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王小波---王小波书信集有感

火烧 2007-03-09 00:00:00 文艺新生 1027
文章通过王小波书信集揭示其真实人生经历,包括留学美国的困境、贫困生活的挣扎以及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展现一个不为人知的王小波。


Yaomi发在中国青年报的文章: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王小波---王小波书信集有感
 
2007-03-04 13:14:51
 
大中小
中青报发表时有删节,这是全本。

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王小波---王小波书信集有感

最近王小波全集出版,收录了小波从70年代末到去世前凡20年间至爱人和友人的多封书信。读罢王小波书信,我又一次惊叹自己直觉的准确---过去读小波小说的印象完全被他的书信证实。虽然小波喜欢谈性,我却一直觉得性不是困扰他的问题,因为小波的笔墨虽常离不开性爱,但都写得比较玄虚,好玩虽然好玩,毕竟不真切。而相反的,他一写到贫困缺乏的生活那种绘形绘色就跃然纸上,欲之深痛之切,可谓力透纸背。与所谓“浪漫诗人”的印象不甚相合的是,钱的问题和与钱有关的挫折感,可以说纠缠着他直到他离世。而且这种痛苦和挫折,正是从欧风美雨浸润的留洋生活开始的---

小波本来很想在美国拿个洋学位镀一层金,然后回国找个好工作。但来美后困难重重,原定目标很难达到。小波聪明,会C编程,也懂汇编语言,学过硬件课程,作过统计项目;他在人大学的是商业和经济学,他又喜欢自学,数学和统计学的功底比经济系一般学生强---然而在美国联系学校却因英文差而屡战屡败,后来想读数学又因没有数学背景被拒之门外。奖学金无望于是放下身段为拿洋学位去打中餐馆,每天累得“屎尿横流”也交不了几天学费。百般无奈之下,小波虽然看不起国学是傻大姊订扣子,最后却只能在匹大东亚系靠老祖宗留下的国学拿了洋硕士文凭。在美国留学期间屡屡碰壁,受尽了洋人的冷言冷语,气得他说“美国人都不是好东西”,“美国WAITER是猪”;感叹中国太穷,”让我在美国盖不住脸“;生活环境恶劣,一条街上20多个中国人被打被抢,他急得要去学泰拳,恨不能把抢劫的洋人“打出屎来”……这,就是亲美自由派王小波的美国经历。

也许因为在美期间要解决昂贵的学费问题,小波夫妇回国时一贫如洗。他感叹周围的中国人都“把我们当穷光蛋”,这滋味大概很不好受,所以他万般叮嘱朋友刘晓阳如果要回国一定要赚足钱“带个两三万回来,起码也得万儿八千”;回国后也许因为学历不尴不尬,刚开始进北大工资职位都不高,他感叹“每月才10美元的工资,我心情怎么好得起来”。贫困的阴影一直困扰着他,虽然回国后的每一步路,他都是仔细算计过认为在经济上有利可图才走的——比如从北大跳槽到人大,是因为他的老朋友在人大的地位上升了,可能要当副校长,于是他打算“再杀回人大经济系”谋前程;去了人大以后辞职当自由职业者,是因为经导师许卓云牵线他的小说拿了联合报文学奖,奖金够他几年的工资,他因此兴奋起来觉得当自由作家经济出路也不坏甚至可能好于上班族,并不见得完全是他自己标榜的那样,在体制内不自由做不出成绩云云。后来小说销路不象他想象的那么好,他就一天天灰下去,越来越绝望。 (他外甥的描述)

读王小波书信集,突出的感受是前期和后期信件的风格变化非常大,具体地说,去美国前和在美国乃至回国后的信件风格变化极大。前期的书信有温柔有浪漫也有机智;后期的信件机敏不减当年,却没有了柔情却添了怨恨和刻毒。是的,在美国吃了那么多苦,回国来还是收入和职位都低;一生为经济成功而挣扎奋斗,成功却始终有如镜花水月,一步之遥还是咫尺天涯。他心里不平衡。痛苦得不得了,甚至因此充满了恨。小波喜欢骂人,看过他杂文的,只知道他喜欢骂人傻逼;读过他书信的,就知道他其实最喜欢的骂人话还不是这个,他最喜欢的是骂人穷光蛋。他骂想留居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都是贱货“,他骂热衷政治的中国人”都是穷疯了的穷光蛋“,他骂流亡人士“在美国穷得讨饭也别回来才是为中国作贡献”,他说留学生为谋生当男娼的都有,他骂某某留美人士“头无片瓦算什么东西”……可见“留美”和“穷光蛋”是他心里最敏感最痛切的地方——但小波是个善于掩饰自己的人。他很少在生前公开发表的文字中流露自己的这一面。

