目的。
之所以只能部分实现第二个目的,根本的原因是党员和人民的实际政治觉悟还没有达到全面理解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所需要的水平。没有正反两面的教育,党员和人民很难相信“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这个理论。
之所以没有实现第三个目的,根源在于历史的限制,在于不仅尚未充分认识社会主义,而且尚未充分认识资本主义。实际上,直到今天,对于绝大多数真正信仰毛泽东思想的人来说(更不要说对于普通人了),仍然不能说已经找到了能够真正防止党变质,国变色的道路。
至于文革的乱,那是事实。毛主席自己就说是:天下大乱。这是当时的阶级力量对比的必然,是党员和人民只有革命的热情,而缺乏足够的政治觉悟的必然。
在文革之四十年前,毛主席就嘲笑过怕农民运动“乱”的“小脚老太太”。乱是粉碎党内资产阶级司令部的需要,是教育人民的需要,是锻炼人民的需要。就连造反派与“保守派”的内战都并非一无是处。通过认真探讨这场内战的起因与后果,人民能够懂得“最大限度地团结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的政治策略的意义。
文革可以制度化吗?可以法制化吗?如果深入了解文革的过程,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
毛主席原打算文革搞三年,结果不得不“打持久战”。其中的首要原因在于党内高层(林彪、D某人等)已经严重腐化,已经不能接受文革开辟的道路。任何把文革道路制度化、法制化的努力都遭到了党内高层的抵制与破坏。
文革不能制度化、法制化的第二个根本原因在于毛主席关于防止共产党变质,防止社会主义变色的理论尚不完善。一个尚不完善的理论,一个尚需要后人进一步探讨的理论,是无法成功制度化、法制化的。
张宏良先生是位可敬的先生,如果能够更深入地研究文革,就更可敬了。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