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相晓冬:对待文革应该辩证否定而非全盘否定

火烧 2011-09-2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提出应对文革进行辩证否定而非全盘否定,强调辩证法在历史评价中的重要性,分析事物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体现历史发展的阴阳辩证规律。

对待文革应该辩证否定而非全盘否定  

1  

什么是全盘否定?什么又是辩证否定?  

所谓全盘否定,就是不去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不去辩证地审视事物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不去认识事物的肯定成果和否定成果,而是对事物进行整体性的一概否定,进行全面、全盘和全局性的否定。  

这种思维方式是僵化的静止的孤立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其根本特征是看不到事物内部蕴藏着合理性和不合理性这一矛盾,而在认识和判断事物时陷入了只执一端的片面性,如果只看到事物的合理性,就会照搬照抄;而只看到不合理性,就会产生全盘否定的态度。  

而辩证否定则是辩证法的否定,它主张一分为二地观察和审视事物,既要看到积极作用,又要看到消极作用;既要看到积极作用中存在消极作用,又要看到消极作用中还存在积极作用;既要看到肯定性的因素,又要看到否定性的因素,这种世界观主张对事物进行辩证的取舍和扬弃。  

辩证否定的思维才符合辩证法,因为事物自身的规律都是按照这种法则来进行的——种子的萌发,否定的是种壳,而肯定的则是胚芽和培根,所以,种壳被扔到土壤中,而胚芽培根则发展成植物体,而对于种壳这个被植物自身否定的事物而言,又存在着矿物质、有机质等肯定性成果,这种肯定性成果又被土壤通过吸收的方式进行了辩证否定,从而化成肥料和营养。  

2  

在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积极和消极、肯定和否定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力量,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矛盾,事物才具有了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  

积极的肯定的力量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而消极的否定的力量则促进着事物的灭亡,在发展阶段,积极的肯定的一方占据主导;而在灭亡阶段,则是消极的否定的一方占据主导地位。  

在植物界,同化作用就是植物内部的肯定和积极力量,是推动植物体成长的一方,诸如其中的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外界的物质和能量而成长自我的过程;而异化作用则是植物体内部的否定和消极力量,是促使植物灭亡的一方;诸如呼吸作用就是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分解而释放能量的过程。  

没有同化作用,异化作用也就无法进行,而没有异化作用,同化作用也难以持续,它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构成了植物的新陈代谢,在同化作用占据主导的时候,是植物的生长期,而在异化作用主导的时候,则是植物的灭亡期。  

这便是阴阳辩证的普遍规律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体现,而同样,这一运动规律也适合于动物界、人体以及整个自然、社会和宇宙的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在这一规律的支配下而进行着新陈代谢。因此,也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才可以去观察审视并认识万事万物,从而人类才得以正确的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3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宝贝”,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思想就是辩证否定,因为它运用了化学的科学思维去看待垃圾;而朽木不可雕也的朽木尽管不能用来雕刻,但却可以因为燃烧性能好而用于钻木取火。  

即使一堆令人作呕甚至摔了跟头的臭狗屎,对于大地而言,也是可以吸收和转化的营养,可以被土壤进行辩证的吸收和批判之后而转化为滋养植物的肥料。  

苍蝇和老鼠虽然令人讨厌,但他们却是城市垃圾的“处理工”,宠物狗虽然令那些贵妇们爱如掌上明珠,但它们排泄的狗屎也很少让人撞上狗屎运。  

我们常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却常常忘记,对人而言的精华往往对其他物种却是糟粕,而对其他物种的糟粕却也可以成为人的精华,黄金和钻石可以让拜金主义者顶礼膜拜,而对于只喜欢叮又缝的蛋的苍蝇而言,那不过是糟粕罢了,而有缝的蛋才是苍蝇眼中的精华。  

此处的精华也可以成为彼处的糟粕,而彼处的糟粕也可以成为此处的精华,只有带着这种宽广的视野和辩证的思维去认识世界,我们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在这种联系中去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去发现事物在不同方面和多个侧面所呈现出来的价值。  

看待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应该怀着天地之心,才能认识到事物的价值,我们很多人之所以难以正确的看待事物,就是因为他们只是怀着一己之心,其认识和判断往往也就从个人的感觉、情绪和立场出发,以至于常常以偏概全,要么见一俊而遮百丑,要么见一丑而无视百俊。  

4  

同样,毛泽东发动的文革也是如此,尽管它的确属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尽管它不属于任何性质上的革命,尽管它被认定为一场导致党和国家十年内乱的浩劫,但无论怎样评价文革的错误,这个错误也依然存在着可以再度挖掘吸收的营养,可以用于丰富和发展治国安邦的管理思想。  

而本着这一思想,我们可以对文革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批判,既然文革的根本错误在于阶级斗争扩大化,那我们可以在理论上对文革进行一种“去阶级斗争化”的处理,去探索和寻找新的社会管理方法。  

审视文革我们不难发现,文革的一些做法和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社会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那时候的大字报、小字报不就是今天互联网上的帖子吗?那时候免费坐火车进行的大串联不正是现在通过互联网等各种通讯工具而展开的交流和联系吗?那时候的大鸣大放大辩论,不正是当今时代在互联网上展开的思想争鸣吗?  