这,就是王小波,一个被仇恨吞没的人,而那么多的恨,说到底不过为一个字:穷。他恨美国人因为美国人看不起他穷,他恨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和他一样穷,他辱骂中国的传统是因为中国传统不能带来钞票。广东话里有一句”憎人富贵嫌人贫“,王小波是个典型。也可以说他是被美国人彻底打垮了。虽然没有刀枪棍棒,美国人的富裕和自己的贫困把小波彻底打垮了。人们都知道小波是中国著名的自由派,当年和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们颇打了一阵笔仗。李银河回忆,当年有美国记者采访小波,问,”听说你们中国人现在都在说不?“小波没好气地回答,”你们找错人了!“ 是的,他们真找错人了。留美归来的小波,和说不们实在不是同一族类,他属于另一种中国人。小波的弟弟王晨光在美国拿了博士,一直没有固定工作,最后被黑人打死在底特律街头。小波的姐姐公派去美国,处心积虑要在美国留下来,好把儿子带过去,按照小波的说法,”我外甥他肯定是要去美国找出路……” 尽管小波在美国受尽了气,弟弟被美国人打死街头,可是到下一代,还是”肯定要去美国找出路“。。。这,就是一整代这样的中国人的经历。悲夫!

小波有为人所知的一面---行吟诗人,浪漫奔放的自由主义者;也有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一个被艰难的海外生活扭曲了心灵的亲美派(按照当年张清的说法,所谓不怕官,更不怕百姓,只是怕洋人)。了解小波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再看他为人所知的一面,我不能不感觉他的反极权姿态不是非常诚实,甚至颇有一些作秀的成分。小波是文人,情绪起伏大,观念变化会比一般人剧烈,这些都很自然,但无论如何他小说的基本主题----极权和极权造成的罪恶----在他大学毕业后其实已经不是他生活中主要的痛苦原因。小波曾经写过,生活有两种,一种是小母马在草原上的自由奔腾,一种是老母马在沙漠里的苟延残喘;如何选择对动物不是问题,对人却成了问题----因为极权主义强迫人们接受后者而非前者。这里面有一个巧妙的概念偷换---极权主义遏制人的消极自由,而小波所描述的动物都知道如何选择的,却是积极自由。从自己的经历小波应该心里明镜一样清楚,没有钱给他带来了多大难处,美国哪里有人限制他上学限制他旅游限制他选择“小母马的生活”?可是他没有钱不就是书也念不成还要被美国人奚落;打餐馆累得“屎尿横流”大概也没精力寻欢作乐吧。联想到李银河一天到晚骂中国人对性解放不宽容,说中国人“去公园骚扰同性恋,枪毙黑灯舞会上的群交者。。。”我不知道她在说的是哪个年代的中国人。我只知道,今天的中国各种色情准色情产业可谓遍地开花,而同时许多民工家庭因打工而长期夫妻分居,到底什么是造成缺乏和饥渴包括性饥渴的最重要原因,我看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极左年代,人们因为政见和出身被划为三六九等,最下等的人甚至没有存活的权利是往事不堪回首;那难道在今天人们因为占有财富的多少被划为三六九等,最贫穷的穷光蛋不但存活艰难而且还要忍受自由战士们“穷疯子”的辱骂就是“小母马自由奔腾” 的理想国吗?

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王小波,一种装蒜的自由主义。
 
 

 
 

文章评论

戴嘉琦

2007-03-04 17:05:29
王小波的东西看过,说实话,很不喜欢,我及其反感他那种对生活的绝望和自我调侃。男人不能这么活着。

说起来我也真不明白这些留美的人对中国哪来这么多恨,我一个在美国的朋友告诉我这么个事情,一个小男孩被个黑鬼打了,气得找他哭,说都是中国太弱,中国不好,要不然美国人不敢这么欺负他。岂有此理,让美国人打了说明你没能耐,难道国家还负责给留学生一人派俩保镖去?想武的去学功夫打回来,想文的也可以去搞它,你哭个什么劲!
 


 
戴嘉琦

2007-03-04 17:38:12
王小波的可恨在于,他忍受的是美国人的欺负,却回过头来大骂中国人。这种人在国内还有不少,可笑的是,他们居然自比鲁迅,真不知道鲁迅先生泉下有知,会不会气的在此大骂“我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的观点如何不说,至少他是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骂中国是想让中国更好,可今天这群王小波,骂中国是想让洋人知道自己和别的中国人不一样!真是用上鲁迅当年骂梁实秋的话,这群“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匿名] 谁是王小波

2007-03-04 20:40:52
什么人把王小波捧到了天上?还有人引用王小波的言论来批判毛泽东时代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真是可笑至极.
 


