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认清刺激消费本质,珍惜不可再生资源!

火烧 2021-10-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刺激消费的本质,指出其背后隐藏的商业主义危害,强调珍惜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分析消费与生存的关系,揭示消费行为背后的伦理与节约意识,批判损人利己的消费逻辑。

  曾听说有人想把养老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最近又眼见有人因为新能源出现而为石油企业利润操心,我深深感到,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一个合作的现代社会,泛商业主义的危害是多么的可怕!我不止一次讲述商业不等于经济,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可以以营利为目的的!如果一切向钱看,只图眼前利益,其后果绝不是简单的道德沦丧…

  经济是为人类生存服务的,人类是为了维持生存才吃东西和消费其它各种物质资料的。是为了生存而消费,绝不是为了消费而消费。人类获取消费品常常是需要付出劳动的,甚至特定的时期即便付出劳动都无法获取足够的消费品,以至于很多人面临生存危机。所以,保障人类生存的消费品是很珍贵的,是值得珍惜的,是不容忍浪费的,是有提倡节约的必要的!

  通过分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会发现不存在刻意追求消费量的现象。因为自给自足的状态下一种产品从生产到消费都是由同一个人完成,最终消费量以追求舒适为基本特征。而刻意增加无谓的消费(比如一碗饭就饱了,而刻意吃两碗),一方面会妨碍消费舒适性,一方面无谓的浪费自己的劳动时间,所以自然经济形态中存在更强的节约消费意识!

  而刻意追求消费量的现象却会出现在商品经济社会。在商品经济形态下,生产者提供消费品的初级目的是获取货币,而影响自己获取货币数量的因素便是自家产品的销量。所以他会本能的追求销量,期盼他的产品被更多更快的消费,这样才有助于他更快更多的获取货币。

  生产者甚至不关心自己产品是否真的用来消费,只要消费者支付了货币,就算把产品扔进垃圾堆都没有关系!

  但现实中每个人在扮演生产者角色的同时也必然扮演消费者,在作为消费者去消费产品的时候都会出现节约意识,因为作为消费者,其消费权的获取是需要自己付出劳动的,自己的劳动此刻已变现为货币储蓄。曾经希望别人多消费自己的产品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储蓄。而此刻自己消费别人产品就是要消耗减少自己的储蓄,自然会生出节约意识!

  最终发现,无论刺激消费(别人),还是节约消费(自己),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储蓄。这时就发现,刺激消费原来都是为了消耗别人,提升自己。隐约有种“损人利己”的感觉(通俗讲就是每个人习惯上都希望别人多给自己赚钱机会,而自己总是喜欢少花钱)!

  特别是有些特殊行业,会涉及伦理道德,比如医院靠病人维系,但如果你希望多出现病人你就是严重失德。卖丧葬用品赚死人的钱,但你盼望多死人就是人性泯灭,可是从社会个体谋生本性而言,怎么可能杜绝这种意识?

  自由的商品经济会产生巨大的交易失衡,每一个交易个体为了缩小与别人的差距,甚至仅仅为了不被淘汰,都会拼命寻找自己的客户,拼命增加对自己产品的消费,拼命增加自己的储蓄。如果生存保障都变得困难,哪还管什么道德伦理!

  这就是商品经济的缺陷,这也是不得不允许存在的缺陷,这种缺陷的确是个人追求富足生活的必然手段和当然意识。但它确实会存在对经济总体的危害性,因为刺激消费本就是刺激别人消费自己的产品,哪管你是否真的需要本产品,把你的钱掏给我才是最重要的。而真正实际需要的消费是根本不需要刺激的,刺激出的消费往往是无谓的消费,无谓的消费几乎等于变相的浪费!这种浪费虽然对于社会总(物质)财富是一种损耗,但对于提供产品的社会个体而言确实能带来货币化财富的增加,这原本不过是一种“社会总财富减少加等量财富货币化转移”的现象罢了,但却让人们产生了消费能增长经济的误解!(举例:我卖给你五斤苹果,你付我十元钱,你把苹果吃了,你的十元钱归我了,这十元钱代表你提供的等量价值,你吃了苹果,苹果没了,你的十元财富以货币形式转移到我这里)