文斗演化成武斗是不对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即使是思想的争论乃至斗争都应该在社会秩序的约束规范之下,在社会主义政权的控制下,批判的武器是为了消灭武器的批判,而不应该再将批判的武器变成武器的批判。  

踢开党委闹革命,这种粗暴的做法太过分了,但这一应该否定的行为也包含着值得肯定的动机,这不正昭示着一种“以民管官、以民管党”的治国思想吗?不正是他在建国之前设想的用民主来防止中国重蹈那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吗?  

5  

稍微转转脑筋就可以发现,文革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革命有着近乎异曲同工的发生机制,相同的是,都是让民说话,给人民以充足的言论自由,给群众以批评权、监督权,所不同的是,文革时上街,而如今却是上网;文革时有组织机构,而互联网时代却是自然自发。  

正如生产工具的变革会引起生产力的革命进而引发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一样,互联网这种技术工具的出现也对人类社会带来了一场伟大的革命,它在将电脑连接起来的同时,也把人脑联系在一起,从而将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活动变成了有机相连的整体的互动的活动,它造成了脑力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从而为人类带来了一个伟大的智慧文明时代。  

不仅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互联网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人类社会交往关系的伟大转变,它将孤立的分散的个人联系起来,并将他们组织成不同的人群,再将人群组织成真正的人民——它放大了群众的雪亮的眼睛,它使得老百姓的唾沫星子变成可以穿墙破壁的海啸,他使得老百姓的耳朵从天下知六百里扩展到六千里、六万里。  

网络不是别的,网络就是坊间、就是民意汇聚之地,就是民心扎堆的场所,那些热帖下面,不正是人头攒动着的正在观看大字报和小字报的群众吗?可与文革时代的大字报和小字报不同,通过互联网,每个人都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了,每个人都可以写贴、发帖和顶贴,这不正是言论的自由吗?不正是人民群众用眼睛、嘴巴、鼠标和大脑参与社会管理的民主形式吗?  

6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时代,为人类带来的是新型的民主形式,那就是信息民主,这些民主形式有眼睛的民主,对应着关注权;有耳朵的民主,对应着知情权;有嘴巴的民主;对应着话语权;有鼠标的民主,对应着赞成和反对权;还有脑袋的民主,对应着独立思考权。  

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只是精英的民主,普通民众只拥有投票权,这种民主虽然比封建社会的权力世袭具有了历史进步性,但相对于信息时代的民主形式而言,却暴露出了历史的落后,它不能采集民言、民意和民智,不能实现长期持续地以民管官、以民管理整个社会,而只是以选代管,它在本质上是精英通过大众的选票而实现精英治国罢了。  

人类的民主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不仅需要管理者自身那种“权为民所用”的道德境界,更需要“民”自身拥有做主的能力,由于民智的开启是一个从渐进的历史过程,所以,一党执政下的民主也必然经历一个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的转变历程。  

而要自觉的开启民智,则必须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而不能采取愚民政策,就必须让中国这些只顾自身利益而小农意识浓厚的民众心怀天下关心国家,就必须一扫这些奴性十足的民众几千年来的思想陋习,很显然,毛泽东发动的文革就带有这样的一种思想动机。  

但遗憾的是,思想的龙钟却在中国的大地上变成了跳蚤,这不仅仅是毛泽东的错误,也是毛泽东太少的错误,那些懵懂无知的红卫兵们,只是崇拜毛泽东的毛虫,而没有将自己变成独立思考的小毛泽东。  

7  

毛泽东发动文革,正值社会主义政权的初创阶段,是政权的巩固阶段,而国内外各种企图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敌对势力也还广泛存在,党内那些以功臣自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乃至山头主义也在潜滋暗长,这使得毛泽东开始忧心这个社会主义政权的前途,并因此而产生了用民和官的矛盾来制衡官僚体系的思想。  

文革之所以犯下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根本上是由于党内在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战略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根据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不可逾越的原理,刘少奇曾经提出过“剥削有功论”,主张在社会主义政权的控制下大胆发展商品经济,对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方式进行补课,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创见。  

但很显然,毛泽东并不赞成这一路线,他不会允许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任何的剥削现象,他要彻底消灭私有制,让工农阶级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而不允许出现任何的资本家,在他看来,取得社会主义政权就是为了进行这场伟大的社会改造实验,而如果再允许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话,那还叫什么社会主义政权,那还叫什么无产阶级专政。  

豪情满怀的毛泽东就是不信邪,他就是想让这个社会主义政权爆发出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的优越性,他就是想在经济建设上展示出指挥战争时那种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壮观场景,他要用革命的方式让中国社会实现历史的大跨越,他不仅想用“大跃进”实现物质的跨越,还想用文化革命实现精神的跨越。  

