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一部翻身农民的成长史,一曲人民公社的赞歌

火烧 2010-01-29 00:00:00 读书交流 1031
读《皇天后土》感受真实农民成长与人民公社历史,反思社会现实与过往记忆,探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发对社会公正与公平的思考。

我是一口气读完《皇天后土》这本书的,因为它真实。  

对于我这个文革中期出生的人来说,是沐浴着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受的教育,对于过往,虽然还有着朴素的情感,但基本上是一个被修饰了之后的印象。而改革开放30年后某一天突然被眼前看到的事实当头一棒,原来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种种现实,其中已经包含着太多的不合理,已经不是补课论所能解释得了的,我们自以为是的巨大成就中,掩盖了多少不合理,不公正!于是,我的良知突然苏醒过来。  

我开始有了要了解这个社会的想法,我发现它病了,满目疮痍,繁华都市的阴影里,歌舞升平的背后,是多数人的被掠夺。我记起曾有过的童年的景象:天朗气清,欣欣向荣,朝气蓬勃,虽然一方面因为童年的天真无邪不谙世事,但人与人之间平和而自然却是最根本的原因。我是在北大荒的农场长大,那里天高地阔,也远离了城市的繁华和热闹。我想了解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一个更全面的中国。  

这些在这本我要介绍的书里我找到了。  

关于大跃进,文革的伤痕文学曾经读的很多,那些或许不是假的,因为总有人摆脱不了他自身的局限性和那个年代的局限性,或许,历史要隔了一段来看,才会更清晰一些。  

《园丁之歌》《半篮花生》,我的脑子里还有这些名字,但是,谁又知道它们是不是“遵命文学”?已经单纯地信过了,你让我再那么单纯的信一个和它反面的东西就再也不可能了,现在可以说,不管看什么,我都要带着问号,这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我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反复印证,才能得到一个“是”或“非”,“对”或“错”,“然”或“否”的结论来。人不单纯了,只好如此。  

魏巍老的作品我是相信的,因为那样的作品里有一种强烈的深挚的感情在,激起你胸中的共鸣。浩然的我也相信,因为他本身就是从乡村里走出来的,农村和农民都融入他的血液中了。我和孩子一起看《闪闪的红星》的时候,孩子看了潘冬子的故事,还有他的妈妈的死,问我:是真的吗?我说:是真的,当时有千千万万个像潘冬子这样勇敢的孩子。  

扯得太远了,还没有到正题上。对于陶冶老师的《皇天后土》这本书我也是相信的。认识陶冶老师是在纪念主席逝世33周年的会上听他发言的时候,东北人,身上有一股浩然的正气,这些都让我感到亲切和信赖。而以后随着交往的增多,又增加了对作者的了解,而最初的这种印象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所以,当他这本书还没有从印刷厂里出来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并且有幸成为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了。我一直不敢给这本书写些什么,那似乎不是我该冒昧地去做的,可是又得到了陶冶老师的许可和鼓励,今天也不揣浅陋的敲起键盘了,算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这本书我认为可以说是记录了新中国60年的农业发展史的伟大诗篇,而这是通过记录一个普通农民,吉林省白城地区红石岭大队的纪英林的几乎一生的奋斗历程来完成的。一滴水折射了大海,纪英林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农民,他带领着他的同伴们,战天斗地,改变了家乡穷困的面貌。他和他的“青年突击队”把一个号称是“八百里旱海”,全年降雨量只有300毫米,蒸发量却达1400毫米,春旱种不上地,夏旱小苗不长,秋旱籽粒不灌浆这样的一个只能靠天吃饭的贫瘠的土地,硬生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在厚厚的山石下打出了一口口井,改造成了一片沃野。看了真让人感到热血沸腾!并且在新中国的农村建设中一步步走过来,留下了一串深深的脚印,每一个脚印都是丰硕的成果。  

使我感兴趣的是:纪英林这个人物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是有普遍意义还是个别现象?他为什么就成了劳动模范?这本书是写一个劳动模范吗?  

作者热情讴歌了一群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们,镜头一个个掠过,从纪英林、李相臣、刘景文、白云海、冯桂琴、吉淑珍、贾世英、冯玉兰、张淑艳(五朵金花)、乔玉柯、周连芳、张才(思想转变了的支部书记)、高长虹、陈秀春,这些人身上掠过,从岭下乡,到修水库,到红石岭掠过,从一片片丰收的田地掠过,有玉米,水稻,从社员们热火朝天的劳动的场面掠过,用纪英林1972年给知青们介绍的情况来反映当时他们取得的成就:  

