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肩上的《经营生命》第二章第一节(1-2)
第一节 无为之道
1.道家及道教的产生
新知:在进入正题之前,我还是先来给老师作个承前启后般的归纳吧。前面老师也说过,虽然东方修炼术的最高目的,即是最后通达那顺其自然之无为之境,然而着手仍须从有为入手。这里说的有为是相对于常人的生活方式而言,如果听其自然的话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修炼之目的的。
清风:道家的最高理想不就是要顺应自然吗,如何又说听其自然不对了?
新知:一个社会中的人,他越是长大,他离其具备原性状态的婴儿期越远,他就离真正的自然状态越远了。正因为如此,需要通过返还之术去找回那种状态。常人在俗世生活中的自然,在道家看来恰好是欲火中烧的一种不自然状态。正如先生原来所说,常人在俗世生活中的本性,恰好又是出世哲学所要否定的本性,它要追求的是一种先天之本性,先生不是还将其称为原性吗?
接着往下说,但在各家内部,着手的有为之程度却有不同。以佛家同道家相比,显然道家之有为程度更大,因为道家有着中国人思维的特点,具体形象以及结合现实追求实用等等。佛家以修心为主,几无具体的修炼技术之归纳,但形成了非常严密的思辩体系,以及一种超越宇宙的精神高度。以早期道家同后来之道教相比,则道教之有为程度大得多,早期道家除了修心之外,对于具体的修炼技术只有寥寥几笔般地轻描淡写而不象道教那样有非常完备的体系。所以,老师在本书第一节中将佛教判为阴中之阴,道家为阴中之阳,早期道家又定为无为之道,后期道教定为有为之术是相当贴切的。
清风:总体上来说,不管着手的有为程度如何,随着修行的深入,当气功态已成为修行者的自然本能之时,此时有为的程度就越来越小而趋近于无了,此所谓“人不练功功练人”也。
老子、庄子之学奠定了整个道家思想的基础,这种情况类似于佛祖之学奠定了整个佛家思想的基础一样。相比之下,老庄之学虽为无为之道,比之佛祖之学又稍多一点有为之成分,这是由于我们以前多次说过的原因,就是古代中国文化比之印度文化总体上具有一种经世致用之特点,即使是出世哲学也概莫能外也。这也就是老子之著作要命名为《道德经》的原因,因为如果说道是世界观的话,那么德就是在道指引下的方法论。
新知:正因为这样的原因,《道德经》一书实际上是由道篇与德篇两部分所组成。道篇包括哲学、生命科学、宇宙生成学、修炼学等,而德篇涉及的领域就多了,如伦理、军事、政治、谋略等等许多方面。当然道家同佛家还有一个区别就是,佛祖首创佛家思想之时,即开始建立僧团组织了,就是说作为一种宗教便同时诞生了。而老子首创道家思想之后直到 汉代,才有人开始建立道教。并且道教是逐渐规范化起来的,比如说开设道观容留道士道姑住庵修炼等,如同佛教一般的形式,此乃佛教传入中国后迅猛发展的推动使然也。
清风:说得非常对,我们来说说老子其人吧。老子约出生于公元前580年,本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老子出身于史官世家,其本人也曾长期在周王室担任守藏室之史官,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比他年轻约三十岁的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学问,由此可见老子在当时是颇有声望的学者及智者。相传老子眼见得周朝日益衰败以至于病如膏盲,于是弃官而去,决心退隐于世。当他骑着青牛行至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劝他在隐居之前为后人留一点精神财富下来。于是,老子就写下了这本千古绝唱《老子》,又称《道德经》,然后乘牛而去,不知所终。相传享年160余岁或说二百余岁的,总之非常长寿是肯定无疑的。
新知:此书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却堪称包罗万象,引得无数后来的学者对其进行注释与研究。此外,此书也是有史以来在西方受到关注与研究最多的中国经典,光是英译本就有几十种之多,美国《纽约时报》曾将它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名著之首。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评价说,“它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清风:说得很对。我自从二十岁时开始读《道德经》一书,至今实在是不知读过多少遍了,但从未有任何厌倦,每一次读它都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这种情形也发生在读《庄子》《金刚经》《心经》等经典著作时,由此可见流行与经典的区别。当前流行的许多书籍,完全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很快就将被人所遗忘,以至于扔进垃圾堆里去。而经典的魅力则是永恒的,是如那陈年老酒一样,时间越久,则其香气就越加浓郁,越能沁人心脾。庄子曾经在《庄子》一书中写完老子之死的一段文字后,紧接着写下一句令人回味无穷的话,“蜡烛和柴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火却传承下来,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
新知:那今天我们就成了最新一代的火炬手了,此火将在我们手上发扬光大。老师,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老子其人了,那是因为在道教的神话中他是以太上老君的身份出现的,那道教何以产生且要尊老子为教祖呢?
