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的歧视 纳粹之将临
司机的歧视 纳粹之将临
左仔
最近有一则娱乐新闻是关于张敬轩乘搭的士时,被司机讥讽跟香港人“抢饭食”。虽然看似是小事一宗,但亦引起了一些回响,这个回响,不单是在张敬轩与的士司机谁对谁错的争论,还是歧视内地人的问题,更进一步,这种歧视,似乎有严重化的趋势。
不顾现实的选择性歧视
最常见的想法,就是认认为张敬轩在香港辛勤工作多年,表现出色,甚至比本地歌手卓越,因此根本不存在“抢饭食”,而是他个人辛勤的成果;然而,很多时候,这些论调中隐隐地还存有一个对照组──新移民──“张敬轩来港是努力唱好歌,而不是像一些人‘呃福利(骗福利)’的”、“大陆落来的不一定是‘蝗虫’”等等。忽然之间,香港人又好像理性起来,“呃福利”和“蝗虫”不过是对新来港人士的一种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但当细问下去,便会发现,“张敬轩”,甚或其它新来港名人:朗朗、汤唯、章子怡等等也是“特例”,除此以外,大部分的基层新移民还是“呃福利”的“蝗虫”。
尽管官方数字上显示了截止2011年2月,全港共有314437名新移民,当中只有17621位新移民申领了综援,占全港综援受助者的3.8%,而当中有近三成的成年综援受助者亦正在外工作[1];亦尽管政府的歧视性政策限制了新来港人士需等待七年成为合资格居民后才能住公屋、申领综援,限制了新移民的公共资源使用等的事实也反映了新移民并无滥用,更甚是难以使用福利。但是,理性的香港人始终不相信这是事实,却宁愿相信右派学术贩子在空有论据,层层假想、臆测下的夸大数字。或许,假若这群理性的香港人接受了“真相”,便会发现自己同样满手鲜血,宁愿向弱者抽刃,也不敢向特权反击的懦夫,所以才宁愿相信那无稽的论述吧。
歧视,只是为了建构一个不存在的“香港”
然而,在这次事件中,一个更严重的状况出现了──有人赞赏司机的行为,认同他对张敬轩的指责,甚至是,对所有来港“大陆人”的指责。这比上面提及的选择性且民粹性歧视为严重,是一种泾渭分明的敌我式仇视。这种“敌我”分野又是源自殖民年代下的人为边界所造成,自以为能活在殖民地政府庇荫下抵制中共的香港人,“回归”统一更是令他们惴惴不安,更甚是纷纷借助“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中共创造的语句,“混血”的优越感及由此引伸那种与英国“古老而‘自然’”(吴叡人,1999年)的族群混合共处(半想象)经验等[2]来塑造一个“似曾消失”(déjà disparu, Abbas., 1997)[3]的“香港”。
90年代经济逐渐放缓,至98年的金融风暴,让香港的经济一蹶不振、风光不再,香港似乎也将近“消殁”于中国境内。因此,只有将衰败归因于外,并将之消除,“香港”便会重新“出现”──新来港人士因此成为代罪羔羊。
至于这种歧视,由针对基层新移民,延伸至所有新来港者,更甚是“大陆人”,也许并不出奇。因为要“重建香港”,必须要不断筛选,吸纳精粹,但“重建香港”也并不准确,而应该是“制造香港”,制造一个“纯粹”而又不曾在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4]“香港”。因此,消除产量少的穷人是第一步、消除所有来港的“大陆人”和第三世界人民是第二步、消除反代议民主者是第三步、消除反自由市场者是第四步,最终是消除所有对“香港”有异议者。
这个进程,是否似曾相识?请回想起70多年前的欧洲吧。我们已经踏在第二步了,香港人,丢掉你那种虚拟建构的殖民盛世吧。让香港沦丧的,是单一的金融发展和政商一体,认清敌人吧!
2011-9-19
--------------------------------------------------------------------------------
[1] 立法会议员张国柱于2011年4月6日于立法会会议上向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提问,并得出文中所列的数据。
[2] 安德森着,吴叡人译.(2010).《想象的共同体》.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3] Abbas, A. (1997).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4] Arendt, H. (2009).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Taipei: Rive Gauche Publishing House.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