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科学技术也是"破坏生产力的要素"

火烧 2009-05-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34
文章探讨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也可能成为破坏生产力的要素,强调科技滥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呼吁人文理性规范科技发展,确保科技造福人类。

世界上的许多理论,虽然其本身也许是正确的,但仍经常有可能因被误读而变成荒谬。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命运就是如此。或许,就物质生产而言,“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的生产力,这话大致不错。但结果是许多人因此竟将科学技术看作“仅仅是生产力”,这就不对了。实际上,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是“生产力的要素”,它同样可以是“人们生活的要素”,甚至它还可能是“破坏生产力的要素”,等等。

当然,这个问题的出现远不是在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早在四百多年前,当英国哲学家培根在《沉思录》中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之前,西方的工业革命就已经毫无阻挡地将科学技术当作“征服自然的武器”来使用了。任何一部辞典都会言之凿凿地告诉你:“生产力”就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因此“科学技术”也就成了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第一位的力量”。当人们不断地跨越“蒸汽机时代”、“柴油机时代”、“电动机时代”和“计算机时代”……将人类的印记深深地刻在地球上每个角落的时候,人类的狂妄自大也几乎达到了顶点。“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些“大跃进”时代豪气冲天的口号,其实正是人类潜意识的自然流露,是“人定胜天”信念的真实写照。通过“科学”,人类似乎发现了自己可以支配与战胜自然的巨大能力。当人们习惯于用科学手段支配一切、掌控一切,以至可以制造出克隆人来的时候,人类也就不可避免地相信,科学技术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完全可以解決人类遇到的一切问题。“科学无禁区”,“科学无终点”。无限的理性最終必然表现为对理性之无限力量的肯定。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沒有得到解決,那只是因为科技还不够发达;如果出現了不良的结局或负面的影响,那么消除這种结局和影响也还得靠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近代科学这种事实上的“功利化”、“权力化”倾向,为追求功利而不择手段、不計后果的探索,已经并正在加速制造着事与愿违的结果。人们发现了原子能,但也生产出了原子弹;人们通过“化学”生产出许多世界上本来没有的东西以满足自己的奢侈需求,但也因此而使地球的环境发生了无法预料的改变。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因为不加控制、引导而被滥用,实际上恐怕带来的是更大的危害。

一些伟大的科学家都曾深深地为“科学技术被无节制地滥用”而忧虑,因而主张超越科学的认知理性和技术的工具理性,站在人文理性的高度来规范科技的发展,并将“人类的幸福”作为追寻的终极目标,以促使科技能够沿着为人类服务的轨道健康发展。香港城市大学前校长张信刚有名言曰:“如果没有科学,我们就像滞留在宇宙洪荒;如果只有科学,我们只是一群高科技的行尸走肉。”爱因斯坦也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显然,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生产力”,也不应该仅仅“为生产力服务”,而更应该服从并服务于世界和平、民主和进步的事业。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楨曾说过:“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变,这个科学的目标,追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爱因斯坦也曾指出:“人类真正进步的取得,依赖于发明创造的并不多,而更多地是依赖于像布兰代斯(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资深法官——引者注)这样的人的良知良能。”我们须要牢记的是,仅凭物质的丰富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尊严,仅有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退一步而言,就是科学技术再怎么发展,最终也不可能真正地“改造自然”。否则,宇宙就没有“规律”可言,世界就没有了“客观性”,人就成为“万能的上帝”了。实际上,科学的“精神”永远高于“知识”本身,永远不是“生产力”所能代替的。这样的“力量”才是“建设”的力量,而不是“破坏”的力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