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六零年生人,我的回忆:温馨与思索   (第6集) 对知青岁月的感受

火烧 2011-03-2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六零年生人讲述知青岁月的回忆,包含田野生活、黑鸭子歌曲与农村建设,展现青春与时代的交织。

六零年生人,我的回忆:温馨与思索   (第6集) 对知青岁月的感受


 

喜欢听黑鸭子组合的歌,尤其歌唱我们的田野。(26)

“我们的田野 美丽的田野 碧绿的河水 流过无边的稻田 无边的稻田

好像起伏的海面 平静的湖面 开满了荷花 金色的鲤鱼 长得多么的肥大
湖边的芦苇中 藏着成群的野鸭...........”

在武汉,在东西湖,在四新农场,在市郊,他们来自农民也来自转业军人还来自下放知识青年;用自己双手,辛勤的劳动,换来共和国开天辟地的建设果实。

无论是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天山脚下,还是秦岭山丘,长白山中,海南天涯,还是在西双版纳....等等的地方,这样的成就硕果,无不也留下了包括知青滴滴建设的汗水。

往事惜,不胜感慨..........


知识青年运动一开展,就是大张旗鼓的高潮。

1968年的高潮,亲眼所见。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样歌声流淌在学校在街上在左邻右舍,全部都是一群又一群的青年在歌唱。热烈、热情、奔放、快意,无限向往,全都代表当时青年的流行色。

经常见到组织小宣传队用街头报剧形式热烈宣传这场运动,所到之处都是一片掌声.......

还依稀记得演出片段:

独唱“车上坐在老大爷啊”群唱“老大爷啊老大爷”.....群唱“感谢你老大爷”“哎,得驾”群唱“他脸上喜盈盈咧,他脸上喜盈盈”........


与青年喜庆相反,大人们父母们一开始行为都是庄重,仿佛是一桩重大事情放在了眼前。

过去,武汉老人们大多从农村出来,知道一颗粮食来自不易的辛苦。自然明白孩子们的下放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女孩下放,家长心里个个都有格外担心,当然,无不道理。


作者我是60年出生。68年下放,到77年结束,虽然长大成人正好赶上下放运动停止,但全部的知识青年下放农村十年的所见所闻,就像太阳与空气一样,点点滴滴的故事无渗透于血液中与人生成长阶段。


家里兄妹四个,也没有一个下放。

大哥69年高中毕业,户口都交到了学校。老爸老妈一起上街专门为哥买来了一对非常漂亮皮箱。脸上的庄重近似严肃。记忆中,爹娘这样双双独立上街,仅有这一回。

就在大哥准备走的时刻,招兵到了学校。学校老师马上自作主张替他学生报了名。父母工厂里领导干部亲自去向带兵领导说情。原来大哥有口吃。

学校老师登门去拜访部队领导。推荐的程度近似现在北大清华的保送生。

显然,过去看的不仅是身体更看重德育。

老姐也没有下放,也是学校推荐留城。二哥是顶职就业。


突然明白,知识青年下放运动一开始,由于分下放对象三五人等政策区别而有了今后下放过程中巨大矛盾与问题产生的根由。

和大哥一起长大的小哥哥们有很多,他们当然全部回了城,就在文革期内回了城;而且工作都很不错。

其实,大哥在部队里吃的苦比当年下放的同学与街坊伙伴都要多的多。因为三五年后,大家聚会后无不谈起方方面面感受时不由自主发出了感慨。


知识青年下放运动又过了三十年,不断没有淡去,而且社会感受更加强烈。

知青下放文革间,或许该分两阶段。 (27)

1968年至1972年、1972年至1977年为前后段。

最开始知青汹涌澎湃的热情,出自几方面结果。一是传统的革命思想教育。当时青年普遍心情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改造世界改造大自然,为新中国快马加鞭建设发展出一把力,流一身汗。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换来祖国新大好河山。有一首歌就流传为写照---火热的青春红似火,美好的前程多广阔,我们是革命新一代,高唱凯歌向前冲。

是为当时几千万青年的主题主体流行色。

二是一开始下放实际是一种锻炼要求。作为最高指示的毛主席说得很清楚: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又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并没有说要“扎根农村一辈子”。印象中“扎根农村一辈子”是1972年后作为行政要求被提出来的。

还是该说锻炼必须的,因为这样锻炼能够最广泛了解社会,懂得劳动价值与社会复杂化。锻炼,作为一个学习做人与建设国家两者结合是较好的一种方法,事实几乎为所有为人父母的理解。而当时青年把这样锻炼或许看成了某种周期性,不会是每个人主观积极性想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