 
[匿名] Curious

2007-03-05 02:48:16
记得郁达夫的“沉沦”里面好像也有这样的心态。祖国啊你为什么不强大,害的我在海外倍受欺负?Blah,Blah. 那时候留学生的家境还不错,可能外国的种族歧视也比现在严重的多。但是这种心态确实有问题。

另外,王小波的小说好像没怎么写他在美国的经历。是不是一直不敢正视这段经历。

yaomi, 我实在是搞不明白像王小波和李银河这样的在中国的社会地位相当高,社会上层关系也颇多的人,为什么那么坚决的一定要到美国来找出路,甚至到下一代。如果有机会留学和工作,那当然不错,但也不一定非要留下来啊。这些人回国难道就没有事业上的发展机会吗? 难道就为了美国的大房子和汽车这样的美国梦吗?这些人应该是知识分子吧,事业成就感应该超过物质追求吧。

更何况公费留学本来就有回国的义务。如果孩子的父母不履行这个义务,将来他们怎么教育这个孩子呢?如果孩子知道父母是这样来的美国,会不会瞧不起自己的父母?瞧不起还是小事,关键是孩子的成长过程可能就被扭曲了。 我一直在想当年那些公费留学没有履行诺言回国服务的人是不是应该忏悔一下了,拿出点实际行动弥补当年的错误。至少为了他们自己的下一代在美国可以心理健康的成长。
 


 
[匿名] Curious

2007-03-05 02:49:25
记得郁达夫的“沉沦”里面好像也有这样的心态。祖国啊你为什么不强大,害的我在海外倍受欺负?Blah,Blah. 那时候留学生的家境还不错,可能外国的种族歧视也比现在严重的多。但是这种心态确实有问题。

另外,王小波的小说好像没怎么写他在美国的经历。是不是一直不敢正视这段经历。

yaomi, 我实在是搞不明白像王小波和李银河这样的在中国的社会地位相当高,社会上层关系也颇多的人,为什么那么坚决的一定要到美国来找出路,甚至到下一代。如果有机会留学和工作,那当然不错,但也不一定非要留下来啊。这些人回国难道就没有事业上的发展机会吗? 难道就为了美国的大房子和汽车这样的美国梦吗?这些人应该是知识分子吧,事业成就感应该超过物质追求吧。

更何况公费留学本来就有回国的义务。如果孩子的父母不履行这个义务,将来他们怎么教育这个孩子呢?如果孩子知道父母是这样来的美国,会不会瞧不起自己的父母?瞧不起还是小事,关键是孩子的成长过程可能就被扭曲了。 我一直在想当年那些公费留学没有履行诺言回国服务的人是不是应该忏悔一下了,拿出点实际行动弥补当年的错误。至少为了他们自己的下一代在美国可以心理健康的成长。
 


 
[匿名] Curious

2007-03-05 03:06:00
“岂有此理,让美国人打了说明你没能耐,难道国家还负责给留学生一人派俩保镖去?想武的去学功夫打回来,想文的也可以去搞它,你哭个什么劲!”

戴,你说的很好啊。当年容闳在香港要考律师,虽然最后没有让他考(文的),在上海的租借里打过洋流氓(武的)。容闳的所作所为和心态比郁达夫要强多了,只是没有文章所以名气比不过鲁迅郁达夫这些文人。
 


 
[匿名] hssmy

2007-03-05 12:11:35
好文章,有理有据!
 


 
[匿名] yaomi

2007-03-05 12:47:04
Curious & 小戴,

你们觉得王小波这种心态很不好,很不能理解。其实我非常可以理解他。说实话美国人也谈不上欺负他了---你要上学人向你要学费是天经地义,免收学费是格外恩典;但他心里那种恨,那种不能原谅人,一方面是他自尊心太敏感又太脆弱,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家庭出身比较高,多少是把自己当贵族看的,所以一到美国落到平民甚至贫民的生活里,心理落差太大。刺激特别深。

小波所宣传的那一套,其实都是贵族的生活方式--自由自在,心想事成---说穿了就是宝二爷对人生的梦想(王小波出身的家庭比李银河地位略低,但也是相当高的家庭,其父王方名55年被毛接见过)。劳苦大众其实是不会相信那种东西的,因为穷人早就明白一天不打工就要饿肚子。 许多人把小波当作自由战士看,其实是最基本的那一层没看穿---他从来都是把自己当贵族看的,所以他有一种非常强的sense of entitlement,总觉得自己应该享受这个应该享受那个,中美两国的社会没有为他提供他想要的生活,他就对中美两国人民都充满怨恨。


 


 
[匿名] yaomi

2007-03-05 12:54:41
小波和李银河,特别是李银河,其实是蛮会得作秀的。许多人会有个模糊的印象,好像他们夫妇是反对掌权者的自由战士,其实哪跟哪啊,他们的老爸(王方名和林伟)都是50年代起就可以和老毛见面说话的人物,这样的人当然用不着怕官---小波不是嘲笑中国的民族主义者怕官他不怕吗?那当然了,民族主义者可不象他们夫妻那样是特权阶级,所以当然要怕官。张清说小波“不怕官,更不怕百姓”是说对了---官家子弟当然不怕官更不怕百姓了。
 


