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火烧 2010-04-04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分析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体现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污染对人类尤其是对社会最底层无产阶级生存的严重危害,指出共产主义是实现“两个和解”的最终归宿。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王学俭 宫长瑞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不少论著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立足自己所处的时代现实,具体考察、研究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分析了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问题的根源,提出了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论思路,并最终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指明方向,即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和自然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两个和解”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是马克思、恩格斯反思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直接产物;这一思想的内涵也极其丰富,是涉及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同时,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危机与醒悟:“两个和解”思想的形成背景
  
  19世纪下半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进行和完成了以纺织业的机械化为开端和以煤为主要能源、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使纺织工业、机器制造业、冶金工业、采矿工业、采煤工业、造船工业、交通运输业、玻璃工业、制陶工业、制革工业和化学工业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地飞速发展起来,使大工业迅速发展、工厂和人口向城市集中,形成了近代的大工业体系和大工业城市。这一方面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污染。
  资本主义在局部范围内造成了一定的甚至是严重的生态破坏。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牧畜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后热带的大雨会冲掉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英国泰晤士河的污染状况分析指出:“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只好花很多的钱来污染泰晤士河。”同时,恩格斯在1842年11月到1844年8月期间,利用从商的条件深入到英国产业革命的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对当时成熟的工人生产状况及其环境污染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并于1945年出版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在书中,他具体分析了当时英国工业化环境污染问题的过程、状况、危害和根源,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环境污染问题深入系统研究的最早理论成果。
  此外;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带来的生态破坏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日益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直接危害到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工人阶级的健康和生存。从类型上看,生态破坏包括空气污染、森林破坏、土地荒芜、气候变干旱、河流水资源污染等方面。例如,1886年8月19日,马克思在谈到他在卡尔斯巴德的亲身感受时指出,“热死人!此外还缺水;贴普尔河好象是被谁吸干了。由于两岸树木伐尽,因而造成了……这条小河在多雨时期(如1872年)就泛滥,在干旱年头就干涸。”1892年6月18日,恩格斯也指出了“关于这种惊人的经济变化必然带来的一些现象……所有已经或正在经历这种过程的国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况。地力耗损——如在美国;森林消失——如在英国和法国,目前在德国和美国也是如此;气候改变、江河淤浅在俄国大概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厉害。”从根本上来看,资本主义生产“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具体来看,在曼彻斯特及其郊区,“35万工人几乎全都是住在恶劣、潮湿而肮脏的小宅子里,而这些小宅子所在的街道又多半是极其糟糕极不清洁的,建造时一点也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流通,所考虑的只是业主的巨额利润”。在奥尔斯顿一摩尔铅矿,“矿井坑道内氧气不足,空气中充满尘土、炸药烟、碳酸气和含硫的瓦斯。因此,这里的矿工……从三十岁起就几乎都患肺部疾病…一大大缩短了这些人的平均寿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大量采用纪实、白描的手法,具体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大生产造成的各行各业、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环境破坏和污染的严重性,真实而直接地反映了环境破坏和污染给社会最底层的工人阶级的健康和生存带来的严重危害。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加速发展,它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解决生态危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有了清醒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反复提出并深刻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问题,并对人类盲目征服自然与自然必然报复人类的问题提出了警告,强调要充分重视人类实践活动可能导致的对自然环境的长期后果,推动并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变革,实现“两个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
  
  二、扬弃与创新:“两个和解”思想的基本内涵
  
  在人类面临的千千万万问题和复杂纷纭的矛盾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环境问题看作是人类面对的两太基本问题之一,扬弃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异化现象,高度概括指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根本任务,即实现“两个和解”,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创新和最高价值追求。
  首先,“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也就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种“和解”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向人的生成”,即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把自然界中人的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又表现为“人向自然界的融化”,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掌握和同化自然力,用各种自然物的属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根植于自然系统的演化之中。“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实践基础是物质生产活动,实现这一“和解”,要求“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用“物质变换”的概念说明了人类与自然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
  其次,“人类本身的和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看穿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另一部分民族、国家和阶级不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加深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分裂和对抗,阻碍着世界性普遍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建立起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把人自身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束缚中、从资本主义悲惨的境遇中解放出来,最终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人类本身的和解”昭示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关系,其实践基础是物质交往活动,表现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或体制的建构与完善过程。一句话,就是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
  再次,“两个和解”是内在统一的。“人类同自然的和解”是“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物质基础,“人类本身的和解”则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社会前提。诚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言,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和解”将成为真正的现实,到那个时候,“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研究中,他们从来没有脱离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从来没有脱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中,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互为前提。人们正是在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活动中才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只有在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
  
  三、实践与超越:“两个和解”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甚至对立,其根源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异化,首先要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异化的现象,建立超越资本主义的更加和谐、更加健康的社会制度。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对于科学地分析和认识生态危机的实质和环境污染的根源,选择正确的根治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南。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实现“两个和解”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是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大量的历史和实证考察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不断地追求高额利润的目的必然导致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耗尽有限的资源,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使生态问题更加突出,摆脱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一共产主义——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正如刘思华教授所指出的,马克思、恩格斯“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历史考查出发,最后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完全合理地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全面发展的这个科学预测_中,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这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和谐协调发展文明观的生态文明理论。”可见,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使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有机结合,才能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实现人类同自然以及人类本身的真正和解。所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正确的选择,是实现“两个和解”的制度保障,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处理、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进行考察,改变了以往把人同自然界对立起来的自然观念,把对自然的理解融入对历史、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之中。他们认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历史的前提,历史是在自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史不能脱离自然,自然史是人类历史的延伸。自然史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史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时,总是以社会的形式出现,只要存在着人类历史,就必然存在着人和自然的相互制约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就明确告诫我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不仅为人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而且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基础。
  “两个和解”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是实现“两个和解”的必然途径和最终归宿。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的思想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有着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两个和解”思想所要求的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正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诉求。实现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即可化解各种生态危机;实现了“人类本身的和解”,则可化解各种社会危机。显然,只有实现上述全面的和解,实现广义的生态文明,整个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是超越工业文明的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充满绿色的发展道路,是“两个和解”思想实践的必然途径和最终归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在继承以“两个和解”思想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的实际和世界发展趋势而提出的科学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的自觉与自律,倡导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行为准则(这也符合马克思关于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原则),致力于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从而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的当代价值归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