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让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由虚到实

火烧 2015-08-2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如何由虚到实,分析不同生态基础城市的发展路径,强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协调,并结合天人合一理念探索中国特色发展模式。

 让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由虚到实

陈正用

总结生态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总结出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自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到今年五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再到今年七月中央深改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五项内容中四项就与生态环境有关。我们不难发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全党全国人民共识后,党和国家正在不断深化和推进着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而作为建设重要主体的城市,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大潮中,能否顺利转型发展,则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成功的重要关键。

基于中国当前的发展国情,中国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两种基本路径。一则是中国现有的城市如何升级优化建成生态文明新城;二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发展起来的城市如何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以及建市后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问题已经同时摆在了十三亿中国人的面前。要破此局,我们必须让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由虚到实。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情境之下,城市化已不再是简单地由县改市,城镇化更不能是简单地将村镇集中。而是在保护与治理本地生态的基础上,寻求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哲学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良性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发展模式。而探寻这一模式,就必须先研究清楚中国的城市。

研究城市的角度很多,但是笔者认为研究城市种类划分的方式对处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很有意义。世界上划分不同城市的方法很多,有按城市的大小规模划分的,有按城市主要功能属性划分的,有按城市行政级别划分的。总之方法各异,角度不同。规模不同的城市,其经济实力以及其调配自然、社会资源的能力肯定是存在巨大差异的,物质基础先天就决定了其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会不同;城市的功能性质不同更是直接影响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着重发展方向;行政级别的高低也一定程度影响其整合自身资源的范围和吸纳外部资源的能力。综上,笔者从生态文明发展角度将城市分为生态建设基础良好的城市和生态建设基础薄弱的城市。

研究区分不同生态基础的城市,是为了找到发展生态文明的基础。而理清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则更能有助于我们协调好经济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中,既不能仅仅为了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也不能一味只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因此,生态建设基础良好的城市和生态建设基础薄弱的城市都应该兼顾好自身经济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基础良好的城市在发展经济同时发展生态文明,应该把握、借鉴几点:一、珍惜现有自然、社会等各种资源,保护性开发地同时促进城市全面升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二、综合实力强、辐射区域广的城市应该带动区域发展,帮扶周边基础差的城市,尤其是现有城市圈内部,更应该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整合起来的资源;三、效法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的模式,利用各自优势,相互转移城市的部分功能,促进区域协调有序发展;四、因地制宜,发展自身特色,切记不加论证、盲目照抄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

生态基础薄弱的城市发展生态文明,更不可一味为了眼前的经济发展而不顾自身的长远发展。这些地区的党政干部更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不可为了所谓的政绩而以当地百姓今后若干代人的生计为牺牲。某种角度上,这些地区比生态基础好的地区更要处理好经济与生态关系。让习近平总书记念念不忘、撰文称赞的“四有”书记谷文昌,便是这些地区领导干部学习的典范。谷书记带领群众植下的满岛木麻黄,如今已长成防风固沙的茂密森林。这一事迹正在启示着生态基础薄弱、底子薄的地区应该如何促进自身发展,答案再简单不过了——加强本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建立良好的生态基础,发展生态文明,为经济发展和生态的进一步保护奠定坚实的生态和物质基础。

仅仅有国家的顶层设计是不够的,要想落实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但是如何发挥群众的力量也是很考验地方党政干部理政能力的。有学者就曾质疑某事为迎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检查,要求全城背诵核心价值观。笔者十分赞成这位学者的观点,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不是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目标最初所期望看到的。有条件有基础的城市应该把精力用到实处,让人民真正享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学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