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最期待什么?

火烧 2011-09-28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探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强调文化体制改革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需消除贫富差距与腐败,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力量。

据悉,《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将会在10月中旬经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出台。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了《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继胡锦涛七一讲话后,中央政治局本次会议再次明确强调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会议提出三个“准确把握”,即: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从报导所透露的内容看,《决定》并不限于“文化体制改革”的一般性操作框架,而是一部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在这个时候出台《决定》非常必要。因为,经济发展过程所带来的拜金、物欲、贪腐等负面影响,让中国社会在与GDP赛跑中有些“虚脱”了,少了一份应该有的“精、气、神”,以至于所谓的“中华脊梁”也是那么的软趴趴。从广义上理解,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道德、信仰、哲学思想、社会风貌等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各个方面,恰恰在这些方面,当今社会确实需要亢奋剂。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是毛泽东说的。尽管前30年中国人很穷,但我们有穷棒子精神,有铁人、愚公精神,有雷锋精神,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在土地没有加入到GDP行列、住房医疗教育没有商品化的特定条件下,中国并没有出现所谓“经济濒临崩溃”现象,相反,中国1949~1978年的GDP仍然从179.56亿美元跃升到2683亿美元。这些都说明,“精神”在一个社会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精神文化的丰富“多元”,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表现。但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必须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向着高层次文明前进的主轴,我们曾将它称作“主旋律”。“丰富多彩”也一直是我们对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的追求。文化的“多元化”以来,许许多多低俗的、腐朽的、甚至是背离人性与文明的龌龊肮脏的东西打着“多元化”旗号,迅速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成为人们的感叹。  

存在决定意识。一些消极的文化意识之所以能够蔓延,除了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以外,最直接的原因是落后文化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很快找到滋生地。文化被“娱乐”,娱乐被“三俗”,艺术被“卖比”,什么拼爹炫富,性奴包养,富豪婚介,乃至老太太碰瓷儿等等,虽千奇百怪,万变不离其宗,存在,才是产生现象的根源。  

当前,“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是什么?怎样“准确把握”?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学会弹钢琴,改变某些不合理的“存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就会得到极大“改善”。其原则就是在不断消除人民“不期待”的精神文化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温床的同时,着力引导和培养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尽管土壤和温床的表现形式多样,根本的只有两点:贫富差距、官员腐败。  

贫富差距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社会公平正义与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信誉问题。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与否,要从党章、党的纲领要求与执政实际效果相对比来检验。社会贫富差距大小不仅反映了执政党的性质,也决定了大多数民众对党的信赖程度。  

官员是执政党的执政执行者,从官员的精神风貌上,人民群众会不自觉地判断执政党的素质。我们不能以“政改”为理由取消党对党员和党员干部的领导权,让官员变成飞扬跋扈的天马。纵观人类所经历过的社会制度,决没有任由官员独来独往的历史存在。即便是最“民主”的西方政府,执政党的意志在执政期间也总是统治意识,绝无摆脱执政党的政府。哪怕是特殊时期的临时政府,也是某些政治组织的执行者。执政党严格管好自己的“行动者”,还会有什么二奶、茅台酒之类的让老百姓骂娘的事情发生?老百姓之所以变成“老不信”,就是官员讲的“党话”与他们做的“官事”黑白分明,那还有谁相信他们?讲“党话”、做“官事”,是老百姓最痛恨的中国独有的腐败现象之一。  

我们有了开放的外部环境,又有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加上我们原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势,只要努力,不需要很长时间,我们的精神面貌会彻底改变,在对内对外事务上挺起脊梁,让“我是中国人”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豪言壮语,中国才真的有希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