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美国武装日本政策之由来、变化及成型(上篇)

火烧 2015-08-2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美国武装日本政策的起源,追溯至太平洋战争前的对华政策,揭示其与削弱中国的关联,分析日本对华敌视如何被美国利用,以及朝鲜战争后政策的成型过程。

  美国武装日本,六十年里“一以贯之”。在能见到的文章里,都把美国武装日本的开始前推到朝鲜战争后。这个倒是个事实,1954年成立的日本“自卫队”就是个标志性事件。但是,事实之后的动机是否也是完全出于朝鲜战争对美国的刺激,这个还有讨论的必要。换句话说,美国武装日本的国策绝不能仅仅推因于朝鲜战争,而要再向前找原因。这个原因至少上推到太平洋战争前后美国的对华、对日政策上。这个政策一言蔽之:“联日侵华”。美国的这个“联日侵华”政策在“与时俱进”经过了两次大的变动之后,才形成了朝鲜战争之后到现在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本文根据常见的材料论说这个话题。

  美国扶植日本、武装日本的对日政策,与美国削弱、压制中国的对华政策是一体两面的。强化日本军事实力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对中国压制与削弱。因为日本对华政策根本出发点就是敌视、仇视中国。关于这一点美国人很清楚,美国人也是刻意要利用日本对中国的这个敌视、仇视的根本出发点制定它的对华、对日政策。美国的这个政策的远源可追述到1870年代,而具体成型并具备实在的可行性,并发生恶劣作用则在太平洋战争之前就成型了。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时,中国与美国已经是对日作战的盟友之后,美国依然用这个法子对付中国。

  这个对日/对华政策,具体到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上中、日的战况,它的实施集矢于对中国东北在战后的处置。而这个政策被美国人亲口对中国人表述出来并为中国人所知,是在1942年中。

  在美日开战不到一年的时候——1942年8月3日——中途岛战役之后,美国在初步挽回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颓势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行政助理居里向当时的“民国第一人”蒋介石用一种“比较委婉”的话语表达了美国政界高层对中国的领土东北做出的战后的安排:

  “华盛顿部分人之印象已不将中国东北认系中国的一部分,应作为战后日俄两国间之缓冲国。”

  这是当时中国的盟友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内容。但是,这个对中国东北的战后安排是对中国的一个丧心病狂的背叛,也是一个丧尽天良出卖!怎么讲?

  因为当时美国的对日作战,仰仗中国多多!

  当时美国参与二战时的光景是两面作战,欧洲面向德国;亚洲面向日本。而美国人的战略不是两头并重,而是“先欧后亚”,在欧洲采取攻势,在亚洲对日采取守势,而日本对亚太的咄咄逼人的攻势美国并没有直面,而是由中国奋力承接。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年——1941年,日本在中国战场(东北、关内)投入兵力138万,占日本陆军动员总兵力的65%,派往中国南方的兵力15.5万人,占日本陆军可动员兵力7%;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1942年,与1941年相比,日本派驻中国的军队占日本总兵力的这个比例也没有变化,仍占日本陆军总兵力的70%强。这是中国对日作战的实打实的贡献。

  美国高层也明白。美国罗斯福在1942年春天这样对他儿子说: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它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它们可以毫不费力的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它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中国的贡献这样巨大,可是美国人设计的战后政策的竟然还要把中国的东北从中国肢解下来,做日俄之间的缓冲,这算不对中国这个同盟者丧心病狂的背叛?算不算对中国这个抗日第一主力的丧尽天良的出卖?考虑到当时的东北有一个日本扶植的“满洲国”,那么,这个所谓的日俄之间的“缓冲国”其实还是日本的殖民地!

  道德上的谴责之外,俄们很有必要仔细分析这些“华盛顿部分人”的政策设计的歹毒之处,因为这对于理解日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动有助益:

  首先,这个“战后”当然是指美国把日本打趴下之后。

  其次,再说这个话语的“比较委婉”之处。之所以说这个话是“比较委婉”的,乃是居里的话中加上了一个“华盛顿部分人”这个限定语。但是如果面对的是其它国家的高层人物,美国人表述的话语中连这个“华盛顿部分人”都要直接省去了,直接说这是“华盛顿的考虑”(稍后论及)!

  哪怕这真的是什么“华盛顿部分人”的看法,也不能小视其中分量——这种看法之所以被居里这个高层人物端上台面和蒋介石正式提出,那么这个看法应当是美国相当有权势的人物的看法——别看我美国和日本开打了,别看你中国和我是对日作战的盟国,但是,对日战争结束后,我把日本打趴下之后,东北也不是你中国的!

  美国人就是这样对待中国这个盟国的,这个对中国东北的态度和看法与一战之后,由美国主导的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的处置有两样么?