 
戴嘉琦

2007-03-05 16:57:21
文人也有好多种,岭南武术大家杜心武先生早年也是留学生,在日本痛打日本浪人,传播中华武术,赢得了日本人的尊敬。国家或许不够强大,但不能成为个人堕落的理由。人自己不拿自己当人看,国家强大不强大有什么用?美国流氓在新加坡不是一样打了屁股?关键在于人不能失去对自己的自信,不能失去对生活的向往,不能失去自己的尊严。

说实话,这群红色贵族第二代真不能让人佩服,比八旗子弟都不如,人家丢了官不怕,街上唱小曲、说相声也能混日子,还混个其乐无穷,这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吧。——老舍《四世同堂》里面的文侯爷不比王小波出身好?这群家伙,在国内看不起中国人,在国外恨不能外国人当自己不是中国人!哪有一点贵族的自信与自负?纯粹的暴发户意识!
 


 
戴嘉琦

2007-03-05 17:00:18
王小波在中国的流行原因也很简单,大众和媒体需要一个文化偶像,没有偶像就自己炒作一个出来。王小波的文字比确实有过人的地方,他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态度,反映在文学中也自有其美感,说他是个不错的作家是公允的。把他炒成英雄就过分了。媒体的无知把无聊变成学术,精英的无知把学术变成了无聊。
 


 
戴嘉琦

2007-03-05 17:10:06
嗬嗬,说起来,二战之前的日本,对中国留学生的态度还是比较尊重甚至尊敬的。我的一个前辈,当时是东京帝国大学医学和化学的双料硕士,画得一手好荷花,下得一手好围棋,学得一身好武艺,当时在日本是诸多日本女孩追逐的偶像,和郭沫若一样也娶了个家庭不错的日本女孩,据说是日本政界一个比较资深的家族,只不过他老人家没有郭老的胸襟,不是为国家,而是自己见异思迁,抛下了日本的老婆孩子回国又娶了个美女。他的后人还来天津寻根过,拿着这位前辈留下的医学和化学资料。这种情况,在美国留学生里几乎没有,至少我没听说过哪个牛人抛弃了金发碧眼的美国美女回国的。

所以,郁达夫的《沉沦》,表现的纯粹是对国家命运的忧郁与苦闷,和王小波不一样。至少,他在日本的待遇和生活比王小波强。
 


 
戴嘉琦

2007-03-05 17:40:07
当然,这里也有个经济条件的问题。早期的留学生普遍社会地位不高,但经济地位不低。传统中国社会地位最高的是士大夫,不是商人,早期留学生大都是商人、地主出身,家境比较好。好像老舍的小说里还提到过中国留学生在法国包养妓女的事情,《二马》里面的马威父子在伦敦基本也不愁生活,他们还有自己的古玩铺生意。而八十年代的留学生普遍都比较穷,比起老一辈留学生来,肯定要多吃不少苦头。

我奇怪的是,今日的留学生经济条件已经不错了,上次去新东方买资料,报名培训的、报名考试的、买飞机票的,看着一个个家境都不错,大多数都是开车去的,可是怎么心态还和八十年代的那群人差不多?怎么还眼馋着美国咽唾沫?真琢摩不明白。
 


 
王小东

2007-03-06 12:10:29
"至少我没听说过哪个牛人抛弃了金发碧眼的美国美女回国的"。

看看纽约时报等当时的记载,清国留学生,乃至清国洗衣开饭馆的,抛弃了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是不是美女就没有记载了)回国再娶个中国姑娘,几乎是普遍现象。当时,中美婚姻几乎都是美国女嫁中国男。这种现象和现在是完全相反的。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在这里随便臆想一下,估计是当时的中国人,虽然已经遭受了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系列耻辱,但几千年的强势地位,使得他们在骨子里有一种种族优越感,即使是洗衣、做饭的,也不例外。但今天完全不同了,逆向种族主义成了社会的风尚。这种转变非常值得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认真解释。
 


 
[匿名] yaomi

2007-03-06 12:57:56
王小波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作家(我至今仍非常喜爱他的小说。一篇舅舅情人百看不厌),心灵特别敏感,个性比较偏激乃至病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许多艺术天才,比如音乐家瓦格纳,哲学家尼采,心理学家荣格,都是非常病态的人。他们的病态并没有妨害他们的创作。但王小波在中国成为一个被大家崇拜的浪漫英雄,就叫人哭笑不得了。他是个病人,应该作为有才华的病态艺术家被大家接纳,而不是什么浪漫英雄。

