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模式不如日本模式,日本模式不如毛主席模式
【银川骑】新加坡模式不如日本模式,日本模式不如毛主席模式
俺这里说的模式,就是指经济发展模式。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不如日本的综合商社模式,而日本的那个模式又不如毛主席的计划经济下的全国一盘棋模式。下面咱们就聊聊其中的区别。
淡马锡模式的精髓是两点:首先,就是公司治理结构。“淡马锡董事会没有一个是政府派出的,没有一位是现任的官员,全部都是市场化的人才。”其次,在淡马锡模式里政府扮演着三个角色:“一个叫负责任的资产管护者。第二是积极的投资者。第三是面向未来的机构。董事会负责任监管好,管理层完成三个责任,目标就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这个前提之下完全是市场化的运作。”
研究一下,你就会发现,照这个模式搞,政府以后就是只管资本的增值与否,不再管理具体资产(即企业)了。企业由谁管呢?由资本所有者组成的董事会去招聘“市场化的人才”(即听资本话的‘精英’)去管。
这样,政府的三个角色中,第一个角色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看起来好像跟现在的一样啊?其实不一样。现在政府代管国营企业,尽管企业内部管理已经向私企靠拢,法律上也恢复了雇佣劳动关系,但资产还不是私有的,名义上还是要照顾共产党的面子,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总要看一点群众眼色。等实行【资本管理】后,经营者是社会招聘的,那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就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毛主席时代刘少奇跟时传祥同志说的【平等劳动关系】彻底变成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真正跟资本主义国家接轨了。
汝不信?上述政府第二个角色就是为这种变化打埋伏的。什么叫“积极的投资者”啊?就是从存量资产(即现有企业)里卖掉一部分优质的(肯定会说‘劣质的难卖啊!’),拿这个钱去投资。这里明面上的猫腻在于,最后的目标是全部卖光人民所有的国营企业,从此从事【资本管理】了。卖给谁呢?就是中外资本家。生产关系方面的根本性变化由此铁板钉钉。暗地里的猫腻还在于,投资到哪里?是投到关系国计民生的比如高铁、大飞机,还是投到私有企业捞个人好处,甚至投到美国两房债券(当然那家伙已经带着中国投入的四万亿元资本破产了)类似资本游戏里拿回扣,谁也说不准了。而现在的私产党官员的人品大家都知道,比畜生还下贱,比小偷还卑鄙。
所谓第三个角色,那只是个噱头,忽悠忽悠大家的。什么叫“面向未来的机构”?未来是指社会主义的未来,还是指资本主义的未来?故意不说清楚。不过遵循资本游戏规则去搞经济,未来指向哪里应该是很清楚的。所以搞到后来,那机构只能是为中外资本服务的机构,不是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的机构。
俺为什么说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如日本模式?因为新加坡是个小小的城市国家。它经济发展主要靠马六甲海峡。每年有八万艘轮船通过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政府则从中获取巨额的税收。它可以不搞实体经济,即使搞旅游业—花园城市经济,也过得不错。它的对外贸易也大多是转口贸易。加上它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考虑【平等劳动关系】。所以它搞淡马锡模式,放弃【资产管理】而搞【资本管理】,倒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一副药,只符合新加坡这种微型美奴国家,连日本都不会吃。日本的经济怎么搞?它是抓实业,抓综合商社。日本的综合商社既搞国际贸易,又搞实体经济,也搞资本运作。而且资本运作通常为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国际贸易服务。比如三菱商事、本田汽车、伊藤忠、三井物产、佳能、任天堂等等,无不是既抓贸易,又抓实体的。一个国家,只要不是寡民小国,都不会只抓资本增值,不抓实体经济的。抓了实体经济,国际贸易就成了有源之水,资本增值也是脚踏实地的。一个国家不抓实体经济,连政府掌握的企业都让外资入股或控股,则劳动人民辛勤劳作所创造的财富必然被外国吸血资本家掠夺而去。
日本的既抓实体经济环国际贸易,又抓资本运作的综合商社模式确实不错,是脚踏实地的经济模式。反观新加坡的资本管理模式就靠不住。一旦泰国的克拉运河开通,新加坡靠马六甲海峡收费不着,经济立马跟香港一样衰落。香港过去发达,就是靠大陆进出口贸易赚钱。自从毛主席72年与日本美国建交、大陆与外国贸易的渠道日益增加,香港这弹丸之地就日薄西山,连大陆人去买东西都受不了了。
不过日本模式好,却好不过毛主席的经济发展模式。毛主席的模式,你说是计划经济吧,与苏联又不一样;说是市场经济吧,与美国又不一样。
与苏联比,苏联是严格的计划经济,集体农庄禁止办工业,工业一律全民所有制。咱们呢,是计划经济大笼子里搞商品经济。企业所有制有全民国营的,也有二轻、街道、城镇等各种集体所有制的。人民公社,更是工农商学兵,全面发展。到闻歌结束时,我国的社队企业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大军。(当然现在这些集体财富,都改变所有制,落到“能人”手里去了)
咱们的计划经济也有特色,不是单一的中央计划,而是调动地方积极性,搞多层次的。有中央的计划,有省市县的计划。各有各的计划。有统有分,还是全国一盘棋。