  这个“看法”歹毒之处更在于这样几个字——“日俄两国间之缓冲国。”

  倘若美日战争之后,日本被美国打趴下了,日本军队全部退回日本本土了,不在中国有一兵一卒,那么,日本海就是日俄之间最天然合理的缓冲地带,有必要拉扯上东北做“缓冲带”?苏联是陆军强国,海军是它短板;日本被美国打趴下之后,海军实力必然大损,而且更要受美国的压抑。两下里都不具备在海上大打出手的能力,日本海做为日俄缓冲带最合适不过,用得着把东北也拉扯进来?如果说东北在美日战争结束之后很有必要成为日俄之间的缓冲国,那么,这实际上就意味着这样一种情形——美日战争结束之后,日本至少还会保持着对中国华北的占领,只有这样,东北作为日俄之间的缓冲才有必要!

  那么,美国人如此安排东北的去向,事实上已经向中国宣示了自己对日作战的目旳——美国的对日战争的目标只是捍卫自己在太平洋上的利益才打日本,美国的对日作战目标中并不包括帮着中国打跑日本,在美日战争结束后,日本依然可以保持在中国的占领!

  美国人是这样对待中国这个盟友的!

  这样的分析可不是没有根据的咬文嚼字,而是有实在的材料可以证明的!这个实在的材料就是美日在1941年4月间达成的《日美谅解方案》。

  细说起来,这法“方案”里的玩意儿,有的是美国人的“原创”,有的是日本的“土产”。

  第一,美国人对中国东北的这个安排是日本人的“土产”/谋划,这个东西就明明白白的写在1941年4月份日美达成的《日美谅解方案》里!这个被美国人承认的“方案”里,就有日本提出的,美国必须承认“满洲国”的条文。也就是说美国人把东北扔给日本人的“看法”乃是《日美谅解方案》里日本人提出的毒物,被美国人忠实的承认到了日美开战之后,日美成为仇敌之后。美国人是如此这般的“一诺千金”!

  第二,美国对东北安排的政策里隐含着的,对战后日本还可以占领中国的承认是美国的“原创”。1941年4月本已达成的《日美谅解方案》后来被日本外相松冈洋右极力反对,并且发表声明作了重大修改。而美国国务卿赫尔在1942年6月也提出了一个“正式反建议”,这个建议共三点,其中第二点有这样的意思:

  “在中国问题上,美国反对日本在经济上独占中国,但又表示将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允许日本留驻中国和讨论共同防共问题……”

  这是美国人和日本讨价还价时的美国条款。注意哦,这是美国国务卿的“反建议”,也即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最高层级的定案文件。这可不是什么“华盛顿部分人的印象”,而是美国政府的政策!而这个政策也就是居里向蒋介石转达的“华盛顿部分人之印象”的政策由来。

  也就是说,美国和日本开打了,“华盛顿一部分”美国人还用战前那个《日美谅解方案》里的垃圾指导美国的对华政策。或者说,太平洋战争开初,美国人奉行的对华政策还是《日美谅解方案》里的对华政策。而这个“日美谅解”里的政策一言蔽之:出卖中国利益迎合日本——“将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允许日本留驻中国”!出卖中国的利益迎合日本的目的在于——“讨论共同防共”——“联日侵华”!成为美国仇敌的日本,还被美国人高看一眼,美国“一部分人”还在想着和日本人在中国的国土上弄什么“联合”!

  在日美开战时候,有这样的对日/对华政策,这是对日本莫大的友善,也是对中国这个盟国的冷酷的

  削弱、压制,以及无情的轻视、蔑视、无视、漠视、贱视、鄙视!

  看,中国在二战时候,美国真的是中国的盟国?有这样的盟国?须知,当时的中国承受着70%的日军攻击与压制,美国人仰仗中国多多!

  丧尽天良的美国!

  有意思的蒋介石,居然在美国对日宣战后跟着美国起哄,向日本宣战!它以为跟在别人屁股后头,就能让美国人的顺风车拉它一路,不费力的拿回它不敢和日本血拼夺回的国土。可是美国人尿它么?看看人家怎么处置东北!这个蒋介石,真是中国的耻辱!

  看来美国一开始设计的对日战争路线实际上并不象现在市面上那些源自白种人写的太平洋战史那样,是充满拯救世界的正义感的。因为,起码,它根本不打算帮中国这个出了大力的盟国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它对日本手下留情,它要出卖中国的利益!

  俄们应当明白,任何的对日本友善都是对中国的一个大削弱!更不要说把中国东北作为日俄的缓冲国从中国分离、肢解出去。这就是对中国的大削弱。

  肢解中国的好处,削弱中国的必要,可以用斯大林对蒋经国的话来做个反证:

  “非要把外蒙古拿过来不可!我不把你当做一个外交人员来谈话,我可以告诉你,条约是靠不住的。再则,你还有个错误,你说,中国没有力量侵略俄国,今天可以讲这话,但是,只要你们中国能够统一,比任何国家的进步都要快!”