再说一句:中国人比较缺乏心理学常识。至少在美国,象王小波这样几乎歇斯底里的怨毒(英文所谓mean and bitter)是作为心理障碍来看待,一般人多会建议这样的人看心理医生,基督徒会劝他们到主那里去求医治--没人会觉得这样的妒忌刻毒是聪敏风趣。 这方面中国人还需要学习。 
 


 
戴嘉琦

2007-03-06 16:56:10
看看纽约时报等当时的记载,清国留学生,乃至清国洗衣开饭馆的,抛弃了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是不是美女就没有记载了)回国再娶个中国姑娘,几乎是普遍现象。当时,中美婚姻几乎都是美国女嫁中国男。这种现象和现在是完全相反的。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在这里随便臆想一下,估计是当时的中国人,虽然已经遭受了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系列耻辱,但几千年的强势地位,使得他们在骨子里有一种种族优越感,即使是洗衣、做饭的,也不例外。但今天完全不同了,逆向种族主义成了社会的风尚。这种转变非常值得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认真解释。


这个不难理解

从历史上看:传统中国社会注重血缘,在清末时代,中国人对于非中国的血统还是比较排斥的。现存清末的相声文本中,常见的一句骂人话就是“你爸爸是外国人”。记得西方也有文献提到,清末来华传教士娶的华人妻子大都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村妇女或者寡妇。实际上,中国人对于西洋血统的崇拜,就我所知,国民党时代开始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都有美国背景,宋美龄最恨别人说自己像中国人,陈立夫则不看中文,所有文件要靠秘书翻译成英文。

从经济上看,早期留学生经济条件相对好一点,在西方生活会好些。我不知道纽约的留学生娶的什么女人,不过,似乎从当时的文学作品看,这些人娶的以当地妓女为主。

从社会来看,中国男性的审美观的变化也是个重要原因。传统中国人是不以金发碧眼为美的。中国人接触西方较早,西游记中的妖怪大多黄头发,蓝眼睛,估计就是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西方人的印象。只不过到了近代,好莱坞美女的形象才深入中国——话也说回来,三四十年代左右的好莱坞影片,女性还是黑头发的较多,我问过电影专业的人,据说是电影技术的问题——中国男性才开始认同西方对女性的审美。

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怀疑你所说的报纸记载的可靠性,或者究竟有多大的代表性。看过一本《黄宗霑传》,印象中,著名华人摄影师黄宗霑与美国妻子的婚姻就遭到了美国社会的抵制,最后还是在华人教堂里面完成的婚礼。
 


 
[匿名] yaomi

2007-03-06 20:17:44
戆子,

我好久没去凯迪了,受不了那里满地精神病的气氛。不知道怎么回事,凯迪的风格特别怪。王小波这种人特别多。

龙女士如果是小资气重一点,倒也罢了。女文人吗,都比较小资的。问题是,我从龙女士发表在冰--电的一篇文章里,发现她有撒谎之嫌---

她说民主社会的大学校长是选举产生的。我觉得不大对头,因为我在美国留学期间,公立私立的大学都上过,印象里大学校长不是选举的,是一个委员会任命的。再一查,发现台大校长也是政府任命的,不是选举的。龙女士在台湾作官,而且作的是和文化有关的官,这个不可能不懂。她忽悠谁?又为什么要忽悠???

观点怎样其实都可以讨论,但故意撒谎用心就太可疑了。


 
 


 
[匿名] yaomi

2007-03-06 20:58:09
小东 ,戴,

建国前的华洋通婚,的确以洋女华男居多。甚至很多洋女是嫁给华男作妾的,比如李鸿章的儿子娶了他的两个英国女秘书为妾,后来的中国人崇洋,称两个英国女人是“夫人”,其实是“如夫人”。是妾。李志绥父亲娶的也是法国女人,李称其继母为“我父亲的法国妾”。再比如德龄郡主的母亲是个中英混血女子。不过她也是嫁给德龄的父亲作妾的。这个妻妾之分很大。

但是,大家注意一点,这种情况很多是富有的上层的华男和地位比较低的洋女的婚姻。 张竞生博士在英国游学期间有记录自己和房东家女儿性爱的日记,很明显的,那家的女儿很穷,几乎可以说是生活在绝望之中。。。而当代这种情况的翻转,正说明了东西方的变化---

1。从中国来说,经过49年革命到80年代90年代,中国富裕的上层社会基本消失了。有“贵”的人家,但几乎没有富的人家。在90年代中期以前,“贵”要转换为“富”,也没有那么快的。

2。从西方来说,整个20世纪是西方社会向福利国家中产社会迈进的一个过程(所谓里根革命撒切尔革命改变福利国家的面貌,但放在一个世纪的尺度里来看,西方社会的福利增加很多,中产阶级壮大),穷人少了,自然也没那么多愿意嫁给有色人种作妾好有个安稳生活的人了。整个20世纪,中国人很苦。西方正好是经济大发展,人权状况迅速改善。这一起一落,当然不一样了。

