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私的讨论(一)
甲:亚当·斯密说过:面包师给大家提供面包,不是因为仁慈,而是要养活自己的自私。
乙:事实是这样的吗?如果一个面包师确实很贫穷,需要养活自己或家人,这时他的行为即使叫做自私,我想除了一些对词语偏执的人外,并不会有人指责他;如果他很贫穷,只能勉强不饿死,却免费提供给和他一样的穷人(或比他更穷的穷人)面包吃(这种事当然有可能发生),我想这就是值得称赞的;如果他已经不贫穷,却不肯帮助穷人,便有自私的嫌疑,当然也可能大力帮助穷人,那么此时自私的观念是被克服了的。可见“面包师给大家提供面包”并不能简单化为 “是要养活自己的自私”。
自私即使是一种本能,也不是一种会必然展开的本能,起码不一定会很大范围地展开。人的绝大多数行为是受观念指导的,自私也要以自私的观念的形态来指导人的行为。而观念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来源于本能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自私要想很大范围地展开,必须让自私的观念覆盖一个很大的行为领域。
以上是在我的世界观(思维世界的世界观即图景,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背景下得出的必然结论。
甲:那么自私是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一切价值观念最终都会指向自私。
乙:但是人的行为并不是直接受所谓的最根本的价值观念的制约,很多情况是人的行为直接背离了这个不可捉摸的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人在做出行为选择(有时根本没有足够的仔细选择的时间)时很少会考虑抽象的、超越一切具体条件的所谓最终价值,这只是喜欢(粗劣的)形而上学推理的人去干的事,人的绝大多数行为是受特定(具体、特定情形下的)观念的指导的。超越一切具体条件只能意味着不能直接运用于任何具体条件,因此也就是虚无缥缈的。
有没有最根本的价值观念?假设有这么一种价值观念,它直接或间接地导出了各种特定情形下的具体价值观念;由于它具有这种本源性,一有特定情形(条件)的限制便会失去这种本源性而退化成为为具体的价值观念,因而它只能是超越一切条件的,从而失去了任何限定性,成为了不可捉摸的东西,即成为了虚无。当然纯自私可以具有这样的性质。但它并不一定能够充分地构成自己、展开自己,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如果价值只有一个本源,则一切价值都应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那么怎么解释具体价值的对立?如果一律贬称不与这个本源系列一致的具体价值为迷误,那么这个本源系列的现实性有多少?
即便自私真的是本能,难道我们就应该先验地对服从于本能?假使说这是本能的要求,我们别无选择的可能,并且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这么做,那么这就是明显的不顾事实的妄语了,而且既然自私已经普度一切人了,这些宣扬自私的话又是在对谁说呢?说明事实上一直有人没在这么做。
在个体意义上,自私是一切价值观念的源头吗?那么在具体情况下,自私就会对这些具体情况产生反应,从而衍生出具体的价值观念。但人是社会的人,因而人的许多价值观念是从外部输入的,这个量是很大的。那么是不是自私能对这些价值观念进行扬弃,符合自私本性的就接受,不符合自私本性的就舍弃呢?事实证明自私并没有这么强的批判能力,甚至在一些时候或一些个体身上,自私本身及其衍生出的价值观念就会被外来的观念压制住,封印在萌芽的状态。
对自私是一切观念的源头的坚持是一种臆想,这种臆想中的价值生成过程并不符号人的思维规律和人的行为机制。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