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书生:对两个问题的思考
华夏书生:对两个问题的思考
青年马列实践小组的网友湛卢兄提出了两个问题:
1.如何理解中国问题是体制问题这个观点。该观点是什么利益集团的主张?
2.为何有人认为改革失败了,但很多人却说改革确实提高了生活水平?
我对这些问题,有我自己的思考,现在梳理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1.一个社会出了问题,一般都是体制问题。中国当前的体制不够完善健全,需要变革,这一点,无论左派、右派还是执政者,都是承认的。
然而,不同派别,不同利益集团,其着眼点是不一样的。左翼人士,思想很不统一,但在体制问题上,大体分为三派。一种是毛派,认为文革正确,中国应走回头路;一种是重庆模式派,觉得薄书记的方式大可推广;还有一种是反思派,我个人属于这一种。我这派的观点,认为过去的社会主义体制是不够完善的,文革失败是有其必然性的,未来的新的社会主义,必须克服旧社会主义的不足。
右派人士的着眼点,就不同了。他们的变革主张,很明显是搞西方的那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些人,数量绝对不少。如今的很多青年,觉得外国处处都好——待遇好、民主气氛好、环境好、各方面都好。所以想当然的认为中国也应该学人家。这种想法,真的过于天真。搞西方制度的国家,比比皆是,欧洲最成功,但印度、南美、中东却是另一种样子。何况自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统治者已经露出了凶相。华尔街的抗议,已有80人被捕,而那些导致危机的商业骗子们,却还在逍遥法外——西方依靠对别国的经济压榨和军事掠夺而维持的国民富裕,即将宣告终结。
所以,中国的体制有问题这个观点,并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主张。左中右,都认为有问题,只不过各有各的算盘罢了。
2.有人认为改革失败,是因为改革把公平和道德都改没了。工农专政的国家,已经变成了工农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国家。随着官僚腐败的蔓延和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开始逐渐失去通过勤奋工作换得幸福生活的权利。
富人、贪官花天酒地,穷人、工农微薪度日。
但为何人们说,改革开放提高了生活水平呢?
这不是因为老百姓的购买力有所提高,而是因为商品的供应不断增加。
过去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城市中,医疗、上学、住房基本上都是免费的。这些开销若加进当时的工资,也是不小的数目了。
但那个时候,粮油食品、生活用品、缝纫机、自行车...这些都是短缺的。在这些消费品的配置上,人民币几乎失去了作用。粮票、布票开始发挥作用。
其实,这正是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军事优先的理念下,军工重工产业成为国家的生产核心,农业产品被强行调配,工业生产严重偏向军工,这导致国家用于消费品再生产的投资十分有限,轻工业和农业严重瘸腿。
在那样的社会里,大家乐于奉献、积极工作,但是物质生活水平的确提高缓慢。
而改革开放,利用了市场经济的优势,那就是由市场需求决定资源配置,同时开始放宽私有生产,这就使得消费产品的数量大幅增加,老百姓走进超市,就可以挑选琳琅满目的生活用品。
市场经济对消费品生产的刺激作用是巨大的。没用多少年,中国的消费品已经多到可以出口欧美了。换言之,我们生产了我们自己所需的消费品之外,还生产了价值3万亿外汇储备的商品销往海外。
这样的消费品生产水准,是过去的偏重工的社会主义社会无法比拟的。那时的城市工人,每天生产着大型军工设备,下了班,却无法买到足够的肉类,某些时期,基本的口粮都要实行配额制。
这就是很多人认为改革提高生活水平的原因。
遗憾的是,我们当初,没有从一个不完善的社会主义,走向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而是从一个不完善的社会主义,走向了一个不完善的资本主义。
毛派希望回到不完善的社会主义;重庆派则希望,在当前不完善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右派更是希望,把不完善的资本主义变成“完善”的资本主义。
我个人的主张是:我们最终,应该去寻求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在那样的社会里,工农民主专政不仅写在宪法里,而且深印在每个人的心里;在那样的社会里,经济的运行可以有效防止资源配置的失衡,从而使国家要吃有吃,要枪有枪;在那样的社会里,人们按照劳动量和劳动成果来分配报酬,不会再有月入千万、花天酒地的工厂老板和月入千余、衣食堪忧的贫苦农工。
PS:
寻找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的QQ:502020308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