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上下"求索

火烧 2010-04-05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围绕‘上下’求索,深入解析老子道德经中‘无’与‘有’的辩证关系,结合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探讨如何通过‘无为’实现自然成长,强调思想觉悟与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

                           “上下”求索  

今天转发了〈《求是》论坛:客观看待乌有之乡〉一文,不少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也从另一个角度谈一下我的认识。  

   

我们现在对“上下”的概念的理解是表达地位 程度 位置的关系,我认为苍颉在造“上下”这个词时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表达时间关系。  

老子讲: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在事物发展的早期,我们做事的方法是不促使事物发展,这样事物才能发展转化为“有”这个形态;在事物发展到晚期,就不要使事物失去发展所需要的外部因素,这样事物就会重新发展到“无”这个状态”。  

我对老子的〈道德经〉是这样理解的:“无”和“有”是事物发展的两种过程或者状态,在事物出生或者发生之前的过程是“无”,在事物出生或者发生之后的过程是“有”。所谓“无为”就是在事物处在“无”这种状态时把功夫做足,事物就会自然成长。  

“有德”按照现代话语序就是“德有”,意思是“孕育发展到“有”这个过程”;同理,“无德”按照现代话语序就是“德无”,意思是“孕育发展到“无”这个过程”。“不失德”,比如人出生以后,也就是人处在“有”这个状态,就不能失去水和食物,不然人会饿死,就不会继续发展转化为“无”这个状态;庄家在出苗以后,就少不了水肥和阳光,少了水肥就是失德,缺失使事物继续成长的因素就是失德,事物就会死亡。  

为什么在事物发展早期要不德呢?在事物发展早期,事物还处在“无”这种状态,我们要“无为”,什么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无为”呢?就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用毛泽东思想分析事物,借此提高我们广大民众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如果我们不通过艰苦的宣传工作提高思想觉悟,只是对于个别台上的走资派狂轰滥炸,走了个张三又会来个李四,他们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于民众益处不大。何况现在那些愚蠢的走资派正在以其行动作毛泽东思想的反面教员呢。  

   

老子讲:“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段话阐述了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当事物处在“太上”阶段,也就是处在“无”这个阶段,我们还不知“有”这个状态是什么样子;当事物出现萌芽时,我们感到欢欣鼓舞,亲而誉之;当事物成长壮大时,我们会对他们的壮大感到畏惧;事物再发展就会走向衰老,人们就会“侮之”。我们回想一下改革开放的过程,就会理解老子这句话的前瞻性。  

毛泽东在世时作出了同美国建交的决策,确立了“开放”的方针。无论谁掌管国家机器,都会执行毛泽东主席的“开放”方针。问题出在GG上,背离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背离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精神。文化革命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实践,也是由当时根据民众认识解决社会矛盾的必然结果。正因为这样的社会实践,我提出文化革命是成功的结论。  

当唱着“春天的故事”的时候,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也都对未来充满希望;走进“新时代”,砸破铁饭碗时,很多人认命了;到了“打天下,坐江山”时,社会矛盾凸现出来,当那些人跑到毛岸英烈士墓前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国家强大起来时,索马里海盗扣下中国货轮,反手就是一个耳光,这就是“侮之”。事物就是发展到这个阶段了。  

   

我们常讲“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我个人理解,“道”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德”是促使事物发展的外部因素。所谓厚德,土地肥沃是厚德,女人身体强壮是厚德,资助别人“财布施”是厚德,宣传毛泽东思想“法布施”也是厚德。   

何谓心,老子讲“心善渊”,也就是“心以渊为善”,意思是说,思考问题要有深度。思考问题没有深度,就有可能犯好心做坏事的错误。  

佛教对心的概念满有意思。佛教认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外部世界都是“见”,我们对这些万物的认识都是“识”,为什么同一个“见”会有不同的“识”,是因为我们有不同的“心”,比如贪心,爱心,痴心,菩提心,诸如此类等等。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心呢?是因为“性”,所以人们要修心养性。修心养性就是“无为”,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毛泽东把这几种心重新分类,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私心,一类是公心,思想觉悟提高的过程就是“斗私批修”的过程。  

比如说,一个穿着土气的市民在街头卖菜,这一事实会有不同的反响,有人会同情,有人会反感,有人会怜悯,有人会赞叹,有人会厌恶,等等。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不同。  

文化,我们何以称之为“文化”?就是以文化之。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禽兽,就是人抛弃了适者生存的丛林文化,代之以公民社会文化。  

说到这里,有人会反问:“你为什么说将来的社会是公民社会呢?”。我们知道,在两千年以前,我们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文化权力是巫祝把持,社会形态是周王朝。以后出现在竹简,文化的传播形式发生一次革命,那么随着文化传播到各个诸侯国,社会出现了封建革命,我认为春秋战国是封建革命的开始,其原因是发生了由甲骨文到竹简文的文化传播革命。以后汉代出现蔡伦纸的发明,封建社会这一社会形态才稳定下来。直到近代机械印刷术和造纸工业革命,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最近的互联网信息传播革命,把人们带到公民社会。总之,社会制度的形态是与文化传播的技术密切关联,也可以说文化传播技术决定着社会形态。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将来的社会是公民社会,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  

怎样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就是毛泽东思想所倡导的通过民众的自我教育,通过“斗私批修”,而不是通过利用人的私心去追求发展。  

   

何以“上善若水”?我们知道,在种子的早期,要用水将种子浸润一段时间,种子起保护作用的木质外壳在水的浸泡下发生膨胀裂开,种子在水的作用下发芽生长。“上善若水”就是说,在事物发展的早期要通过象水一样的浸润使事物发芽生长。在六十年国庆典礼上,“毛泽东思想万岁”方阵应运而生,就是公民社会的萌芽。  

最后,引用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结束本文:“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綦学尧  

                           2010-4-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