  斯大林这样认为,美国高层也这样想!所以必须肢解中国。苏联相中了外蒙古,美国相中了东北。

  居里的话是美国高层对当时中国“第一人”蒋介石用“委婉”的方式表述的美国对华政策。而美国人背着中国人对苏联人表述的对华政策就很直截了当了,请看当年12月2日罗斯福的政治顾问兼蒋介石的政治顾问拉铁摩尔对苏联大使的表述:

  “华盛顿和伦敦在考虑,或把东北留给日本,或把东北变成‘缓冲地带’,以便(在任何情下)况保持远东均势。”

  这个话就露骨的多了,意思和居里说给蒋介石的一样,但是,省去了“华盛顿部分人”这个限定语,直接以“华盛顿和伦敦”代替——这就是美英高层整体对中国的政策——对中国东北做出的战后安排。目的,肢解中国,与斯大林从中国肢解外蒙古一样。不过也许是考虑到了苏联的“感情”——“红色沙皇”斯大林历来把中国东北认作是苏联从沙俄继承来的帝国产业——所以,在话里加上了“或把东北变成‘缓冲地带’(不一定给日本)”这句话。

  无论居里和拉铁摩尔的话语的文字表述有如何的不同,实质是相同的——中国东北不应该是中国的,或者是日本的,或者是日本与俄国之间的缓冲,换言之,日本在中国的军事占领也应该存在下去!居里和拉铁摩尔反复地在宣明美国的对日(其实也是对华)政策——绝不把日本彻底打败,让日本保持在中国的军事占领,再把东北从中国分割出去!

  这就是在削弱中国,这就是在承认日本对中国的占领!这样的政策必然导致对中国的削弱,这样的对中国的敌视与压制立场,与现在美国大力武装日本遏制中国的立场有什么两样么?

  那么,美国人口中的“均势”是什么?

  首先是中、苏、日之间的相互“无可奈何”,谁也吃不了谁。而这个目的的达到,关键在于先形成“日本不小,中国不大”的局面。这就是美国口中的远东“均势”,这样的格局最便于美国插手控制。

  首先,日本在中国的占领得到美国的承认、不干涉之后,它当然“不小”,对付苏联资源足够充足,起码能够自保不会被苏联吃掉,也不会被丧失大片国土的实力大减的中国踢出去。但是,日本本部与被占领的中国领土隔海相望,日本人想要象控制自己本部那些碎裂的小岛那样有效的驾驭,有很大难度!加之民族间的相互排斥,文化上的隔膜,更由于日本在华的兽行记忆,被奴役的中国人能否愿意长久当顺民很不好说!再者,还有丧失大片国土的中国的随时可能复仇,日后的日本麻烦多多。日本的麻烦就是美国的机会,美国到时候伸出“援手”,日本总有就范的时候。美国就可以借“攘助”的机会对日本进行控制。

  中国如果被肢解了东北乃至于华北、华东、华南等东半个中国,中国永无翻身之时——那些地方是中国人口最为集中,财富创造能力最强的地方,也是人文底蕴最为深厚的地方,丢了这些地方了得么?财源从哪里来?高文化素质的人哪里来?更要紧的还在于那里温暖湿润,是农业最为发达的地方,是粮仓!粮食产量远比中国西部、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山区、平原要多,西南一隅只有小小的成都平原上可算“天府之国”,但是太小了;云、贵固然温和、湿润,但是多山、多雨云的地界能打多少粮食?丢了那些地方,继续抵抗的中国人吃什么?!

  中共之所以在抗战初期迎着日寇的兵锋向东挺进山西、河北,甚至于山东,原因之一就在于此——陕北养活不了多少抗日的军队!

  想要翻身么?那就接受我美国的“援助”吧,我美国人才是朋友……借着扶助中国,美国一样能控制地盘、资源、人口大大缩水的中国!

  美国人死抱着战前那个《日美谅解方案》里的条款对中国进行削弱,对日本进行攘助的根本动因就在于此——“以便(在任何情下)况保持远东均势”。而达到此目的的前提,肢解中国,制造“日本不小,中国不大”状况下的“远东均势”!美国,谁也想算计。

  美国人,很歹毒!

  中途岛之后,美国开始在西南太平洋上反击日本。1943年初,开始在瓜岛和新几内亚丛林中与日本军队展开旷日持久的争夺拉锯。战役的进程表明,“经过从澳大利亚向北伸展的一系列岛屿来进攻日本,比从经过缅甸、中国的路线要困难得多。”

  美国的本意是要打服日本,再利用日本制造远东的“均势”,但是,瓜岛、新几内亚的丛林战斗表明,美国一家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美国这样的反击还有个大前提:百多万的日本陆军还在中国被死死地牵制着不能动弹,不能南下支援。所以,美国的军事首脑们越来越相信,“击败日本唯一经济的方法就是动员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源对付日本”。如美国金海军上将认为:

  “在欧洲战场,从地理位置和人力资源方面来看,俄国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对付德国。在太平洋,中国对日本有类似的关系。我们的基本政策应是为俄国和中国的人力资源提供必要的装备,使他们能够作战。”

  这样一来,中国对击败日本的作用更加的凸显,不仅仅在于已有的对日本百多万军队的牵制作用,更在于还成了进攻日本的出发地、大兵营!

