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毛选:看毛泽东主席谈如何“过河”?
重读毛选:看毛泽东主席谈如何“过河”?
刀锋
趁着春节假期外出,人在旅途,又不想在列车上虚度时光,便翻开新近在书店买的毛选第四卷,看到其中一篇文章这样写道:“(领导干部)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这段话通俗易懂,朴实无奇,但于平常之中尽显精华,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明白准确的昭示出了一个真理:任何时期,党的干部都应以群众利益为优先考虑。而且,毛泽东主席的这段语录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即使放到我们改革开放的今天,依然可以成为领导干部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为准则。
今天,我们的改革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吗?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吗?答案是不容否定的,那么毛泽东主席为我们指出了明路——到群众中去!“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而采取的方法毛主席也做了说明:“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这并不是挂在口头上说说的,也不是靠做表面文章就可以的,是要做一些更为具体的事情:那就是“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虽然主席的文章是以开导的方式对我们的领导干部进行教育,但话语间也对领导干部提出了警告,这个警告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这段话的深层含义,那就是:如果我们不关心群众的痛痒,不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如果我们不去解决人民群众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更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这是多么深刻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我们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进行的一次努力尝试,这是前所未有的,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所以邓小平指出这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正因为改革是尝试,是理论先导没有现成的模式,所以在执行中难免会犯错误,难免出现损失,难免付出牺牲。我在毛泽东主席的这篇文章里,也找到了对“过河”的论述,他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邓小平和毛泽东主席对“过河”的论述是一致的,无论何种方法首要的目的都明确了是要“过河”,既不是“只摸石头”不过河,也不是“只找桥和船”不过河,而是通过“摸索”和“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达到过河这个目标。
在毛泽东主席这段话语中,还借用比喻极为形象的指出“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解决了桥和船的问题,就会在“过河”的过程中,避免出现的错误,把损失减到最少,把牺牲降到最低。
那么什么是“桥”,什么又是“船”呢?我认为在毛泽东主席这篇名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文章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做到了“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那么人民群众就是这座坚不可摧的“桥”,就是这艘牢不可破的“船”。
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今天,我们在工作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那么我建议:到《毛选》中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