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家辉和“空军一号”
骆家辉和“空军一号”
粱 新
近日在某网站上读到王朔先生的一条微博,内容是:“人家骆家辉不过是吃了碗杂酱面,坐了个经济舱,去了一趟民工子弟学校,并申请将孩子安排在该校读书,我们的报纸如环球时报就不干了。警告人家好好做自己的大使。你他妈你一个中国报纸,中国贪官你不敢报道也就算了,人家老外吃穿简单点也碍着你了,非得跟你们一起鲍鱼鱼翅同流合污你们丫才满意?”另外,还读到另外一位网友的一条微博,内容是:“骆家辉要想在中国继续呆下去,看来不吃一顿满汉全席,不去天上人间曝光一次,不包几个二奶,不在大使馆挖个地窖藏几个性奴,不贪污受贿几个亿,肯定是不行了,环球时报、光明日报、CCAV都不答应。”
读了两位的微博以后,我找来9月22日《环球时报》的《希望骆家辉好好做“驻华大使”》一文,看看该文章为什么会引起两位如此怒火冲天,经仔细阅读,该文应该是从如下几方面触怒了某些人的敏感神经。
该文章认为:“由于做报道的人国际知识匮乏,对看到的现象平添个人想像,一定要把骆家辉树成中国官员行为的‘镜子’,一些报道的变形和失真无可避免。”
文章在认同“中国官场的官僚作风确实是严重的,一些官员喜欢前呼后拥也是事实”的同时指出:“真实情况是,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不知有多少高官希望有和他一样的‘北京胡同游’”。
文章指出:“除了中国舆论自身的问题,从骆家辉一方来说,他应有意避免自己成为中国舆论的这面‘镜子’。实际上他有意无意地做了配合,或者出于他个人的偏好,或者出于美国驻华大使‘新的使命’,他似乎很在乎自己在中国舆论中的‘廉洁秀’,尽管他最清楚,他并没有中国互联网上宣传的那么‘朴素’”。
文章说“美国驻华大使应当致力于发展中美两国的关系,消除彼此的误解,而不是到中国舆论的内部纠结中积极扮演什么角色,以巧妙的方式干预中国的舆论,增加中美之间新的误解和怀疑。”
文章批评说:“中国积极炒作骆家辉‘廉洁秀’的媒体也应该自重。批评中国官场的腐败和官僚主义尽可以找其他的场合和角度,过度美化一个外国驻华大使,尤其是当他在中国的使命‘十分复杂’的时候,是非常不恰当的。”
平心而论,《环球时报》对骆家辉的行为以及“骆家辉效应”的评论还是比较客观、中肯、理性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应该引起王朔先生以及另外一位网友的大为光火,让骆家辉不要有意无意对某种东西做配合,多为发展中美关系作努力,到了王先生和某位网友这里就引起了“非得跟你们一起鲍鱼鱼翅同流合污你们丫才满意?”的质问和“骆家辉要想在中国继续呆下去,看来不吃一顿满汉全席,不去天上人间曝光一次,不包几个二奶,不在大使馆挖个地窖藏几个性奴,不贪污受贿几个亿,肯定是不行了”的挖苦,这也太极端了吧。王朔先生是否有证据表明骆家辉先生在他的日常生活中都是如同他在中国民众中表现出来的那样呢?另外,虽然骆家辉目前没有“在大使馆挖个地窖藏几个性奴”,但是美国的前总统克某却在美色面前表现出了“奴性”,弄出了令美国人都尴尬的“拉链门事件”。作为一个敢作敢为的名人,王朔非常值得我尊重,他的很多作品现在我还非常喜欢,如果他是真正摆事实讲道理的,是不应该得出如此极端的结论的,除非他又要用事实证明他的一句名言:“我是流氓我怕谁”。
对于中国官场的腐败、奢侈和官僚主义,包括笔者在内的广大民众无不深恶痛绝,借骆家辉作为“镜子”用一下也未尝不可,问题是不应该过度,尤其是不应该乘机搭配推销某些东西。前些日子在网络上读到某些网友对骆家辉的非常肉麻的吹捧,我浑身马上起了“鸡皮疙瘩”。这使我联想起一个笑话,某局长上厕所,遇到一位下属,下属毕恭毕敬地说:“局长真是亲民,在百忙中还抽空亲自上厕所。”这种拙劣的吹捧连局长大人都受不了:“我不亲自来,难道由你代劳不成?”拍马拍到马蹄上了。
同时,我还联想起被称为“空中白宫”和“空中五角大楼”的美国总统座机“空军一号”,这样的装备是绝对不会廉价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飞行,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美国总统都是乘坐其出行。我就奇了怪了,美国不是以一个大富翁的身份欠了众多比较穷的国家的一大笔钱,以致差点要通过“民主”的手段决定“赖帐”吗?美国作为一个独步天下的军事超级大国,只有它揍别人的份,别的国家对美国主动发动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为什么还整天拎着“核按钮”的箱子,一刻也不离开这“空中五角大楼”呢?如果美国总统能够出行不完全依靠“空军一号”,也许会在塑造美国形象方面收到比骆家辉有意无意的行动要好的效果,如果奥巴马及其以后的继任人能够这样做才让笔者对美国官员的所谓“廉洁”在这方面真正信服。
综上所述,骆家辉的“廉洁秀”是他的自由,借他来做一下中国某些官员的“镜子”也未尝不可,但是骆家辉更应该做的是为中美两国的友好努力,而不是别的,中国的某些媒体在对此进行报道的时候的确有失当的地方,《环球时报》对此的评论还是比较客观、中肯、理性的,王朔和那位网友对此作出的强烈反应不是蛮不讲理的抬杠起码也是一种反应过度。
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34289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