清风:道家和道教有着源流关系,即道家是道教的源,道教是道家的流。道家从广义上讲也包含道教,道教可看作后期的道家,以区别于“作为理论初创期的老庄所建立的春秋百家争鸣中的,一个以道为中心的学术派别”。进入西汉,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追求成仙的神仙家,这些人逐渐融合道家思想而尊崇老子,并且引用老子的理论来作为自己修炼的理论依据。
老子的思想中有着较多的神秘主义内容,且本身也提倡“长生久视”之道,其本人神龙见首不见尾,寿享160多岁或言更多,因而以老子为教祖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以老子为教祖的另一个原因,是受到佛、儒两家的影响推动使然。我们前面提到过佛教于东汉初传入了中国,而当时儒学也有宗教化的倾向,因此这些神仙家们开始创立教团来与儒、佛两家相对抗,而能与孔子、佛祖相提并论的也就剩下一个老子了。
新知:以后在东汉时期正式有了道教的组织,并且一步步发展到有固定的道观作为出家修炼的场所,且又如同佛教一般制定了许多戒律。以后道教在历代历朝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直到清代后开始日渐衰微,所以我们今天很容易看到佛寺,但却不容易看到一个道观了。
清风:虽然难得见到道观了,但整个道家文化却深深地扎根于整个中国大地了,如鲁讯所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就在道家。道家文化一向号称杂而多端,它给中国留下了极为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直到今天也还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知:我要插一句,其影响尤其是对于象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而言,也许是深入到了先生的血液中去了吧。先生不是有一次说过,大凡有点品味的读书人,在成功时是信儒学也,而在失意时是信道学也,历史上的李白、苏东坡等人都是如此呀。
清风:唉,真是拿你没有办法,总是揭为师的老底,将为师弄得一点神秘感都没有,对你有什么好处呀,哈哈。我感到从总体上说,有位资深的道学专家将道学概括为八个方面是比较全面和贴切的。道学就是说包括人行道(人实践之道)哲学、政治管理学、文化艺术学、医药养生学、宗教民俗学、社会伦理学、丹道性命学、方技术数学等等,为师将择其中之最最精要之处与你一并剖析,以飨读者诸君。
2.《道德经》中的道论
新知:众所周知,《道德经》由道篇与德篇所组成,而按老师的理解,道为世界观,德为方法论也,是这样的吧?
清风:我们以前就讲过文字总是与真实隔着一层的,因此这样去理解是相当粗糙的,但是对现代人而言仍不失为一种方便的说法。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我的理解中,关于论道的内容与论德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错的。而一般学者通常简单地将书的前一半定为道篇,后一半定为德篇,我认为是不太恰当的。这是因为老子写此书时是在一个特定的气功态下,是兴之所至,思如泉涌,一挥而就,因而并不是严格按一种逻辑程序来构思的。,我今天想以佛教中戒、定、慧三学的层面,来对比论述老子关于道的思想。
新知:甚好,因为前段时间我们在论述佛教时所涉及的面甚广,可说是已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只是老师,此《道德经》言简意赅,并未提出任何戒条呀,如何来论述其“戒”学呢?
清风:但是老子反复论述了人之欲望的危害,虽未如佛学那样具体来制定戒条,但从广义上讲已是打下了戒学的基础呀。
新知:唉,思维短路了,羞得恨不能找个地洞钻进去。这方面的论述我来引几段吧——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此段我们在第一章总论中就引用过了,此说明人之声色犬马之欲给人带来的危害,所以圣人不求感官享受,只求平静温饱。
清风:你所说都对,但是对“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解释不应理解为只求温饱也。此应理解为圣人求丹田(位于下腹部)之气充实,而非向外寻求享乐。练静功之人都知道,眼要闭上或半闭上(此称“垂帘”),然后意守丹田,如此则精神自然内守,能量开始积聚。
新知:很对,同老师这样有深厚禅定造诣的人谈论经典,就是与那些只能照本宣科的人不一样。一个人只要拿段时间天天去迪吧泡泡,就知道目盲和耳聋的感受了,视力与听力都会急剧下降的。哦,对了,最新报道,英国科学家发现看色情图像会导致人的暂时性失明,此可谓是最新的证明。
清风:很好,做学问就是要当这样的有心人。
新知: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此段就是说要守住万物的根本,才终身不会受到危险。进而引申出个人要以封闭知欲的门户为本,反之,一味由着自己的感官欲望向外奔逐,终身都会陷入麻烦与混乱之中。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此段要人们淡泊名利,因为它们毕竟是身外之物呀,此有点接近于佛家劝人不要执着于“法执”的思想。
无独有偶,老子在其书中同样提出了类似于佛教中“无我”之论,同样劝人不要陷入“我执”。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何以寄天下?