三是过去社会环境安宁。过去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安宁现在现代年轻人无法想象企及。文革开始大串联,我家老姐十二岁多点打起小被包就跑,跟着学校大队伍上了北京。她们这拨同学,全部十二岁至十四岁的小毛毛头。大哥时十五岁刚出头,到了北京上海,广东,前后近两月。人回来的时候,他们带出去的十几元钱回来后,竟还有富余。还带回北京与各地方零食南方水果。大串联该是有几千万青年(包括少年)和中年或组织或自发到了全国各地,没有任何听说人在外面被丢失或不知去向。完全不像现在,小孩坐在家里,竟有不翼而飞的事情。

这样一种当时环境下,父母和子女与整体社会都没有各地方险恶之忧概念,父母更多害怕自己孩子到农村劳动身体吃不消。

四是国家有安置费。当时的安置费用支出体现两个方面,有形二无形。有形的是下放后,有挡风御寒房屋住地,生活起居的必需品等;无形的是知青下放整体过程中的就医当地免费,农村荒年即使是饿农民也不饿下放青年。还有一种支出是无形约定,生产劳动不需要和当地农民一样劳动强度而知青下放回城探亲,路上搭车只有说是知青,免费通行。


五是政策有的放矢。

下放知识青年应该几千万之众,难免鱼龙混杂难免良莠不齐难免有偷鸡摸狗小偷小摸与欺压当地青年侮辱当地女青年事情发生。其实,国家对知青有特别照顾,一般情况下大事化小,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处罚程度明显低于本地当地民居的犯罪。而当时对当地干部侮辱女青年,一发现当年就被枪毙!没有二话可讲。武汉这样的法制布告贴的是大街小巷,为当时人人共知。


因为有这些因素存在,该说是下放运动过程中的1968年至1972年,知识青年相对心情愉快,下放组织顺利,父母相对心态安宁构成的基础。


1972年后,确切地说“林副主席”于1971年“9.13”事件出现后,给整体中国方方面面带来社会人心伤害不安定巨大影响。极大地冲击大批怀有火热又单纯青年们的心,随之而来躁动与国家对知青政策处理变化又化为了巨大问题存在。


1972年后,特别是1971年“9.13”的影响下,反映中国下放知识青年格局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复杂局面。

“林副主席”的叛逃,给国人心态撞击太大,原本号称最革命者会是最反革命者了!

斗私批修,神圣殿台一下塌垮。反映到社会各面。

“人不为己。还是天诛地灭啊”。于是,各种被批判的自私自利、“小资产阶级”思想重新生根发芽并且迅速开花结果。“走后门”一词迅疾流传神州...........

现在看毛主席的政策对知识青年下放锻炼,是并不主张“扎根农村一辈子”。因为他老人家是最走实事求是实践,同时,对中国国情与农村农业的了解又最深刻。他老人家肯定深刻知道叫几千万下放知识青年就地务农扎根下去是做不到的。所以,1972年前,始终强调的是知识青年通过下放锻炼了解中国,尊重农村农业农民,锻炼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劳动者。这该是老人家思想目的。

事实上,“九大”以后回城就业的招工就开始了。我们家的表姐,70年代初回城参加了正牌武汉“武”字头的全民企业。当时的政策如果不下放的毕业就业,一般不安排在条件更好的全民所有制工厂内,是几乎全部安排在集体所有制单位上班。也就是说,下放知识青年回城有资格能够取得优先安排去条件更好的单位。优惠条件实际是和当时转业复员军人享受的待遇一致。

如果当时,按我们家族社会关系条件,表姐不下放安排去的地方最好去处为财贸线--副食店菜场餐馆废品回收站等等。因为我自己老姐就是72年毕业后被分配进的武汉某家菜场。而大哥同学73年前后几乎全部招工回城,分配的地方老好了--武汉钢铁公司。想想他们真幸运,现在要进这样的大企业,如果没有深刻家庭背景与相当高的学历同时如果不送上大几万元钱,想进去?门都没有!改革了,现在各企业各部门经理厂长就是你的爹还加你的妈---想想你把这样的“爹妈”不孝敬得恭恭敬敬是进得去这样企业妈?!


72年后,这样大规模的招工在全国轰轰烈烈进行。当然招工单位条件各一,好“坏”皆有。同时,招工是放在几千万知识青年面前,难免任人唯亲,难免不按政策的招工单位与放人单位干部以权谋私;中国是个大国又当时七八亿人口,想吃一口好饭,人性本能。显见,用斗私批修的口号贯彻无不体现于良苦用心。可惜“9.13”事件后,真正伟人思想显然难以贯彻。“走后门”为知识青年最痛恨又是那样万般无奈。“走后门”问题没有解决,这实际是后来知识青年下放运动走不下去重要原因。


但是,知青下放运动最后没有走下去,还不仅仅是“走后门”问题存在。最根本的问题是错误地提出“扎根农村一辈子”这样的口号加行政手段。

想想,一部分回城了,留下来的却要“扎根农村一辈子”?这是很可怕的。这就叫“没有前途”了。

为什么会喊出“扎根农村一辈子”这样政策口号,是谁喊出来的???

