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崇高的“普通人”——读《一个革命的幸存者》
《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是一个革命者留下的极其感人的实录,对于每个共产主义者,每个有良知的人,都有教益、启示和借鉴。
“我叫曾志,是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这话出自一位为共产主义奋斗了70余年的党员之口,好象“自谦”的陈述。然而,她的始终如一的实践,如实地证明了这一点。
这位“普通人”有其品格上的特色。她的女儿陶斯亮为她作了正确的评估:“你一生追求崇高,却又甘于平凡;你从轰轰烈烈开始,却有2以平平淡淡结束;当年那灼灼锐气已变为如水般的平静;但独对理想的信仰和忠诚不曾有丝毫退色,对革命的热情不曾有丝毫减退。你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与你对精神信仰的执着形成巨大的反差。”
这种品格是熔铸平反与伟大,淡泊与崇高于一炉的品质,不是修饰出来的,是千磨万砺出来的。
曾志同志从事革命70余年,从未以之为夸耀自己的资本,从未以之为争取禄位的资本,从未以之为教训别人的资本。她不曾以自己为圣哲。
共产党人之所以为共产党人,之所以以共产主义为自己信守不渝的理想,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她是从做人起步的。人不同于禽兽,因为他有思想、有做人的良知,自觉地不做物欲的奴隶,才成为有人格的人。这种人首先从物欲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求民族解放中成为中国人,从而捍卫了自己的人格与国格的统一。然后,他才能上升到以共产主义为理想,在解放人类的斗争中求解放的斗士,在为崇高理想而斗争中甘愿无条件奉献一切的共产党员。曾志同志的一生,为做人进行了勇敢的斗争,为做中国人做了坚韧的斗争,为做共产党员做出了坚贞不屈的斗争。
她付出了个人的巨大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全心全意依靠人民。她在个人与党和人民的统一体中迸发了丰富的智慧、无穷的力量。她懂得这一点,因而从不居功自傲。她为党为人民付出了70余年的心血,她的最高职位担任了中组部副部长,但她从来没有以老资格作为“入股”向组织争过地位和享受。她住的是几间小房,穿的是朴素衣着,用的是简陋家具,吃的是平淡饮食。她真的有“疏水曲肱、居陋巷不改其乐”的风格;因为她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理想。旧社会留下来的以私利为主导的争夺权位、金钱的腐败风,不能丝毫触动她的圣洁之心。“普通人”之伟大处在此。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前进的理论基础,但它不是对任何事物都能给出具体答案的百科全书。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结合历史的实际,不断寻求事物的内在规律,开拓前进。共产党人知道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时刻注意克服这种有害的倾向,尽力避免错误。但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并不是一抓就得的,更不是一抓就准的。不论个人或集体在战斗的长河中永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在回忆自己一生时,把自己看成完美无缺的人,那是自欺欺人的。在自己与党的关系中,要求党绝对正确,在党犯错误、革命受挫折时,就对崇高理想失掉信心,动摇却步或脱离革命,也不是真共产党人的态度。正确的态度应是:与党协同,总结经验,把错误与挫折作为引向正确的先导,争取新的胜利。曾志同志不讳言自己的错误,不因党犯错误而灰心。她一生中始终与党走在胜利的快慰之中,也与党共同走在错误挫折的折磨之中,并与党共同纠正错误。面对革命斗争中的坎坷,能泰然自若地度过坎坷而不气馁与却步的,是真正了不起的“普通人”: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磨而不磷。曾志同志如实地做到了这一步,这是留给我们极其重要的宝贵财产之一。
为共产主义信念奋斗的人,要经得其胜利的考验,胜而不骄;要经得其失败与挫折的考验,败而不馁。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又很难做到的。
胜而不骄,不但要在胜利面前记胜利包含着失败的开始,不要忘乎所以,要防患于未然;更重要的是把胜利带来的成就与荣誉不要都挂到自己的帐上,忘记了这是集体的创作,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推上天,把个人置于党与人民之上,从而走上脱离党和人民之路——身败名裂之路。曾志同志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一直把持着自己,如实地做了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因而一生与党和人民心连心,勇敢地来,坚持地做,从容地去。
败而不馁,不但要求共产党人在失败与挫折面前继续奋斗下去,不灰心,不掉队,还有更重要的一面。失败与挫折都是因为错误造成的。错误给工作造成损失,也会使个人受委屈。我犯错会使别人受委屈,党犯错误会使党员受委屈。这在党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事。共产党员不能以个人恩怨得失的态度对待这些,应该以与党协力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团结同志的态度处之。个人受委屈,是个人在革命道路上付出的牺牲,这种牺牲是令人十分不愉快的。可是在党有失误的时候,又难免有这样的牺牲。这种牺牲与许多这种代价之后,才总结了经验。1943年整风时,党中央才得出处理党内问题的“九条方针”,其中最重要的第一条就是“一个不杀”。“四人帮”兴风作浪时,曾偷偷摸摸地整死过人,但未能明目张胆地突破“九条方针”,使一大批受了委屈的同志,得到了平反的机会。败而不馁的深意,含有委屈也不灰心泄气,仍然阔步前进的一面,坚强又平实地实践了这种精神,这真是难得学到的“普通人”。
平实地做人,平等待人,把自己摆在平民百姓的一条线上,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的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共产党人不是天外飞来的救世主,而是与人民站在一起领导人民求解放的战士,与人民共患难、同甘苦、共安乐,不以功臣字居,不求特殊于人民的额外享受。共产党人看同志、看人民,都是兄弟姊妹。曾志同志对上不阿谀奉承,对下不颐指气使,对同志平淡而热情,对人民如家人;与她来往,总是感到春风和煦。陶涛同志比我大,我应称曾志为大嫂,但我一直教她大姐。1949年在武汉军管会,曾志任工业部长,我任工资处长,当我向她汇报时,她不但让座倒茶,还把当时视为珍品的几粒花生送到我受上,把我当年轻的兄弟,爱抚地说:“吃吧!”从那以后,生活中缺什么,我向她要;工作中不懂的事,向她请示,来往无间。就是这样一种亲情促使我教她大姐。直到她弥留之前三个月,我对着躺在床上的她,最后一次叫了她一声大姐。她用瘦弱无力的双手握着我的手,默默相视。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权高位重之后能保持这种风格,实在难能可贵。曾志同志这个“普通人”以非凡的共产党人的素养,忠实地做了一生“普通人”。
曾志同志走了,用她的遗嘱,给自己扎扎实实地画了个句号。斯亮写的《致母亲》,把她的考虑周到的遗嘱都写了,这里不重复。但有两句话要记在这里:“我死后做一名彻底的丧事改革者。”(追掉、告别、写生平等都不要,遗体可用部分都交公)“共产党员不应该有遗产,我的子女们不得分我的这些钱;不要把我抬得太高!不要把我抬得太高!”
对这位“普通人”能说什么呢?
你有多高、多重、多么圣洁,历史与人民手上的枰,自有公正的衡量。你的有限生命结束了,你的忠于党、忠于共产主义信念、忠于人民的精神,将辉煌于永远。
相信一切有良知的人们,一切忠于共产主义信念的同志,都能从这本书里吸取做正真的人的丰盛养料。
曾志大姐,安息吧!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