罪莫大于可欲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总之一点,老子如同佛祖一样认为人的灾难苦痛在于人之贪欲。佛祖将其概括为贪、嗔、痴三毒也。而中文之“罪”为“四”与“非”组成,应该是指酒、色、财、气(愤怒)等,此“四非”即获“罪”之源也。
清风:天哪你竟然什么都懂呀,给你打120分,你可继续发扬来谈谈其“定”学吧。
新知:戴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第一句讲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第二句讲呼吸吐纳,重回婴儿般的平和状态;第三句讲清除杂念而一尘不染。师傅,弟子讲得如何?
清风:瞧你那神气劲,真是“半罐水响叮当”呀。此三句者,分别讲述调身、调息、调心嘛,虽然简略,但为后来的道家修炼之三调法门奠定了基础。
新知:弟子惭愧,但就是要在师傅门前弄斧,才提高得快呀。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此讲述的是修炼者达到那静极之定境,就能观察到万物返还的过程。回到生命的起点是永恒不变的,知道这一点才叫明智呀。师傅,你在总论中第九节都已讲过这个道理了,此是通过返还之气功修炼,认识到了潜态世界的全息性和全能性。
清风:很好,继续发扬。此实际上已经兼容了定学与慧学了,这些话正是老子在定中所生的慧呀。
新知: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门不朝窗外看,便可以知道天下的事理。为什么呢,因为圣人通过修定而开发了特异功能,其实也就是说通过与自然融为一体,来了解自然规律。而将主客观对立起来,其实对本质的了解就越少也。
清风:此说明了理性的局限,这也是我们以前所讲过的现代建立量子力学的大师们对东方哲学如此推崇的原因。
新知: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追求后天之各种学问只会增加各种杂念和巧伪,而修道之人却是要将自己的后天染着一天天地减少。如此下去,最后到达了完全回归与顺应自然的无为之境,那么修道之人就会激发出无限的潜能了。确实是这样的,功力高深的人在无为状态下,不仅得大智慧,还出现了许多神通呢。我虽然才稍稍练了两天动功,但也自觉神清气爽了不少呀。原来一天几个英语单词都背不下来,现在一天背几十个都不成为问题了。
清风:很好,看来你小子已渐入佳境了,一鼓作气将“慧”学讲完吧。
新知:老子入定之后,所醒悟的就是对道的认识,这种道,其实老师在前面用全息论的思想已反复讲过多次了。对了,它在婆罗门教义中被称之为梵,在瑜珈中被称之为原始动因,总之是潜态世界的最高实在和本原也,修道就是要与它相应也。我来引用几段经典的话来让读者加深其对我们以前所述的理解吧。
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也,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是《道德经》开篇第一章的话,实际上就是老子关于宇宙观的宣言书。
我实在不想再将此段话做任何翻译,我直接就想到了龙树所言“性空妙有”的意蕴。道就是这样一个潜态的全能全息的世界呀,它能从无中产生有,有中又生万物。老子既观察无的微妙,又常观察有的端倪。此二者的全息的统一,就是一切奥妙的所在呀。老师,我现在意识到为什么当年老师在学了全息论之后,一经和修行实践相结合,便觉得理解几乎所有的东方经典都不在话下了。
清风:以下我们在引用原文之后,作更加简明的评论,读者诸君应能理解起来不成问题了。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虚不见形的道呀,却是无限博大,是万物的根本,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尽。
道就是生养之神呀,就好象母体的产门一样,连绵不绝,用之不尽。
新知: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最精华的思想呀,人就是一个小宇宙呀。宇宙万物都是这样一层一层地全息缠绕着的呀,那最终极的实在道呀,就是那化生万物的潜态世界呀,它是自洽自足的呀。
返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返还,是说显态世界也在不停地归于潜态,因为有了白天就有黑夜,白天各种活动晚上就要睡觉休息,这正是背后的道在起作用啊。人的修炼就是一种主动的逆向返还运动,因而才能最大限度地延缓衰老这一正向运动呀。
清风: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捪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是谓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本段可谓老子对道的最完备之总结,读者诸君以全息论思想一参照,很容易就入道之门了。我将此段全文翻译如下——
道视而无见因为无迹,听而不闻因为无声,摸而不着因为无形,此三者是浑然一体的,不可分辨清楚的。以形而上来观之它是最澄明的,以形而下来观之它又是最昏暗的,怎么去追溯它都不可名状,最后归于虚无无物的状态。恍惚中只知道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表象的表象。它既无开始,又无结尾。掌握远古就存在的道,就能驾驭今天的显态事物,这就是道的规律。
新知:太精彩了,我要醉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宇宙产生的模式就是从整体中产生出阴阳,阴阳交合而生万物。哦,对了前面在总论中已经讲过了,此是从潜态到显态的化生过程,而修道之人则要重新进行逆向的活动以与道相应。当然对这句话要深入探讨下去的话,恐怕写半本书都成,但我们只是想若能对读者有一点启发作用,并增进些许思考之兴趣,则功莫大焉了。就此打住,老师,你说对吗?