“9.13”对毛主席打击很大,他半中风了。再以后,所有的视频资料都可以看得出他老人家实际是不理一般朝政了。而其他老人政治家情况差不多,大多看上去身体不好。显然,能够喊出“扎根农村一辈子”政策的权利人,是“9.13”后72年新“解放”的老干部----他们有最直接的行政权执行权!1973年到1975年,中国是谁实际当管理中国行政权的家?想想,大家不难明白!


推行“扎根农村一辈子”,就这样不负责任又脱离中国国情口号与政策将中国知识青年下放运动走下了最后终结。


 

七月流火,酷暑难当;而江南水乡“双抢”日子对知青来说,简直不像人过的生活。(28)

本地农民,生于斯长于斯,或许认为这样劳动是天经地义,事实几千年农民就是这样过来。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什么,其实就是学习劳动,认识粮食生产的不易。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太不易太难熬了。城市与农村之别,这时刻。尤显分明。

农民的吃苦耐劳精神深深刻刻地映在了众多知青脑海。钦佩与赞赏,做人为人价值观分明有了高度认识,以至多年后,成群结队N数次回放旧地,看望乡亲,再喝一口大伯大妈泡上的一碗浓浓香茶.......

下放,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已经很有收获了。

更有收获的该是社会,该是整体中国对农村农业农民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认识!

我们欣喜地看到,过去国家大力发展了农业机械化努力步伐。在许多农业新闻简报记录片中,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机耕船是大批大批走向了农村,许多知识青年用上了这些新的生产“农具”。

农业走现代机械化,在知识青年下放日子里得到空前发展。这不仅有知识青年切身切实感受,还有城市父母的全力认同,大报小报与一切宣传标语口号无时不刻在当时深度展开。什么叫工农一家工农联盟,只有在城市与农村血肉相连的时候,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体现。城市,也只有这样方式这样时刻,才能够脚踏实地地去做些改变城乡差别的工作意义!

可惜,可惜的是我们过去这样的成就被今天“创新思想解放”的改革断送得荡然无存。

土地承包,不仅地小狭窄,不适应机械化运作,更重要的是单个农民家庭无力购买先进生产劳动工具机器;由此而就,城市也受到深刻影响,许多生产农机厂家被迫倒闭、破产而关门。随之是城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人成批批地失业下岗,前途茫茫。没有血肉相连的工农联盟工农一家社会结构,农村农业农民没有发展前途后也就有了今天城市工人的贫苦与民族工业和国家工业建设的倒退。真是应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显然,过去农业生产机械化大发展也得益掌握现代知识的知青为农业普及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积极作用。这该是现代教育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最典型范例。

农业机械化建设,当年下放知识青年当为主力军。同样,在建设农村农业水利化建设高潮中,知识青年建设的贡献功不可没。现在西南五省大旱,若不是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出来的大型水利设施在苦苦支撑,其旱灾区的农村农业农民掺状还会更大!

当年下放的知识青年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贡献奉献该为万岁!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29)

过去,国家没有残疾管理委员会,没有滚动报道,没有残疾人的金牌与莺歌燕舞,却是中国满世界残疾人福利工厂遍地开花。重度与轻度残疾人是谢绝插队落户作知青下放一分子。

作者我住居附近桥口区宗关街,过去就有一家盲人福利工厂,工厂产生在文革,八十年代后近二十年存在。整日听到“披里叭那轰”机器惯常闹声。盲人工人除走路稍显慢腾外,一切与正常人无异,有歌声,还有调笑声。我总是纳闷,一样的工厂而盲人工人咋就没有工伤事故?

有双亲盲人家庭,子女一般也不下放。我们同学当中也有盲人家庭,他们长子长女都没有下放。

同学当中还有其他残疾人,一个叫徐军的双腿小儿麻痹,读完初中就参加了工作。一般残疾人与身体大病者也都如此,都按国家政策来分配工作。嘿嘿,现在的转业军人都享受不到过去残疾人分配工作之待遇了。

我记忆中有段特别有趣插曲。78年毕业后,同学中有个特别口吃同学,他也想加入残疾人行列。

口吃,不该算病;怎么办?我们于是给他出主意:装傻。

正常人装傻,难度很大。几个同学在他家想方设法提出各种装傻方案,真演练出来满不是哪回事情,正常人的本能完全是下意识的规范。我们信心都不大。果然,几天后,他沮丧地告诉我们:失败了。原来,民政部门同志来考察后,完全穿帮。他说给人倒水的时候,虽然故意将水倒到桌面,却烫着了人家的手;他是马上道歉,一脸惶惶。事后,他明白过来,一智力问题者倒哪门子的歉那?!