  这样一来,美国早先制定的对华政策就要做大的更改了,起码要在公开的外交语言上的表述要有大变化了:首先,计划中的东北不能留给日本了,日本在中国其他地方的侵略事实也绝不能承认,还需要甜言蜜语:日本在中国侵夺的土地也必须归还中国,帮着中国打日本。

  所以呢,也就有了《开罗宣言》。在这个宣言上,对中国被侵占的领土的处置明显的不同于早先居里、拉铁摩尔申明的“华盛顿部分人之印象”。宣言的草稿是美国人起草的,其中有这样的话:

  ““被日本人背信弃义地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和台湾,应理所当然地归还中华民国。”

  但是,英国人却十分的不爽:英国代表贾德干爵士在参加修改时,建议将草案中的“归还中华民国”改为“当然必须由日本放弃”。

  这个改动就不地道了,先前被日本侵占,在日本战败后又放弃了的中国的土地交给谁呢?不指明交给谁,那就是谁也能拿么!这些中国的土地谁也能占领!在咬文嚼字也能惹出大事端的国际间条约文本上,英国人这样的障眼法其实还是在重申以前对中国被占领土的立场——就算日本人被打跑了以后,那地方也不是你中国的!

  中国代表还是很明白事的,对英国人的障眼法据理力争。美国人居中做好人附和中国,把引起事端的英国人的提议改为这样一句话:

  “被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人之领土,特别是满洲和台湾,应归还中华民国。”

  美国人发善心了?没有!因为美国人衡量过了轻重:是顺应中国人的愿望换取中国继续牵制日本比较好呢,还是为了给日后的日本预留“空间”而在中国领土归属上得罪中国人使中国放弃牵制日本的重担比较好?这实际上也是两条路子的比较:联中灭日好呢,还是联日侵华好?最后的的算账结果当然是,先顾眼前,顺着中国的愿望比较好——单凭美国一家,外加一个半死不活的英国实在没法子把日本打服、打趴下。当然,还要必要把苏联也拉上打日本,实实的,凭着美、英两家真的很难干倒日本。

  既然先顾眼前,那么看得见的利诱不可少——那就是加强已有的“援华”,安抚蒋介石那颗易碎的“抗日决心”,保证这个摇摇摆摆的政权继续牵制日本,期望这一口奶水能喂饱蒋介石那张永不知足的嘴巴——爱哭的小鬼有奶吃!

  至此,“华盛顿和伦敦”对中、日的原初政策设计——肢解中国达到“日本不小,中国不大”的勾当最起码就不能再叫嚷了。固然还要“进村”,但是,绝对“打枪的不要”。

  这是美国“联日侵华”政策的第一次大变动。

  几句“题外话”:何以羸弱的中国能拖住百多万日军不得脱身下南洋?或者,蒋介石何以有抗战的虚名而没有与日寇正式媾和?

  无它,为了和中共争夺一个“正统”的名分。

  “西安事变”之后,被蒋介石追打了十年的“共匪”成了抗日联合阵线中的合法一员,也是堂堂正正的“一镇诸侯”。蒋介石的“一统江山”里也有了“两个太阳”。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正统”?抗日说了算!从日寇铁蹄下解放了人民是标准,从日寇手中夺回了国土是指标!中共的军队从陕北开到了山西,又冲到了太行山,这是在认认真真的打造自家的“正统”地位!直面中共的攻势,日本兵不敢抽出华北兵力南下打美国人。

  中共的做派这让蒋介石情何以堪?想和日寇媾和的蒋介石被中共的出兵抗日“绑架”了!它不敢和日寇媾和,它还要顾及自家的“正统”颜面!因为与日本媾和丢了“正统”招牌,它凭什么和国人征粮要税呢?谁养活它的政府和军队呢?再者,民国政府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想要“逼宫倒蒋”者大有人在。如果它和日寇媾和,谁知道什么势力会用“抗战”的名号把它掀翻在地?所以,它纵然不愿和日寇接战,也不能和日寇媾和。可想而知蒋介石对这个绑架它的中共的愤怒,它发动“皖南事变”时的穷凶极恶恐怕有这个原因。既然蒋介石不能和日寇媾和,日寇也就不能放弃对蒋的军事压力。日本兵也就抽不出身南下东南亚。

  中国怎么能够拖死百多万日本兵?无它,有中共那个“扳机效应”呢!

  不过为什么罗斯福要把美援投送给无能的蒋介石?

  罗斯福之所以那样做,扶植那个对日软弱的蒋介石,实际上就是要把软蛋扶上位,压制中国真正有能耐的人不得出头!软蛋么,能扶上去也能踢下来,美国人想怎么就怎么。再者,软蛋在上,有能耐的必然不服,这样一来,中国就有了对立,就会有冲突,就会出乱子,老大一个国家,就有分裂的可能,这不也是达到了中国“不大”的目的?如果把中国真有能耐的势力扶植壮大了,中国还会听美国人的?

  题外话打住,接着说美国对华政策,是否《开罗宣言》里的文字就能表明美国人真的把早先对中国的歹毒用心尽数抛弃?