那么比美国呢,咱们进出口贸易是统一对外,计划性极强。有道是“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外商想主导价格、各个击破就做不到了。国内贸易也是国营企业起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旧社会和现在多半是嘴上吹嘘的【价廉物美,童叟无欺】,真正做到了价格稳定30年,没有美国祸害老百姓的通货膨胀。
比起日本株式会社来,毛主席模式还有一个优越性。日本是出资人组成董事会,对企业资产实行【资本世袭制】,对内部管理实行【资本独裁制】,分配利润是标准的资本主义按资分配,职工没有丝毫民主权利。毛主席搞的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分工负责制”,党委成员里有上级党委任命的干部,也有科技人员、职工党员,反映着企业内部各方面群众的意见。集体决策,实行民主集中制。企业资产当然不许个人世袭,因而管理上也没有理由搞独裁,而是搞《鞍钢宪法》所规定的【两参一改三结合】,非常民主。企业利润除了上缴部分和再生产资金外,实行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相结合,所以人际关系非常和谐。
回忆毛主席时代,咱们国营企业(又叫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搞【资产经营】的。即国家拨款、职工努力,一起办实业,一起把公有资产越做越大。发展实业,就是要抓住资产,抓住主业,抓住技改,不断前进。有资产,才靠得住,可以造航母,可以造高铁,可以造大飞机。这样国家的经济实力才会越来越强。
另一方面,资产是公有的,企业内部才可能做到【共有、共管、共享】,才可能建立平等劳动关系,而非雇佣劳动关系。只有在公有制企业里,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可能发生与发展。这是国企坚持资产管理在政治上的原因。如果全国经营的资产都实现了公有制,那么新的平等和谐的生产关系必定会影响到全社会,促使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这种情况,咱们在毛主席时代都亲眼目睹。
当然俺不是说不能搞资本运作。企业搞资本运作,跟政府搞【资本管理】,是两回事。国营企业在抓好主业的情况下,入股和控股中外优质私企是很好的商战,人民政府是应该鼓励和大力支持的。这跟政府只搞【资本管理】,一心去操作资本运作,是两回事。
随便说一下,在毛主席时代,咱们的公有制企业都是【产权明晰】的。从宪法开始,都明确指出国营企业的产权属于全体人民、集体企业的产权属于劳动集体,产权非常明晰。不存在产权不明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家的思想比较狭隘,以为没量化到具体出资人头上就是不明晰。他们倒不批评其祖国的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因为知道那会显得他们很愚蠢。
又如在毛主席时代,咱们国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也是分离】的。所有权属于人民群众,经营权属于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并非不懂所有权经营权可以分离的道理。国营企业的全民所有权是通过人大任命政府官员、审议政府预决算等实现的。全民免费的读书、住房、看病、逛公园等等众多公共福利才能这样实现。倒是现在许多私企资本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不分离的。他们下午吃喝聊生意搞经营,晚上找党政干部到会所“娱乐公关”,要钱花就找会计实现所有权。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这推出“淡马锡模式”也许是党内走资高官在下的一盘很大的棋,甚至可能是美国指使下做的很大的一个局,一个大陷阱。它不仅牵涉到几十万亿公有资产的是否流入中外资本家及各级贪官的腰包,而且牵涉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否会从中国大地上彻底铲除。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因为如果各地国营企业和各级国资委开始搞美国喜欢的新加坡政府搞的“淡马锡模式”了,政府不管企业了,企业差的也卖,好的也卖,都卖给国内外资本家。政府只管投机取巧,买卖票证,只要国有资本的面值能增值就行了。那么美国只要印刷机一开,就可以把咱们国企全部买走。金饭碗换来了一堆绿纸,是不是就算咱们改革成功了呢?谁能回答?
咱们改开以来,右右不断推出各种改革口号,什么“产权不明晰”啊“党政分开”啊“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啊“厂长承包制”啊“经营者持大股”什么的,咱们不知被忽悠过多少回了。所以对这个“不要资产经营,要资本经营”的口号,咱们得仔细捉摸捉摸。看看这个西方经济理论概念,跟咱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跟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对头不对头。不对头就要抵制,为了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予以抵制。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能听到一个口号就不加思索地照办。那是要祸国殃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