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考生和家长之痛
从河南高招办统计的数字看,虽然2010年艺术类考生达10万高峰后,逐年的考生人数都略有下降,但还是占有全部高考考生的10%左右。这大概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的物质条件改善后,人们有了更多的精神需求,我国文艺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有艺术爱好的学生也多了;同时大学扩招后,设置艺术专业的大学猛增,据统计,2002年全国只有597所院校招收艺术类考生,而到了2013年,猛增到有1679所,增加了约3倍。而招收的考生人数则从3.2万增加到100万,增加了30多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由于生源有限,好的学校生源充足,而较差的学校就招不到学生,只得降低标准,完成计划,当然这也给成绩差,家庭经济情况尚可的学生创造了上学的机会,提高了大学升学率,但是由于生源质量下降,成绩稍差,有钱也能进大学,这就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影响。 首先是强化了“有钱能买鬼推磨”的资产阶级市场观念,对高校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出了难题,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还是“顺势而为”养成资产阶级贵族精英?同时,由于生源质量就不到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就难于乐观,就业形势严峻。据成都晚报报道:“《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中,艺术类专业首当其冲。动画、艺术设计、美术学专业等均成就业困难户,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达到15.6%,而本科失业率全国平均水平为8.8%。这只是“半官方”的就业率,记者调查发现,四川艺术专业大学生,约七成被迫改行。”2014年,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最难就业15个本科专业榜单中,动画、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等6个艺术专业均榜上有名。艺考生在成功进入大学之后,不得不面对将来的就业之痛。
因此对于高中毕业学生来说:现在录取上了大学,并不像过去那样值得庆幸,因为不能上一个好大学,将来就业的问题就是一个隐忧。
现在的高中教育与文革前不一样,实行了文理分科。我估计,这似乎是认为初中及以前的教育是义务教育,已经奠定了现时一个人一生所必要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而高中教育应该是普及中的提高了。实际有些文革前的大学课程已下放到高中,比如微积分,概率论等过去只有在大学才学的数学理论已在高中数学课本里出现,就是一个例子。
将现时与文革前相比较,文革前虽然高考分科,高中教育并未分。如果认为初中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人生所必需的基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应试的角度看,(我们且不论应试教育的好坏),这是一个进步,因为考试规则与高中教育是对应的,这对考生有利。但自从高考除普通类外,又分出艺术类的考试制度后,高中教育并没有像文理分科那样,适时也将普通类与艺术类分开,这就使考试规则与高中教育脱节,由此给考生造成了一系列的麻烦。
现行的考试制度是,普通类只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即文化课的考试。而艺术类就不同,河南省招生办规定艺术类考生起码要参加省级专业统考或各校专业校考和全国统一高考(即文化课考试)。
考试时间是漫长的,过程是复杂的。以美术类考生为例。
首先,在考生高中毕业的前一年要参加全省统一的专业课考试,以这次考试成绩设置本科A段,B段,专科的分数线作为省招办的控制线,也作为省招办录取时向招生院校投档的依据。还作为认同省统考成绩的招生院校录取时计算综合分的原始分。
这次考试一般在考生高中毕业的前一年12月进行。如河南省2015届美术类全省统一的专业课考试就是在2014年12月21日进行的。有的艺术类别,如“美术类”在各市县设有考点。有的,如播音与主持类则只在省会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专设考点。
不认同省统考成绩的院校,则单独在省会或外地设置考点进行校考。据《河南招生之友》建议,参加校考的院校数如果达到7-10个,一般录取率可能会增加几倍。而且一般专业的艺术院校和知名的综合院校多数都设置校考。当然随着省统考的规范和招生计划的分省下达,校考院校也在逐年减少。校考成绩是校考院校录取的主要依据。
校考通常在考生毕业当年的1-3月进行。
艺术类考生中也分文科,理科生,他们毫无例外地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取得他们的文化课考试成绩,由此他们既可被艺术类院校录取,也有机会被普通类本科一批,二批,三批,专科等录取,因为艺术类考生参加了高考,有高考成绩,这些批次录取只依据全国统一高考成绩,各有各的分数线。
从头年12月的统考到当年6月的高考,近半年可谓时间漫长吧。
从专业课的素描,色彩,速写,设计基础。。。到文化课的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包括历史,地理,政治思想课),有笔试,有面试,还有的名为“素质测试”。。。。。。有的网上报名,网上缴费,有的考点现场报名,都要进行现场确认,拍照,验指纹,留视频。。。。可谓过程复杂吧。
近年来尽管艺术专业招生计划不少,而文科,理科等普通类都有了相应的高中教育应试体系,高中分了文科班,理科班,有规定的教科书,有详细的教学大纲和要求。有连续的课程安排。但艺术专业的高中教育并没有走上这样的正轨,这就使得在有意和无意之中,高中艺术教育几乎完全市场化了。
首先省招生办规定艺术类考生参加的考试--省级专业统考,各校专业校考对考生并没有比较统一明晰的要求和范围,也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和参考书,更多高中没有相应的师资,一般高中也开不了艺术课。考生应试没有依靠,无所适从。
比如美术类各校校考有考速写的,有的只考素描和色彩;有的考创意速写,有的还考设计基础。。。。。。基本的素描和色彩课,高等学校招生的考生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它与大学的课程应该怎样区隔?。。。。。。除个别院校有模糊的宣示外,考生无法得到像普通类那样明确的目标。