  当然不能!美国只能变换实施政策的路径、勾当,而绝不愿放弃对中国的一贯遏制、压制、削弱的政策准绳。而这个时候——1943年11月,有个位阶不高也不算低的美国陆军军官魏德迈向罗斯福派出周游盟国各个战场的个人代表赫尔利陈词:

  “在欧洲,盟国应该推迟在西部开辟反对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战场,直到德国人同俄国人在东部打得更加两败俱伤。在亚洲他敦促不要完全摧毁日本的力量而应该保留一部分,‘以对付苏联的扩张’”。

  这是魏德迈对欧战和亚洲战场的看法。其中对亚洲战场的看法就触及到了美国的对华、对日政策了。当时的魏德迈还只一个军衔为准将的位阶不算高的军官,它是不大可能接触到居里、拉铁摩尔们能知晓的美国对华、对日政策的。它言说到的原则,从文字上看虽然与《日美谅解方案》里抛出东北给日本,承认日本留驻中国(承认日本对中国的已有占领)有大不同,但是,基本上离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准绳不远!

  “不要完全摧毁日本的力量而应该保留一部分,”——美国联合中国对日反击已经开始,日本失败也是时间问题。

  “保留日本的力量的一部分”从文字上看,虽然与承认日本在中国的军事占领有不同,但是要对日本手下留情的意思还是有的。至于说保留下来的一部分“日本的力量”是否要继续在中国领土上发挥作用,这个,操作空间就大了,随机应变的时间应该有。

  “以对付苏联的扩张”——也就是要日本军队与苏联军队处于接触状态,随时听从美国人的指令投入对苏作战之中。倘若战后日本撤回日本本土的话,这样的状况会发生么?可能性相当小。那么,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暗示了,在打败日本之后,还应该把中国东北留给日本,让日本在东北盘踞和苏联对峙。这样做的后果就可以达到拉铁摩尔所说的“以便(在任何情下)况保持远东均势”的目的

  这个话,和居里、拉铁摩尔等人掌握的美国对华/对日政策里牺牲中国东北有两样么?和《日美谅解方案》里的毒物有两样么?

  别看这个魏德迈官阶不高,但是它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见识和悟性却实在不低!而它的“陈词”也被赫尔利认认真真的写在它向罗斯福提交的报告里。而魏德迈也因为这个“陈词”得到美国权势高层的激赏,一年之后来华接替史迪威的在华职务。又后来,在日本投降后,马歇尔来华“调处”国共矛盾的期间,美国又提名此人接替赫尔利人美国驻华大使。看起来,似乎,这个魏德迈的“陈词”被美国政府采纳了?姑妄言之吧!因为十一找不到直接的文字证据。

  这个魏德迈可真是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之辈,但是对中国来说也绝对是一个大灾星!而此人在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期间助蒋反共的嘴脸实在丑陋,所以它接任驻华大使中共大力反对,这个灾星才没在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与美国驻华大使无缘。

  说到美国的驻华大使,那可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首先是一个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了解最为透彻的人;其次还是一个最能忠实贯彻美国对华政策的人,美国人提名谁做驻华大使,那么无疑问,此人来中国后必定会把美国对华政策执行地最彻底,对中国的戕害也会做到最大的程度!那么,中共对美国提名的魏德迈的强烈抵制,与其说是针对某个人的不满,倒不如说是针对美国的对华敌视政策做出的最猛烈的外交反击!

  十一谨按:咱国开国之初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是有原因的——绝不交美国这个丧尽天良的损友!

  《开罗宣言》里的美国善意也好,对蒋介石的物资援助也好,加上魏德迈的“陈词”也罢,以上所说乃是指美国对华/对日政策里的对日的军事方面,在这个方面,美国的对日政策是有了改变的。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改变,总不能离美国原初政策的底线太远——原初的底线是把中国东北出卖给日本,进而承认日本在华的侵略事实。而更改后的政策虽然不能对日这样宽宏,但是,对日手下留情也还是坚决执行的。魏德迈的建议就是个很好的底本,所以值得在这个底本上好好作戏。

  魏德迈应该不知道,美国战时的对日经济政策就与它的“陈词”很合拍:

  常识告诉俄们,没有战前美国对日本长达9年的在战略物资上的大力支援,日本绝不可能有侵华的打仗本钱。不过按说,美日战争开打了,也是你死我活的全面战争,美国与日本的经济来往就应该停止才对,可是,据我国学者刘世龙爬梳出的美日经济史料中却透露了信息,在美日大打出手的时候,美国依然对战略、民生物资奇缺的日本出口物资:

  1942年,美国向日本出口物资,货值0.14亿日元,日本向美国出口为零。

  1943年,美国向日本出口物资,货值0.04亿日元,日本向美国出口为零。

  1944年,美国向日本出口物资,货值0.012亿日元,日本向美国出口为零。

  1945年,美国向日本出口物资,货值猛增到0.22亿日元,日本向美国出口为零。

  十一认为,这些数字都是美日贸易记录中不小心被遗漏的“漏网之鱼”,真实的,被隐藏起来的数字恐怕要让人更震惊。从这些“漏网之鱼”的发生年份看,奇缺物资的日本是不可能有多余物资对外出口的,因为当然都用于自己打仗了,当然不可能向美国出口,但是,同样也需要物资进行对日战争的美国却在向日本出口物资!从这个史实看,很显然,美国是不愿意看着日本被打残,唯恐日本崩溃,唯恐日本不能把美日战争进行下去!

