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中国想象世界:文革时期的世界图景

火烧 2007-03-09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探讨文革时期中国对世界的想象与毛泽东著作的全球传播,分析当时中国通过书籍输出革命信仰,影响第三世界国家,并反思现代世界视野的局限性。

中国想象世界:文革时期的世界图景

  据有关部门统计,总政版《毛主席语录》从1964年到1976年,全国共出版汉文版4种,少数民族文字(8种文字)版8种,盲文版1种,外文版(37种文字)和汉英对照共38种,总印数105549.8万册。据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统计,截至1967年10月,世界各国以65种文字翻译出版毛泽东著作853种,其中有20个国家的20种文字翻译出版《毛主席语录》,共有35种版本。《毛主席语录》是在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从兴起到达到顶峰的历史时期编选、出版的,因此它的发行量和影响面都达到了中国出版史上的极限,以至几乎达到了全国人手一册。从1966年10月中宣部批准出口到1967年5月,仅八个月时间,中国国际书店已向全世界117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英、法、西班牙、日、俄、德、意、尼泊尔、越南、印度尼西亚、阿拉伯、缅甸、斯尼希里、波斯等十四种文字的《毛主席语录》共80多万册。

  更有研究者推算,仅“文革”几年之内,《毛主席语录》国内外用50多种文字出版了500多种版本,总印数为50余亿册(不包括各派红卫兵组织、各级革命委员会印制的非正式出版物),被称为“二十世纪世界上最流行的书”。

  在一种输出革命的信仰上,在中苏论战的背景下,中国在不断进行着与外部的联系。富有激情的人们相信,自己是向全世界受苦难的人们传播着一种福音,一种解救世人的终极办法。“解放亚非拉”在当时,绝不仅仅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不是一种幼稚的政治想象,而是一种无比真实的目标。理想一旦被人们所相信,那便是绝对的现实。在那段时候,人们一方面由于信息封锁,而对外部世界存有一种在现在看来近乎幼稚的想象,另一方面,却又通过“内部发行”的书籍,中国共产党显示着对于外部世界一种无比的热情。

  翻看那段时间的全国出版总书目,我们可以惊讶的发现,以内部发行形式翻译出版的著作量非常惊人。包括类似于《通往奴役之路》这类在今天眼光看来反社会主义道路的图书,在当时也已经有了译本。另外,介绍世界情况的书籍几乎涉及到了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角落。在现在绝少关心的诸如拉美诸国、非洲、东南亚、澳洲等地区,在当时都有各式各样的小册子进行历史与政治的介绍。而现在正在热烈讨论的,关于亚洲的内部合作,在当时的共产主义世界图景里,早已付诸实践。这就不免令我们感到惊讶,展现在那个年代人们眼中的世界,究竟是怎样一种模式。

  相比之下,身处现代世界的我们,虽然似乎世界的窗口随着全球化,向我们毫无保留的打开。但是,我们向这个世界所投注的关心,又有多全面呢?在我们潜意识当中的世界,是否有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西方”的代名词呢?随着铁幕的落下,世界似乎是越来越流动,越来越开放,但是,我们还需要意识到一点,那原本在6、7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当中占据世界热情中心的第三世界国家们,却也慢慢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入,而被整个世界市场所淡漠了。似乎,随着革命的消退,市场的进入,我们的世界反而却日渐的狭窄下去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