  人类消费品除了可以无限循环产出的种植养殖及相关行业产品外,还有一种叫不可再生资源。粮食和肉蛋奶等产品因为产量的无限化,偶然的浪费基本没有影响,不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也是无限的,都可以被个体生产者刺激消费和追求消费量的增长,以实现个人货币储蓄的增加,哪怕终究是一种浪费(相对于社会物质资源)也在所不惜。个人创造的东西,个人拥有包括浪费在内的绝对处置权(如现实中的薄利多销)!但是,作为不可再生性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乃至土地等就丝毫没有刺激消费的道理可讲。这些东西本身不是劳动创造的,也是不可再生的,本应属于国家全民公共财产。任何个体绝对没有刺激消费和追求销量的权利!反而从经济总体考虑,从人类生存可持续性考虑应该是能省则省,甚至可以适度提升销售价格来刺激用户的节约意识,最终达到节省资源的目的。当然,这种措施会对国民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是绝不能因此动摇节省资源的意志。解决这一问题应多依赖国际能源市场,这也是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比如日本,其特征是进口能源原材,出口成品。它甚至一直在进口我国煤炭用来填海,就是为了储备战略资源。我们不能简单认为日本只是因为缺乏资源才这么做,而应该认识到日本国的战略眼光,煤炭石油这些资源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今天日本国不惜代价买你的资源用来储备,就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等到将来你的资源枯竭了,你可能花翻倍的价钱都买不回你曾经卖掉的资源。所以本着未雨绸缪的姿态,自家墙内未开采的资源就应该尽可能让其处于储备状态,主要精力除了盯着国际能源市场外,要优先开发那些容易被贼盯上的能源,比如海上资源,尤其东海南海争议地带,你不去抢,别人就抢完了。今天花点代价,明天才不会受制于人!客观的讲,靠出口能源过日子的国家是最没前途的,所以我们的国家急需加强内部能源的管控,做到不轻易开发,不轻易出口,不低价出口。宁做世界工厂,不做世界能源出口国!(附:目前不可再生能源的价格貌似只是以开采加工成本为基础定价,并没有计算其形成过程,因为是大自然制造的,而大自然的劳动成本完全被无视了,这其中道理尚需深究!)

  人们之所以消费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消费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只是为了单纯的“去库存”,去完库存继续“存库”,那么这种行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读懂以上内容,我们就能明白,这种行为的意义仅仅在于让社会个体获取一种“社会财富通用消费券”也即货币,而于社会经济而言几无意义!即便从创造物质财富这种最基本的经济定义来看,消费行为带来的也是反向效果。或可这样说,一种产品卖不出去而在销售者手中时属于“库存”。一旦进入消费者手中而不被即时消费时就成为了“储备”。库存让人操心,储备使人安心。库存但凡能被即时消费或转化为储备都算有效产出。而库存尚未被被消费和转化为储备时就烂掉了,那就彻底沦为过剩的废品了。这也成为个体生产者急切把产品变现为货币的重要原因!

  客观的讲,基于分工生产前提下的商品经济社会中,个体追求货币的冲动意识是不可能消除的,一定数量的资源浪费也是不可能避免的,商品经济的缺陷必然存在,社会公共组织的价值就在于认识这种缺陷,弥补这种缺陷,依靠掌握货币发行和税收手段来调节社会生产交换过程的平衡。努力促使各行各业的产品避免成为绝对过剩,努力打造库存产品通往即时消费和储备方的便捷通道。特别是货币投放要倾向于消费方,让生产方的脚步跟着消费方的脚步走,让正常的消费需求传播理性的生产提示,才不会出现太多盲目的生产过剩,才不需要大面积搞刺激消费这种无奈的手段…

  原本刺激消费是基于社会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盲目生产后的过剩,然后不惜浪费的再去刺激消费。虽然不提倡,但终究都是一些可以无限产出的人造产品。折腾来折腾去,并不会绝对降低相关产品的后续产能。但是包括地球本身在内的各类不可再生资源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先天财富,人类有能力把既有资源开发出来,却不能复制。可以说不可再生资源的存量决定着人类文明的距离。有朝一日不可再生资源耗尽,而人类不能找到替代品,那么人类的文明或许就要终止了。

  所以,人类可以任性的消耗自造产品,而对大自然的绝命馈赠也搞刺激消费,不就等同于刻意缩短人类文明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