于是考生为了应试,必须在高二,学校提前上完高中课程后,最迟从暑假起就必须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去学习专业,应付即将到来的专业省级统考和学校的校考。而高考报名,录取,体检等还必须靠高中办理,这样交了高三的学费,还要交钱去上专业培训机构的课。家庭条件好的还要到北京,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去“见见世面”。
这些培训机构完全市场化,有的奇货可居,十分舍得开高价。某大城市画室每月的学费都在3000元上下,有的甚至提供“担保”,开价就是上万。还不包括考生的食宿,如果家长陪读,那开销就更可怕了。
近年来各地尤其是美术院校附近的专业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有的也因此投机致富。按照权威的说法,增加了就业,老板们赚了个盆满钵满,可怜考生家长“被”增加了消费。美其名曰:“以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
接踵而来是12月的省级统考和1-3月的校考,据招生之友介绍,一个考生要选7--10个学校校考可大大提高升学率。可怜市县的考生和家长在过完三天春节后就要带着孩子顶风冒雪坐车去省城,同时,因为选取的学校校考时间中有多天的间隔,有的考生为节省在省城的住宿费用,要多次往返于驻地与省城之间。当时正是春运高峰期间,买票难,坐车人多,而省城住旅馆,餐饮也难,还有的趁机涨价。这又搜刮了考生家长的腰包,可怜的考生和家长又“被”增加了消费和旅途的劳顿。
为什么专业考试的制度设定必须要这样反复进行呢?难道省级教育管理部门与招生院校没有起码的信任度?难道教育部审定的各省招生计划还不足以调控双方吗?而他们的互不信任,为什么要考生家长买单呢?只能理解为花的是考生家长的钱,他们不心疼。
人说“这可以增加就业,促进消费”。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高考费用是国家挑选大学生的成本,是政府效率的体现,而且这多是由考生家长承担的,这种成本增加是与政府高效节俭和注重民生背道而驰的。而且,考试越多,收钱的机会就越多,奸商们就可以大行其道。有的明处收钱,也不乏阴暗角落的交易,少数管理部门甚至帮着数钱。恐怕这只是“为人民币服务”的体现,而绝不是“为人民服务”!只有“GDP”的逻辑才能认为是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这还不算,到了校考后,考生已跟不上高中学校正常的复习进度,还要花钱到专门的文化课培训机构进行所谓“艺考生的高考文化课冲刺”。两三个月下来,万把块钱又被消费了。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内,公办高中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严格地说它也应是保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培养接班人的前哨阵地。加强公办高中教育,使它在社会高中教育中起引领作用,与在经济领域加强国有企业一样,也是改革应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
公办高中艺术教育应与考试制度对应起来,高中既然能分文科班,理科班,是否可以再细分出美术班,音乐班,舞蹈。。。。等班。不是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吗?吸纳他们从事高中教育,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又使高中教育与考试制度对应地完善了,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社会上那些画室,艺术培训中心,文化课培训机构等,它只能作为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补充。经济条件许可的,想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有钱你去消费,也未尝不可。
我认为,高中艺术教育应建章立制,同时与文化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统一发布高中阶段艺术教育的教学大纲,规定课本或参考书,明确设置专业课与文化课的课程比例,从高一开始就应该开课。这样就可以避免文化课与专业课互相偏废的现象出现。不能在高二暑假因为文化课还没有上完,就逼着去培训专业课。也不能因为专业课校考没有结束,不能复习文化课。因为根据认识的规律,无论专业课,还是文化课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连续积累的。
现在有些社会培训机构也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它们的艺术教育有的穿插有文化课教学,但它们毕竟是以艺术教育为主,因为没有明确的章程,课程怎么设置?课本怎么选择?它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且学生的文化程度它们也没有历史的认识,它们也很难。
这种教育的市场化将考生和家长折磨得不轻,一个考生应考,将一家人辛辛苦苦,流血流汗换来的一点积蓄花得所剩无几。经济条件不好的考生只有望洋兴叹!
而且,事情并没有完,录取了,有的大学也不放过,“狮子大张口”,与其他专业比,物价部门定的艺术类学费本来就高的出奇,(比如某直辖市是每人每年15000元),是普通类专业的3倍。还有什么名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更是天价(比如某院校某专业是每人每年38000元),更何况,艺术类的专业要求,比如日常的摄影器材,绘画工具,纸笔,颜料等就比普通类开销大很多,一般老百姓哪里承受得起!更不用说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家长们了。人们不禁要问:难道艺术类院校是专门为有钱人所开?难怪这些年有人批评,党在文艺乃至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正在逐渐旁落,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也逐渐不保了。难道这真的是毛主席所说的第三代,第四代要和平演变了!
而且由于前几年艺术类盲目扩招,有的学校新专业没有像样的师资,只是学校赚钱的机器,而且生源素质差,学生普遍厌学,毕业生多,近年来,社会对艺术类几个专业也陆续亮起了就业的红灯,考生家长在掏光自己的腰包后,将要承受几年后,孩子面临失业的痛苦,招生计划的调控作用怎么就无法显现呢?
教育界历来是资产阶级与我党争夺接班人的前哨阵地。艺术类教育的这些问题,(这还不算高校的教育问题),难道这就是所谓“教育改革”的成果!对于考生家长之痛难道就能安于“崽卖爷田不心疼”吗?
2015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