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数字--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央苏区
红色•数字
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3月16日
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央苏区是一块令人敬仰的红土地。在敌我力量悬殊的5次反“围剿”激战中,中央红军在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下,4次成功粉碎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大军的围追堵截。
第5次反“围剿”失利后,又是在根据地人民的支援和掩护下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正如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苦难辉煌》一书中所写:“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
烈士总数:红土地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当时中央苏区在江西11个县市总人口是179.78万人,有42.64万人参加了红军,支前参加赤卫队、担架队、运输队的就有66.46万人。中央红军在于都河畔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中,赣南子弟占了65%以上,到达延安时只剩下7000多人,因此,“家家户户有红军,家家户户是烈属”就是当年苏区这块红土地的真实写照。据民政部门统计,革命战争年代全国留下名字的烈士有139万余人,在苏区这块数10万人用鲜血浸染的红土地上,仅江西一省载入《革命烈士英名录》的烈士就有250173人,几乎占了全国烈士总数的1/6。
寿棺:当年30万人口的于都县不仅保守了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这个天大的秘密,还倾其所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红军最大限度的支援。红军长征出发时,苏区群众支援军费150多万元、粮食84万担、被毯2万多床、棉花8.6万余斤、草鞋20万余双和制造枪弹的8万多斤铜等。为搭设浮桥帮助红军渡河,老百姓几乎把家里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有的老人把自己的寿棺都捐了出来。
幸存:红军要在中央苏区于1934年5、6、7三个月内完成5万人的扩红任务,截至6月30日,就有68519人参加了红军,远远超过了扩红的预期目标。支前的人数超过10万,17000多人参加长征。长征队伍中,每5位红军就有一位于都人。但到全国解放时留下姓名的烈士却只有16336位,而幸存的仅有277人。
8子无一生还:苏区时期瑞金24万民众,有11.3万人参加革命,其中5万余人为革命捐躯,留下姓名的烈士仅有17166人。当时几乎所有的青壮年,甚至十四五岁的小鬼都加入了革命队伍。第5次反“围剿”最激烈的时候,沙洲坝的杨荣显老人把8个儿子全部都送去参加了红军,不幸的是,8个儿子无一生还,全部战死沙场,在老人弥留之际,没有一个儿子送终。
负增长:红军长征后,瑞金人民又遭到敌人的疯狂报复,很多地方都成了“血洗村”、“无人村”,“瑞金县城人口差不多减少一半”,其惨状,正如国民党在报告中所说,“无不焚烧之居,无不伐之树木,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赣南人口从1935年到1949年的15年中,仅增加了22137人,兴国、瑞金等多数县的人口都是负增长。
当年的《红星报》和《红色中华》报也真实地记录了苏区军民对革命的支援,比如“节省一个铜板,节省一斤铜锡,为着打仗!”的口号、“红军等着24万担粮食吃!”的号召、“扩大铁的红军!”的标语,都不能不使我们又回到当年的苏区,不能不让我们回望苏区人民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也不能不由衷产生深沉的敬意。
(刘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