晚清时代华洋通婚平等不平等,不能看跨阶级的华洋通婚,因为这里有经济动机的干扰。要看同阶级的华男洋女通婚的多不多---据我看的材料来看,很少。老舍写的二马里面,马先生在伦敦有个古玩店,算中上阶级吧;女房东是个店员一类的寡妇,应该是英国的中下阶级,但女房东最终不能接受马先生,因为嫁给中国人太耻辱。所以那个时代就已经是如此了。
 


 
[匿名] yaomi

2007-03-06 21:03:56
今天的华男在世界上形象之差,就更别提了。过去我一个美国女同事和我说:All Chinese guys are ugly. 美国人和日本人也在背后说:Boring, boring Chinese men。

如果说庚子事件是对中国人自信心的一大打击(洋人在庚子战争中达到了真正的零伤亡。1:1000),WEN GE 又是另一大打击。
 


 
憨子

2007-03-06 21:58:59
贴了N回跟帖,都被删了,不知道为何。跟帖整理在我博客了,欢迎大家过去看。
 


 
[匿名] Curious

2007-03-07 09:32:54
晚清时候在美国的华人有一部分和爱尔兰女人通婚。是底层对底层。很自然的当时有很多美国人反对。美国这个国家和法国是差别很大的,也就是对跨种族婚姻特别敏感。最近二十年要好一些。但即使在今天,我的印象是在法的中国留学男生和洋女结婚的概率要大多了。

另外,所谓金发碧眼(blonde)在白人中的比例也不高。美国人对blonde女性的偏见是漂亮无脑。
 


 
[匿名] yaomi

2007-03-07 12:39:29
读王小波书信还有一个突出的感受--

中国社会的主流(普通百姓)观念,往往比上层社会慢一拍。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百姓精神上并不萎靡,也不悲观,那时流行的歌曲“80年代的新一辈”,是我舅舅教我唱的,非常阳光。我舅舅和小东是一代人,当时是个工人工资只一点点,但对未来一点不悲观。但王小波这样的上层子弟已经开始对中国的未来有很深的悲观甚至绝望,称中国为一艘沉船。 和对中国的悲观绝望相应的就是对美国发自内心的认同,王家整整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美国经历,就是和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有关。 他们在中国是上层,为什么这样要来美国?不完全是经济原因能解释的,主要还是内心认同的问题。我的印象中,即使是最崇洋的上海,这种认同变化在普通人群中要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扩散开,和上层相比,整整晚了10年。

不知道现在中国上流社会的普通观念是如何。我们预测潮流变化,或者可以参考这个指标。
 


 
[匿名] yaomi

2007-03-07 12:42:45
从自我认同的角度说,我举双脚赞成在中国实行宪政民主。年轻的时候很幼稚,以为宪政民主= 富裕发达。 现在知道富裕发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会那么容易的。但从建立中国人的自信和自尊上说,宪政民主肯定会大有帮助。
 


 
[匿名] Curious

2007-03-07 13:07:03
华男在美国形象差可能是有多种原因的。下面列举一些我能想到的,欢迎大家讨论批评。

1。好莱坞或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影响。更深的原因可能是美国男性白人对中国男人的经济能力的憎恨嫉妒。这其实是一种潜意识,所以并没有什么背后的黑手。因为社会主要还是由男性掌握权力,所以美国男性白人的集体潜意识就可以影响好莱坞等大众传媒对华男的负面描述。通过对华男的sterotype 或 妖魔化以确保本族男人的性资源不会流失。反过来大众传媒又加深了普通美国人对华男的偏见。所以美国人心中的华男形象就是萎琐的,有丑陋恶习的,古板的,等等等等。这些sterotype有没有道理呢? 可能还是也有一定道理,但是肯定没有大众传媒所表现的那么严重。另外华男相对来说也有很多优点媒体就不说了,比如事业努力,对家庭负责,酗酒吸毒的少,对妻子体贴等。

在“政治正确化”(political correctness)流行以后,不能公开歧视华男了,干脆在电影电视上让华男消失,只演白男和华女的爱情片。

2。 华男的成长培养过程。华男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是要乖,要听话。有什么想法不要speak up. 最好是没有什么想法,一切都由父母或领导安排。大部分父母和领导的Leadership有问题,喜欢所谓城稳的,话少的和听话的子女和下属。华男的心理缺乏勇气,对长辈,领导,和老师等有心理上的劣势,在美国对白人也有心理上的劣势,缺乏挑战世俗权力的精神资源。另外,华男缺乏浪漫性和这个是有关的。我想美国白人女性是绝对不会喜欢董永,贾宝玉或受婆婆压力而休妻的陆游这样的男人的。