  事实上,从1945年的日美贸易数字可以看出,日本在穷途末路的那一年从数额猛增的对美贸易里获得了它急需的物资。也正是美国对日出口贸易的猛增,使投降时的日本实际上还有能力继续进行战争。也就是这个继续战争的能力,才使1945年《波兹坦公告》发出之后的日本还有死硬派继续叫嚣“抵抗”!而这个时候,美国很合拍地放弃在日本强行登陆攻打日本的计划。

  有意思吧?

  这样的事情,按着正常人的正常思维是不可能办得出的。不过“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哪怕再不合理再不正常的事实都有它必然存在的理由。这个理由是什么?魏德迈说了军事上的一部分——“保留日本的力量的一部分”!虽然魏德迈没说经济上如何,但是,美国人执行的经济政策与魏德迈的对日军事政策就有相通的地方。从美日战争时期依然保持着经济往来来看,从美国单方向日本输送物资来看,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中,有与军事政策相似的设计——不可以在战争中把日本的经济拖垮、耗干,要在战时对日本经济进行扶植、援助,保留日本的部分经济实力以支撑日本的军事实力不至于全部丧失,目的归根结底就是魏德迈的“陈词”——“保留日本的力量的一部分”!为的是以后再利用。

  嚯,魏德迈这个人……

  可见美国人在对日贸易上的不正常,有着极为隐秘、不可告人的肮脏和龌蹉动机!

  那么,再进一步的还可以彻底踢翻美国人为什么不在日本强行登陆彻底摧毁日本旧军队的无耻说辞——怕死很多美国人。其实,美国原本就不打算彻底摧毁日本、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美国人的本意是要打服它,再利用它的剩余力量牵制、压制、遏制东亚大陆上的其他国家!

  当下的现在,美国人全力支持、武装日本的政策、勾当,以及日本武装后对各国的安全威胁不就是太平洋战争时期对日政策的翻版么?当然,太平洋时代的魏德迈的底本与当下现在的美国政策虽然神似,但是形非,何时演变到现在这个模样,俄接着慢慢地讲。

  为了能让日本在太平洋战争过后更好的发挥遏制东亚、东北亚大陆强势力量的作用,需在东亚大陆上找一个突破口,帮助日本在这个突破口上下蛆、种蛊。这个东亚大陆上的突破口就是当时孱弱的中国,而种蛊的着力点就是中国东北。居里、拉铁摩尔反复在中国东北上的说辞就是这种政策的体现。但是,世道比人强,美国在独自收拾不了日本人的情形下,也不得以要和中国协力合作。对承认日本在中国的军事存在,美国人也不敢再提到半个字!但是,这样的打算却一直没从美国人的盘算之中被清除。

  在这里很有必要重提一下拉铁摩尔。这位先生对中国有极大的善意。尽管他是美国人,尽管他知道本国政府的的恶毒计划,但是拉铁摩尔忠告蒋介石:不要把东北“注销”!

  所以之后的历史发展完全“逆乎于”美国在开战初期的预设期望:蒋介石敢于“冒犯”美国把东北抛给日本的初衷,敢于不惧美国派来马歇尔带来的要把中国东北变为“缓冲带”的铁令,宁可卖了外蒙古也要得到东北,急调精锐抢占东北;而中共当家人毛泽东主席的睿智更无需局外人指点迷津,在苏联对日宣战后的第一时间内也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骨干大增兵夺取东北。国共双方都明白:东北必须是中国人的!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那个叫做魏德迈的美国军官,在苏联出兵歼灭日本关东军后,已经牢牢控制了东北的情形下,国共重兵云集为东北厉兵秣马之时,美国人已经不可能在东北造什么麻烦之后,还在向本国政府打报告:提议美国政府说服国民党全力控制华北,把中国人的东北交由国际托管。

  看,美国的魏德迈们还想着分裂中国,还想着要把东北从中国肢解下来呢!魏德迈的建议中,还是“联日侵华”的阴魂在作祟!因为所谓“国际托管”,就是多国共同瓜分东北,美国的那一块面积绝对不会小。而且,依着英国从尼泊尔征兵守卫香港的成例,难道美国人就不能从日本调来日本兵帮它守卫自家在东北霸占的那一片片地方?真的“国际共管”了,日本兵再蹂躏中国那是铁定的。

  可是,当时的美国实在没法子在东北下嘴了,在道义上,它还要自家的脸面,否则以后不好再领着一帮马仔国家混了;况且,还有国内汹涌的裁军声浪下,使它急剧缩减军队规模。所以美国无力在东北造什么事端。但是它却努力地在中国关内的局部地域,短时间地在中国利用已投降还未遣返回国的日本军队对中国军事格局发挥影响,于是在中国,出现了怪现象:

  除开华北、华东地区的日军除被共产党武装缴械者之外,有二十六万日军反而开始“收复失地”。而日本兵敢这么做的原因竟然是尊奉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命令:“如果各地为股匪占领,日军应负责任,并由日军将其收回”。日本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解释是:“中国的对日抗战是结束了,但今后难题尚多,主要就是剿共问题。这是中国的心腹之患。我既受到天皇的命令投降了中国,我就应该忠实地找机会为中国政府效劳,现在我们驻在中国的完整部队还有一百几十万人,装备部队都是齐全的,趁现在尚未实行遣散,用来打共产党当能发挥一定的力量。这是替中国着想。”

  区区一个何应钦有这么大的能量?当然没有,它办什么事情必然要有蒋介石的首肯。但是,利用投降的日军打中共,日本人能听蒋介石指挥么?好像也不可能,因为冈村宁次明言:它们投降是受天皇的命令,蒋介石么,倒是有心,可是未必能调动日本兵。那么,到底是谁有如许大的威权让日本人俯首贴耳?

  没有旁人——美国总统杜鲁门。杜鲁门在它的回忆录里专门提到这个事情:

  “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决定的。”

  这个“杜鲁门办法”出笼的层级非常地高,而日本人也是极尽周密完善之可能——日酋冈村宁次为此专门搞了一份所谓《和平后对华处理纲要》,明确提出“首先须促进重庆中央政权的统一,以此协助中国的复兴建设。至于渝、延之间的关系,本来须由中国本身处理,但延安方面如有抗日侮日之行为,则应断然予以讨伐”。“应向中国移交武器弹药,军需等品,根据统帅命令按指定的时间地点,完全彻底的交付中国方面,为充实中央政权的武力做出贡献”。

  作为对这个“纲要”的补充,冈村宁次还向蒋介石建议:

  “战后国民党最紧急问题是反共,日本在华军队有一百万人,在华居民有六、七百万人,他们愿意留在中国协同蒋介石反对共产党”。

  也就是说,1943年底经由赫尔利转述的魏德迈对美国政府的“陈词”,被美国政府用尽一切机会尽可能实施着——“在亚洲不要完全摧毁日本的力量而应该保留一部分”,阻止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在美国战后缩减军队规模的情形下,更需要如此这般的利用日本的残余军事力量。

  在这里,美国当初——太平洋战争开始时奉行的“联日侵华”政策——把中国东北出卖给日本、及其中蕴含着的承认日本在中国的占领政策已经迫于形势做了不小的修改,成了魏德迈的版本——保留日本部分实力以资利用了。

  可是形势比人强,就是魏德迈的版本也有了大修改——修改的目的呢,也因为时局的变化,从原先的“以对付苏联的扩张”改为遏制中共。手段也由部分保留“日本的(军事)力量”转为重新武装放下武器的日本兵!

  遏制中共的理由太简单了,当时中共的解放区把日本人占据的交通线上的城市包围了。中共对日军的装备差距固然使中共无法全部围歼日军,但是,日军也无力、无能对抗中共的战术优势驱逐中共。在没有万吨级的钢铁、炸药开路的中国,竟能做到这一步,美国人实在不可理解,也实在不能小视。无论怎样,中共力量的迅猛增强那是不争的事实。美国把准备对付苏联的在华日军重新武装起来转而对付中共,在它看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有了这个遏制中国的开始,那么,1949之后,美国伙同日本、武装日本长期遏制、围堵新中国的政策也就不是什么后来——1949年之后的创意了,而是早有渊源,早有预演,早有预谋。命令已经放下武器投降的日本兵再拿起武器继续与中共军队进行战争,这个勾当的实质和当下美国纵容日本,武装日本做针对中国的战争准备有两样么?

  不过日本既然投降了,在华的日军还是要滚回日本的,美国魏德迈版本的“联日侵华”的勾当在中国也就不可能有太久的表演,所以,美国“联日侵华”的政策还要有一次大的变化适应新的形势,以便适当机会与日军一起重返东亚大陆,重返中国。

  但是有个难题,投降后的日本旧军队怎么办?道义上的脸面使然,美国必须彻底清洗这支为祸人间的恶魔军队。但是,将来如何再利用?如何在顾全道义脸面的情况下保存这支军队以便日后充分利用?这还真是个问题。

  所以美国在日本练起了“内功”,用一种更加别样的方式保留这支军队,以便日后继续它的“联日侵华”。

  表面上看,美国是朝着这个方向反着来的,比如在解除日本武装上做了“实事”——日本投降时在本土军队336万,在海外375万。这共计711万军队的确是在短时间内解除了武装;解散了大本营、元帅府、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教育总监部、军事参议院、海军省、陆军省;更要紧的,开始审判战犯。

  可是,就是这个审判战犯,美国人的脏屁股亮出来了:日本头号战犯裕仁不在受审之列!据美国人说呢,这是为了安抚日本那些放下武器的军队死硬派。如果收审裕仁,那么,这些死硬派会做出些让美国人无法控制的事情,美国无法占领日本。

  但是这样的辩解不仅仅是苍白的、无力的,实际上根本就是一种诡辩!如果真想彻底清算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那么为什么不用多国共管的方式肢解日本?就象对付德国那样?为什么在欧洲可以用多国共管的方式对付德国,在日本就不可以这样呢?!