8  

这是共和国的第一场左右之争,结果是以毛泽东的胜利和刘邓路线的失败而告终,中国向左走了三十年,最终证明了这条路线的失败,幸亏我们还有小平同志,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大胆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  

但我们也应该看出,毛泽东和刘少奇的矛盾绝不是私人恩怨,而是源自政见的不同,到底是在社会主义政权的控制下大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是社会主义在任何落后国家建成之后面临的一个共同矛盾,这是革命的热情和规律的冰冷之间的矛盾。  

由于毛泽东在革命年代所形成的至高无上的威望,由于刘少奇邓小平也都是为国谋为民忧的谦谦君子而不是林彪那样图谋篡逆的阴谋家,最终使得毛泽东的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取得了统治地位,而刘邓路线则遭到了罢黜,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最终标准,任何谬误即使是伟人的谬误在实践面前也一样被历史打上叉号。  

但要因为伟人的错误而否定伟人则是新的错误,圣人和伟人可以失智,但只要不失义、不失德,他就依然是圣贤,依然是伟人,他的错误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那种认为毛泽东发动文革是为了争权夺利打压政治对手的观点恰恰暴露了西方政客们自己争权夺利的思维,他们见利而不见义,见权而不见智,要么是极其肤浅,要么是别有用心。  

9  

中国这股甚嚣尘上的自由化思潮之所以将文革视为洪水猛兽,是因为这些为富不仁并且不义的权贵官僚、富豪精英和洋奴买办恐惧阶级斗争,害怕失去既得利益,进而将文革视为他们的噩梦,于是拼命妖魔化文革、妖魔化毛泽东。  

他们喜欢并且习惯于撇开事物的实质而搬弄名词概念,企图运用自己的坏心恶意把一些他们反对的名词搞臭,比如文革、比如左、比如唱红打黑,而对于他们自己的观点,如果哪个名词不好听了,他们就会放弃,进而提出新的名词,就像他们把“投机”都偷换成“投资”一样,他们对于文革的“全盘否定”也偷换成“彻底否定”了。  

这群不懂得辩证法为何物的无知无耻之辈哪里懂得,辩证否定才是真正的彻底否定,因为这种否定不仅要对客观历史现象进行批判和扬弃,还要对自己的主观认识进行自我否定,进行再批判和再扬弃,要对文革进行彻底否定的话,就需要否定他们自己对文革的错误认识了。  

文革是一个历史错误,但错误中也包含着有价值的营养,不错,阶级斗争扩大化是文革的根本错误,但如果剥离这一错误的内核,而吸取文革那种以民管官、开启民智、言论自由和信息民主的合理成分,并进行新的制度设计,即使是错误的文革,也一样可以在进行改造之后被我们用来安邦定国。  

10  

自由化思潮所主张的彻底否定文革,在本质上就是全盘否定,就是对文革不去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而是进行简单的粗暴的一概否定,而这种态度和做法不也正是一种类似“破四旧”一样的文革余孽吗?这不正是用文革的做派对待文革吗?  

文革的提法可以不要,但妖魔化文革却不能阻止文化的复兴,不能阻挡人类思想解放的大潮,不能阻止民智的开启,所不同的是,文革是在毛泽东的思想领导下、在权力组织下的一场变样走形了的思想解放运动,而如今在互联网普及推广的全球信息时代,却发生着一场自然自发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文革“被组织”的性质不同,这一覆盖全球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自组织”。  

没有任何人的领导,在互联网这一伟大工具的帮助下,民众的思想、精神和心灵通过信息交流而连接在一起,这是全人类亘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一次革命性的交往方式,这是民意通过信息的传播和放大反过来主宰整个社会的真正的大民主时代。  

11  

毛泽东领导的文革已经逝去,但没有毛泽东领导一场全球性的文化革命正在自组织的进行着,那些图谋全盘否定文革的人,又如何否定这场发生在互联网上正在席卷世界的真正的文化和思想的伟大革命呢?又如何否定那被称为帖子的一张张的新时代的大字报和小字报呢?又该如何阻止人们通过互联网而进行的低沉本的并且是长期性的“大串联”呢?又如何阻止老百姓的唾沫星子在网上汇聚成摧枯拉朽能把贪官打下马的海啸呢?又如何阻止群众的目光汇聚成刺穿黑暗的太阳并驱散那些肆虐的魑魅魍魉呢?  

网络从来不是什么虚拟世界,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世界,它是民心和民意汇聚交流之地,它放大了民声使其超过了官话,它使得老百姓的唾沫星子汇聚成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汪洋大海,它使得民众的注意力变成了一把降妖除魔的宝剑……  

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大联合已经并且仍在形成着,联合起来的世界人民要开始反过来主导并管理整个世界了,他们将扫荡资本、权力以及所有曾经压迫人民的腐朽的落后势力,并使它们变成世界人民统治世界的工具,让这场席卷中国乃至全球的网络文化大革命来得更猛烈些吧!

   

《智本论》作者相晓冬2011年9月27日于南京江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