清风:你难道还会有错吗?
新知:又让老师见笑了,哈。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老子对得道之人其风范的描述吧——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涣兮若冰之释,混兮其若浊,犹兮若畏四邻,敦兮其若朴,严兮其若客,旷兮其若谷。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善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不蔽而新成。
此段描述那得道之人其幽微精妙,深远通达的种种风范。比如,他小心谨慎呀如同冬天涉水过河一样,总之得道之人是那种没有一丝一毫浮躁的人。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趋,不可不趋;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澹兮其若海,飘兮其若止。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此段是描述得道之人比如老子自己与世俗之众人的巨大区别,主要是在精神境界这个层面上来说的。众人因为一点世俗的快乐就高兴得象赴宴或春天去望远一样,而他却非常淡泊且显得很愚笨的样子,因为他一心所要追求的是那万物之母的道呀。
清风:啊,听了你的解说,连我都陶醉了。这当然主要是由于老子的语言魅力,《道德经》既是哲学诗,又是格言诗,又是散文诗呀。
新知:我发现老子是运用反讽这一技巧的高手,明明众人皆醉,唯他独醒,他偏要反过来说是“众人昭昭,我独昏昏。”明明自己才是真正的智者,他偏要说自己是“我愚人之心也哉!”我想起来了,虽然其后继者庄子采用的文体不同于老子的格言体而是散文的形式,但他不但继承了这种反讽的风格,并且将其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清风:在常人看来是愚蠢的超越世俗的人,其实是大智若愚也。你说的确实不错,在我看来庄子简直是中国最杰出的讽刺文学大师,其文章虽然嬉笑怒骂率性而为,但其中之思想性无人能敌也。不过,在以上你所引用的老子这段话中,固然有反讽的意味,但也确实反映了一种现实的一种世态。他实际上是说的世俗之人给他这样的超级智者贴的标签就是“糊涂与愚昧”,其实在今天这种类似的情况更加地越演越烈也。
新知:我明白老师的意思了,即使在古代人们思想普遍比较质朴的情况下,修道之人也是不容易被理解的,何况是现在这种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盛行的情况下。在现代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常人就更不容易有机会体验到那天人相应的真乐了,当然更会觉得修道者都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糊涂愚昧的苦行僧了。
清风: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里,比如你们这批大学生,人文精神极度缺乏,许多人满脑子就是求名求利,读书纯粹被当作一种手段,很少有什么严肃的思维与追求可言。我曾经陪同友人去一个大学与一些大学生座谈青年人的心理困惑这样一个问题。其间闲聊中,有人便说心理学家都是疯子,还有人说诗人是疯子,哲学家是疯子等等。一个国家的天之骄子都是这种级别,所以我们这个文化大国面临文化沦丧的危险,此也绝非危言耸听。
新知:我虽然是现代大学生,但我也为现在的大学感到惭愧,一切都从功利出发。一般学生只知追求感官刺激,研究人文的东西在他们看来都是浪费时间,甚至反以讥讽文化人为荣。在从教授到学生都流行抄论文的情形下,学校在疯狂扩招后大批量生产“人才”的情形下,有篇标题为“大学死了”的文章也就可说是一针见血了!在一个垃圾食品与垃圾文化充斥的社会,即使是高学历的人之精神沙化也非常地严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
清风:好了,不平之气留着以后再来鸣吧。我们最后用老子的几句仿佛是类似寻知音启事的话,来作为我们道论的结束语吧。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在感叹,理解他的人非常少,效法他的人就更珍贵了。圣人就是那种外面穿着简陋,但却怀揣美玉的人呀。
新知:不显山不露水的方为真人也。
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师,若是老子等圣人地下有知,一定会为现代有你这样的知音而欣喜若狂的。以前先生常对我言“予人越多己越多”,现在才知道此思想也是受老子影响呀,老子有言“圣人不积,既以为己越有,既以与人己越多。”我知道先生不管是在什么样艰苦的情况下,都不忘精研古代经典,因为你知道此乃与圣人对话也,圣人之光辉将伴你同行,从而能够克服一切烦恼,战胜一切困难。
清风:谢谢,不敢苛求圣人以我为知音,但求不失去你这个知音我也就很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