3。华男(也包括华女)的身体。如果我们不承认在基因上华人和白人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原因可能两个,一个是食物的营养问题,一个是锻炼。我的感觉是从白人从小到大在身体的对抗和锻炼上比华男要激烈。华男的长大过程中更偏向学习功课,忽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对抗方面的训练。
 


 
戴嘉琦

2007-03-07 13:53:31
还有,我觉得今日精英的文化心态也有问题,反映在艺术作品中,中国男人的形象就是阴柔的,女性化的。说起来,中国这么大,还就是香港的电影有一些中国男人的形象,可是,也是越来越女性化,阴柔的东西太多,缺乏传统中国男人的阳刚、硬气和霸道,对哪国女性都不可能有什么吸引力。

中国男人好汉多得很,说什么传统教育压制人性,近代多少风流名士都是传统教育出来的,那种人格的魅力谁比得了?蒋百里将军文武双全,追求左梅女士至今都是爱情佳话,可惜,今天没人拍而已,拍,怕也要拍成穿军装的才子佳人。

“华男(也包括华女)的身体。如果我们不承认在基因上华人和白人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原因可能两个,一个是食物的营养问题,一个是锻炼。我的感觉是从白人从小到大在身体的对抗和锻炼上比华男要激烈。”

这个我承认,现在的学生豆芽菜体型太多。可有人把这个也归到传统文化的罪名下,这就是别有用心。

其实,传统中国男人也是以强悍为美的,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按照现在的身高大概也有一米九左右,而且淮南子、吕氏春秋和荀子多有孔子“力招城门”的记载,能够一下子撞开城门,可见他也是个大力士。儒家六艺中的射和御都是军事体育项目,孔子本人也“无剑不游”,是剑术大家;庄子“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春秋时代的美男子子都也是个大力士;诸葛亮羽扇冠巾,可是他的“抱膝长啸”,其实是古代格斗技术中的一项训练内容,说穿了,是古代士兵训练肺活量的方式之一。直到清末,华北地区的农村还有农闲时习武的风俗,这都是儒家尚武任侠的遗风。

至于性格,那是中国文化所欣赏的,犯不着为了美国人去改。说白了,娶个美国女人还能长寿大补不成?用得着为了美国女人的欣赏口味去改变自己的性格吗?


 


 
戴嘉琦

2007-03-07 14:02:49
另外,中国人现在处处学美国,不光男性,女性对异性美和自身的美的追求也开始向美国学习,这也就有问题了。

举个例子,钻石从唐代开始流入中国,也曾经作为女性的装饰品,可是钻石直至民国时期在国内都不太值钱——有人家里留着老钻石的我可得罪了,说不定您哪位祖上的乃眷曾经是性工作人士——上流社会妇女很少使用钻石作为装饰品。可是现在,女性都以有个钻戒为荣,弄得中国的钻石成为暴利产品。这是个小事情,可是,从这点小事情上,也能够让人体味道上流女性争当免费妓女、上流男人为娶不着美国老婆懊悔不已背后的原因了。
 


 
[匿名] yaomi

2007-03-07 21:34:42
华男在美国形象之糟基本已经到了没法更糟的地步了。比华女的形象还要糟得多。尽管华女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名声。

这里面,我觉得除了白人刻意地丑化以外,华男精神上的不振作,也有很大原因。CURIOUS 不知道你所在的地区如何,我在南方读书的时候,华男们普遍悲观萎靡,相当委琐。主要是一点:对前途没有信心。中国在他们眼里是一艘沉船,当然回不得;美国又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让他们茫然。

王小波这样的变态在海外华男中非常典型。
 


 
[匿名] Curious

2007-03-08 10:44:26
戴,据说君子以前是指武士的意思,孔子把它重现解释为有道德的人,是不是这样的?


“其实,传统中国男人也是以强悍为美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一样是很博大很复杂的,有好的也有有问题的。我感觉至少是从满清以来,也许从元以来,中国文明就是在走下坡路的,即使没有西方的崛起和欺负。你说的孔子的事我虽然以前没有听过,但是并不惊讶。春秋战国时候的刺客的故事多么荡气回肠。伍子胥和申包胥的故事也是令人神往。元明清以来文化是出了问题的,而且是问题越来越严重。鲁迅的“药”,“孔已己”,“狂人日记”等是对这种状况的有力控诉,但是这只是诊断,而且病理和更深层的原因并不清楚,即使在今天也不一定搞清楚了,更不用说治疗了。所谓“知难行易”。

