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毛泽东
我看毛泽东
毛泽东作为近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人物,身上散发着各种极不相称,而又魅力无穷的气息——他是卓越的军事天才、目光深远的建设者和浪漫主义文学家。我希望能从一些书籍中得到关于他更深的印象。
卓越的军事天才
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可谓路人皆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在数十万国民党追兵的围追堵截下从东南经万里长征到达陕北,完成了“闻所未闻”的任务。
毛泽东的军事天才不仅表现在他谋略之精深。他和斯大林一样,都有着钢铁般的坚毅和将自己安危之于不顾的魄力。1946年国民党围剿陕北,毛泽东为了吸引国民党军队的兵力,弃走延安,仅带着数十警卫骑与数万国民党军队玩起了捉迷藏。他在知道追兵距自己“仅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后”,慢慢的整好衣服,跨上马,便和警卫骑一起向远处飞奔。毛泽东的勇敢与镇定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这也是一个军事天才必不可少的精神特质。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是“人民战争”,这也是他能屡次以弱胜强的原因。“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真正有力量的是人民而不是反动派。”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在井冈山上点燃的星星之火能够发展为成燎原之势是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分不开的。第四次“围剿”40万对5万的绝对优势,但国民党仍旧没有将其化为胜利的结果。这是因为毛泽东在井冈山上领导的土地改革和基础教育的普及大大争取了民心。清明的政治通过人民的衷心拥护最终化作了战场上的摧毁力。毛泽东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是他与先前任何“军事理论家”根本区别的地方。战争的胜利与否不仅在于统帅们是否将多少部兵法烂熟于胸,运用自如,更在于军队是否与人民群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一部分,自然渗浸透了“人民万岁”的精髓。
目光深远的建设者
毛泽东红军在瑞金和延安建立的政权,都曾大大推进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民党同与之同时代的独裁政党一样,制造了难以置信的贫富差距,大大延缓了其统治边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几个西部省份,识字率和成人寿命的低下令人难以想象。而红军的到来确实这一切开始了改变,埃德加•斯诺曾有过这样的记载:“马克思列宁像下面是一面画有飞机的旗子,每个月授予在所有竞赛中总得分最高的工人小组。这些竞赛包括学习先进人物、公共卫生、体育运动以及公共效率——尽管在陕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左边的墙上有‘墙报’——非常简略的手写公告,在几乎所有公共场所都粘贴着这些公告,以便有文化的人可以随时念给文盲听。”这是毛泽东改造旧中国社会的方式。
在确立对全国的领导之后,毛泽东开始了清理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步骤:扫除青壮年文盲,保障妇女权益,普及医疗教育保障,关闭妓院赌场大烟馆以及消灭盘踞着的黑社会势力。
1949年以前,中国全国人口中85%以上的人是文盲。而到70年代末,中国城市的文盲率为16.4%、农村的文盲率为34.7%。中国人民的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延长到1976年的65岁,1980年的68岁(接近当时发达国家水平),再到现在的72岁。
这一切,都奠定了毛泽东以“社会主义”为目标,进一步改造中国的基础。中华民族在他领导的社会革命之下,基本解决了帝官封留给中国的社会问题。
可以说,中国在毛泽东社会革命之前,是一个标准的拉美化国家。这样的国家因其依附地位而将永远处在欠发达地位,忍受着这种地位给中国带来的问题。而毛泽东领导的社会革命,清扫了表面的问题。但作为一个建设者,他的任务远远还未完成,他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困境,就必须建立起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战略产业。
由于四大家族作为特权官僚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就中国只能作为帝国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这显然是阻碍一个民族腾飞的根本性羁绊。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毛泽东面对一个经历百年战乱,又刚遭到国民党洗劫的中国,发出了“五亿人民不团圆”的悲叹。但毛泽东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他开始着手对中华民族战略产业的构建。
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1957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58年5月我国第一部国产“东风”牌轿车试制成功,1958年6月我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运转, 1959年4月电子数字计算机开始计算作业,1962年建成大庆油田,1962年6月我国第一台1.2万吨压力的自由锻造水压机试车,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的办法合成结晶胰岛素,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1969年7月河南红旗渠建成,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中国的工农总产值由1949年的56.31增长到1976年的626.6(以1952年为100,按可比价格计算),以原油产量为例,从1949年的12 万吨增长到1976年的8761万吨。可以说“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中国真正拥有了作为一个独立自主大国的基础。
旧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极其不平衡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毛泽东展开了“三线建设”,将新中国新建的战略产业主要布置在原先异常贫穷落后的地区。当年,无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们,“满怀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奔赴条件艰苦的地区,以英勇的气概完成了新中国最伟大一部史诗。这不仅是经济建设,还是毛泽东清扫旧社会精神鸦片残余,建设新社会精神面貌的一部分。共和国伟大的建设者们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浪漫主义文学家
这显然是毛泽东超脱绝大多数古今中外政治家以外的主要原因。一个精通诗词的文学家又能成为一名军事天才和为国家除旧布新的建设者,这是令人惊奇的。
毛泽东的诗词为他的“政治”服务。这些诗词无不在表达毛泽东对人生的思索,对胜利的欢呼和对敌人的蔑视,当然有的时候也会有淡淡的哀思。
我对文学毫无研究,无法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毛泽东的诗词。但是,毛泽东大气磅礴的诗词,是那个年代历史的最好注释。他不像其他庸人自扰无病呻吟的文学家只会描绘公子王孙所谓“高雅”实则糜朽的生活,毛泽东诗词自始至终都在反映着“人民做”,即它们是在反映根本上推动历史进步的事件。毛泽东不愧是一个革命的文学家。
我最喜欢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和《蝶恋花•答李淑一》。他们从两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一个铁骨铮铮的革命者,一个柔情似水的好男儿。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是一个时代。毛泽东的诗词让我们更深地了解了它。
毛泽东领导了中国革命,打倒了帝官封,完成了先前任何人都没有完成的历史使命。他注定是永垂青史的华夏伟人。
〉〉我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