  十一谨按:打倒日本陆军把战火推进到日本本土周边,美国人的出力是不大的,尤其是对日本实施占领的美国陆军出力更小!

  首先,别把美国围攻太平洋上日本人驻守的岛屿之战看的那么重!孤岛上无外援的日本兵是瓮中之鳖。每个孤岛上能有多少日军驻守?如果丧失了制海权和制空权,怎么给孤岛投送军火和补给?日本,不要看它是个海洋国家,但是,从它的历史看,这个国家只有深厚悠久的陆军传统,而没有一以贯之的海军传统。打海战夺取制海权根本不是日本的长处http://bbs.tiexue.net/post2_6948650_1.html。当时数得着的海军强国都在发展航母,可是日本海军株守“巨舰大炮”战法,绝对是个奇葩!更奇葩的是把奇袭中途岛的功臣——航母当作引诱美国人的靶子,让战列舰解决美国人的航母编队!如此这般的奇葩,简直是世界海军史上的耻辱!这样一个奇葩海军修理起来很费劲么?而且它更没有没有一个海军大国应有的钢铁生产能力与造船、修船能力。它的海军实力没多少!日军分兵驻守孤岛,没有雄厚的海军实力做后盾保证这些小岛上的物资补给,实际上就犯了兵家大忌,自寻死路!十个指头戳人与两个拳头打人,哪一个厉害?

  其次,还应该问,株守孤岛上的工事、碉堡的日军有什么战术机动能力没有?一支没有战术机动能力的军队是没有生命力的!而且,小小的岛屿上不可能打大兵团的会战,两支军队真实的战力碰撞也无从谈起。太平洋战争中,美国人什么时候和三十万以上的日本陆军兵团打过大会战???美国的军官们有那个素质么?如有,战例在哪里?区区夺取无外援的孤岛作战算个屁!有种强攻日本本土试试?那可是个试金石!可是美国到底没敢。窃以为孤岛争夺战已经是美国兵最大的能耐了!不信?瞅瞅它们在朝鲜的那个怂样儿!

  YY一下,如果让美国直面百多万的日本兵,它们会不会不崩溃呢?很难讲哦。

  再次,有资 料表明,日本侵华之初,士兵平均身高155厘米-160厘米,但是在四年多的对华战争中死伤多多,等到太平洋战争开打后,日本士兵平均身高陡降至146厘米。这个尺寸,不客气的讲,就是活猴一只。太平洋战争开打后,日本军队里这样的活猴越来越多。当然,也不能说这些活猴就一无是处。在西南太平洋上的那些小岛上,潮湿炎热,丛林地带多多。丛林之中146厘米的日本活猴上蹿下跳要比块儿大膘肥的美国兵灵便。这个尺寸的活猴弄些数枝草叶子做伪装,谁会把它们当个人看?隐蔽偷袭也该有些益处。再者,日本人在小岛上大修封闭的碉堡、工事对付美国人的围攻。在那些封闭的碉堡、工事里,活猴一般的日本兵跑来跑去、钻来钻去、爬来爬去就是很灵便。日本活猴们在西南太平洋上的小岛上大有用处。

  不过呢,活猴有一样不好,和手里的三八大盖不相称。三八大盖的设计思想还是一战时候的,强调400米以外,甚至于600米以外的射击精度以及杀伤力。佩用的枪弹威力大,固然它的口径6.5mm,小于欧美流行的7.62mm、7.92mm口径的枪弹,但是这个枪弹的威力之大也是后来的AK-47的中间威力弹药不能比的。所以,6.5mm弹药施予三八枪的后坐力也是很大的,146厘米的日本活猴们扛得住么?是否在站姿、跪姿无依托射击时会因为扛不住后坐力让子弹偏离了目标,让美国兵的存活机会大增?这可说不准。而且,146厘米的活猴们的臂长一定短,能否稳固的据枪瞄准很可怀疑,据枪不稳怎么精准瞄准敌人?怎么命中敌人?窃以为,这些活猴日本兵似乎专为做美军的对手定制。打日本活猴,很难么?

  看,美国人和146厘米的日本活猴们在海岛上血战,用千吨级,甚至于万吨级的钢铁炸药开路,居然还要用上越岛攻击/蛙跳战术,有趣哦。^-^

  话说身高155厘米-160厘米的日本兵全让中国赶上了。

  另外,为什么俄要提三十万人这个数字?因为么,淞沪会战,日本就出兵三十万以上。换言之,俄以为,美国陆军军官们的素质不过是蒋介石一流人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