想想民政部门的同志是专门作鉴定工作,哪一个不是火眼金睛?小样!

哪天,我们听完也是哈哈大笑起来。

幸亏,他没有装傻成功。后来,在他家大哥帮助下进了一家医院作后勤,不仅福利条件好作不得了,以后遇到国企改革,同学中大多被享受这伟大的改革“成果”:失业下岗。就他因为是医院,不仅没有卷铺盖回家,反而收入更进一步增加---不经意间就成为了享受改革成果的先富起来人了。嘿嘿,天下的事情,谁能说得清?


进入73年以后,下放抽回来已经成为定例,就出现新的情况。

虽然,此时,国家有顶职就业的政策,但许多中学毕业生,因为父母工作的地方做子女的不满意,还是选择了下放。我们家对门,他爸是做小餐馆工作,他就不想再接老爸的班。一门心事想下放。果然,事情如他所愿,75年下去,77年就进了武汉一家国营工厂。

当时,还有一种情况也很特别。父母在工厂做领导,就不想自己子女安排进同样工厂,也是动员子女下放。

我家隔壁就住在一厂长,他四个子女全部下放,后都进了不同的武汉工厂。

这样的情况和现在又是天壤之别。现在的国企私企哪个不是一人到道,鸡犬升天?什么七姑八姨九婆五小舅,一律进来,还能够混上个半官好位置。

改革创新时代,哪去找说理去?能说理的时代就不叫改革了!


 

“手拿碟儿敲起来,   (30)
小曲好唱口难开.
声声唱不尽人间的苦,
先生老总听开怀”............”

这不是形容苦难的旧社会,而是花团锦绣高歌猛进改革伟大成果下的武汉吉庆街每晚都有的一景。每晚,一群群有始无终靠一技之长混口饭吃的艺人真正流浪讨饭的地方!


他们一技之长从哪里来。

最初吉庆街艺人是由一帮四五十以上年纪者于九十年代中期在伟大的国企改革后,被光荣失业下岗;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孩儿熬熬中过的下去,毅然拉下脸,走上街头,从而开始了卖唱的生活生涯!

其实,他们过去,很是风光。

还是由百姓由群众当家做主人的日子过去七八十年代,他们风光得很。不仅生产能手,工厂劳模;由于有一技之长,在单位深受干部工人拥戴。家里有房,户储有帐,贤妻美貌,儿女成双。生活小日子过得美有滋。可谁知,可谁想,中国遇到一群“进一步改革开放又创新”之马,他们的好日子与武汉千千万万个产业工人一样:扫地出门。下场有的就是今天吉庆街上的一景了!


吉庆街上的四大天王之一外号叫“麻雀”的,在人到中年就倒下成灰了。

有谁知道他过去在农村下放知青唱样板戏高亢兴奋激情时刻?

吉庆街的艺人一半是原部队学会基础,还有一半来自当年农村知青时学会的吹拉弹唱之十八般。


知青下放,由于当年国家有政策并无实际劳力使唤,劳动强度与当地农民相比,着实不在一条线上。尤其72年后,尤其农闲时,无所事事,又不似今天有月光下的麻将阵和改革创新下的盘口彩票;靠什么打发时光,显然,学唱样板戏,不仅是革命队伍需要,更重要是广受知识青年欢迎。电视剧《北风那个吹》将知青岁月勾勒一隅,有过知青生活的人,谁又不是往日时光里如此歌声下吹拉弹唱的欢歌笑语!


还想说的是,当初因为学唱样板戏再加俊男靓女形象,有许多知青于当地参加了正式专业剧团,为之风光。而大回城,经不着潮流诱惑,在一番想天法设地法后也搭上归家之路。城市里落根当上新工人。对他们来说,是福兮、祸兮,谁又知?但肯定是他们,一定不想再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了。却谁知道,还是命运多舛;现如今,也落在了吉庆街上.......

他们是最有资格反悔。如果还留在当地,不是转行为行政干部就是专业技术职称下拿高薪的“专家”级人才,吃香喝辣进五星酒楼,运气好还能上“两会”,吆喝着岂不是天下第一人生美事?


中国,典型人算不如天算啊!

不想说了。


“手拿碟儿敲起来,
小曲好唱口难开.
声声唱不尽人间的苦,
先生老总听开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