纪英林:“这地方原来叫洪家屯(红石岭的前身),大部分是朝鲜族。1960年,我们青年卫星高产队遵照公社的决定,合并到这里,组成青年老虎队。当时高岗是沙石包,洼地是蛤蟆塘。活土层不到一尺厚,下面全是鹅卵石的1000多亩耕地,被100多条荒沟和大大小小的沙包分割成124块,地里还长着200多棵东倒西歪的老柳树。我们干社会主义不能老守着这旧摊子,要改变旧面貌,就不能怕费力气。旧社会我们没有地,要饭、扛活,今天毛主席把这块土地交给我们,我们就得把它莳弄好。大家少睡早起,填深沟,搬沙丘,垫洼塘、挖树根、打水井;采取开膛破肚、挖沙换土的方法搬走了30多个大沙包,整平了土地,铺河淤土5000多吨,加厚了土层达20厘米,把筛漏地变成了保水保肥的‘双保田’。土地连成片,耕地面积扩大到1279亩,打出水井30眼。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后,我们以大寨为榜样,大干苦干,打了6眼电机井,修了10 多条主干渠,开了两条10里多长的引河自流灌渠,使全部耕地基本能灌上水,初步实现了水利化。1970年全国北方地区14省农业会议精神传达后,大批促大干,想新的、干大的,我们又把田、渠、林、路重新做了规划,把原来顺着地势的弯弯曲曲的旧渠道全部推平,修成9大块方田,四周植造14万株防风林,围着方田重新修了10多条笔直的主干渠,全长5000多米,修个11座闸门、15座虹汲桥。同时修了11条方田路,造林100多亩,实现了‘四旁‘绿化’。初步达到田成方、渠成系、林成带、路成网,地肥土平,产量年年增。当年洪家屯亩产只 有百十多斤,而现在亩产超千斤,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稳产高产队!”  

怎不让人叹服!  

到后来,他们成立了科学实验小组,科研人员都是他们自己的社员和刚刚高中毕业的回乡学生,用罐头瓶子培植菌种做底肥,亩产量提高了10%。为了增产,他们绞尽脑汁
,集思广益,发动群众,除了靠体力,更靠群众的智慧,他们通过积极的尝试发现了秋翻比春翻好,秋灌也比春灌好,秋灌经过一冬的冰冻,开春一化,土壤疏松,有利于生长。  

我还看到有一个细节:公社农技推广站要求各队搞白僵菌,这白僵菌有啥用呢?用书中人的话说:  

“咱们苞米地常有的那种小玩艺儿,人家学名叫玉米螟,繁殖的可快了。如果不及时灭掉就会成灾,造成减产。咱们要搞的白僵菌是白色粉末,撒到苞米芯里不耽误苗长,还能防治玉米螟。买农药确实省事儿,但农药是毒药把玉米螟治住了,对秧苗也不利。这是一个比较。第二方面,用农药得年年用,它的毒效就几个月;白僵菌呢,头一年用上,再连用一两年,也就是最多用上三年,这块地就成了无疫区,再不会有玉米螟了,彻底消灭了。从长远看,眼时多花钱,以后就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了。”  

于是红石岭的科学实验小组就积极的搞起来了,他们借了100个饭盒做培养皿培养白僵菌,和当时挨家挨户搜集罐头瓶子培养做底肥的菌种一样,用土办法自己搞科研,多么了不起!还有,这同时也表现出农村各级科研力量的壮大,这在今天实在是无法想象的,如果不是对那段历史有亲身经历,没有这本书,谁会相信呢?  

可以看出,作者由于有着对土地和劳动者的热爱,所以,才给我们奉献出了这样一本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好书,通过书中这一个个可爱可敬的人物群像,我们才能对全体的农民,全体的劳动者,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真是最可爱的人!我不禁要问了,是谁,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的形象?是改革开放后的精英们吗,是走出国门财大气粗出手不凡的先富起来的人吗?还是那些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不,我觉得这些为共和国的发展奉献了汗水和智慧的农民们,以及书中没有出现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的工人们,这些可敬的劳动者,他们才能代表中国人,他们才能体现中国人勤劳和智慧,他们才能表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他们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多夫》里,通过克里斯多夫这个人物,去寻找真正的法国,他在上流社会里找,上流社会的堕落让他失望;在市井里去找,他又嫌太闹,最后,他还是在平凡的法国人中找到了,法国精神,就在一个个小人物身上闪闪发光。通过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是这些最普通的劳动者创造了不普通的事业,惊天地,泣鬼神。作者把笔触深入到劳动人民中间去,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我们再现了那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认识了伟大时代人民群众的集体风貌,这不能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想,这本厚厚的大书,或许会在共和国的农业发展的史料中占有一席吧。  

  

本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在于作者把红石岭这样的一个小村庄,不仅仅是当成一个独立的现象来描写,他是把它放在整个中国农业合作化的进程的大背景下来描述的,一直延伸到人民公社解体农村包产到户。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中的一朵浪花,能够提醒我们曾经有过的那个火红的年代,并且对于今后的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我相信,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