我有一种感觉,CCP 的革命和 毛的WenGe 在文化上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49年后第一个法律就是婚姻法不是偶然的。WenGe更是减少了中国人怕官的心理。WenGe以前,一个单位的党的书记就可以代表党,就可以把单位的人打成右派或反GeMing。WenGe中人人都有毛选,只有毛才能代表党,其他人都不算,这就是基督教新教革命的中国版, 虽然不够彻底。另外,虽然文革对知识阶层的冲击是有负面影响的,但是对于yaomi舅舅这些城市工人还是有正面的心理影响的。我一直怀念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人的心态。我是坚决支持市场经济的,但是对改革走张五常路径也是很怀疑的。
 


 
[匿名] yaomi

2007-03-08 12:35:48
WENGE 对中国的影响很大,但非常大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破坏。 Curious你说到“既然是公派,就应该回来”,这话对任何正常人都是适用的,因为国家出钱你又答应国家回来,自然不应该食言。但是WENGE 造成的影响是道德崩溃,所以很多人对食言根本不当回事。

读小波书信就有一个很突出的例子,说实话我读的时候很惊诧--

小波最要好的朋友刘晓阳在陪读出国前向国内的亲戚朋友借了一笔钱。 出国后多年(至少有7年)未归还。这7年间刘晓阳的太太博士毕业找到工作,他们的孩子也上小学了,但刘晓阳的处境一直不太顺,想回国。小波信中叮嘱刘晓阳--你要回来可以,但如果回来就得归还欠国内的亲戚朋友的旧债务,你要有这个精神准备,否则你没法做人。。。在另一封信中,小波还叮嘱刘晓阳,你们的男孩渐渐长大,现在的孩子早熟,上小学就要谈小女朋友,也要花钱,你作父亲的也要给孩子准备下这个开支---你说说看这事,小波以为一个作父亲的,应该为上小学的儿子交小女朋友准备下钱财,却对出国前欠国内亲戚朋友们的债务能拖就拖,除非是回国了实在被债主追上门来。 此信写作时间是90年代初,那时一美元能换10人民币,国内人凑钱让刘晓阳出国,这又是在当时平均月薪多少的情况下? 欠债还钱本来天经地义,有人实在穷得无力偿还,那是一说;有钱给在美国上小学的儿子泡女朋友,没钱还欠国内穷人的债务--这算什么?

而且奇就奇在,这些人这样为人处事,他们真的不知道这样作是错的。自我感觉好得很哪。

看来真是被WENGE 解放思想了。心态阳光是好的,但凡事都得有个度,自我感觉好到这种程度不但伤害别人,而且肯定要给自己带来麻烦了。小波死前心脏病发作,大声呼救,邻居听见了但没管他,他挣扎了大概2小时,痛苦得用手指甲在墙上刻出深深的划痕---惨不惨?但这样的惨事发生在这样自我中心主义的人身上,奇怪不奇怪?一点不奇怪。
 
 


 
戴嘉琦

2007-03-08 15:02:14
据说君子以前是指武士的意思,孔子把它重现解释为有道德的人,是不是这样的?


不准确,“君子”狭义讲就是君之子,好比“公子”就是公侯之子一样。春秋之中的君子泛指贵族,也包含没落于民间的贵族,只不过,古代的贵族教育就是武士教育——说起来,小日本的“武士道”就是中国古代的贵族教育的一些末流而已,让小日本自己造了个“道”。

任何文化都有问题,但是今日中国精英对西方的自卑和谄媚绝对和文化毫无关系,近代中国的没落也不能归到文化上。中国文化再罪恶也没有杀几个亿的印地安人吧?可杀人的文明,被杀的野蛮,这是个什么道理?如果一定要说文化有问题,我们就先要承认国际社会是丛林法则,就是大欺小,强吃弱。这样的话,中国文化确实有问题,我们大时不欺人,小时不惧人,我们错了,我们都应该起来把白人全杀了,抢他们的地,抢他们的资源。可是,这些精英在骂中国文化的时候又说中国野蛮,不遵守国际法。几千万几个亿的杀人的凶手定的法,不遵守就是不文明,这是个什么逻辑?

如果要说王晓波所代表的这种所谓“海外华男”,他们的病因更不在文化上——他们根本拒绝接近中国文化,别的就别说了——而是来自一种从骨子对白人的畏惧和崇拜,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卑。当然,这种自卑和文革以及近代中国的落后或多或少都有关系,但是,在同样的条件下,毕竟还有内心阳光、向上的人,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忽略。

社会不公正的存在是绝对的,人性中的“原罪”——借用个基督教的词儿——注定了社会永远不会让人满意,但是,人应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让自己尽量快乐一点,积极一点,向上一点,自信一点,活一天就高兴一天,活一天就快活一天,这才是活着。

王晓波这些海外华男活的不如意,不能怪国家,不能怪社会,也不能怪美国,要怪只能怪自己。我不认为他们能够反映出什么社会现象,一个自我封闭、自我中心的人注定要自我毁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