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波茨坦公告》的现实意义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 (新华社记者商婧 陈静 邵进)1945年7月26日,德国柏林西南波茨坦,一份为构建战后国际秩序、确立亚洲和平稳定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文件——《波茨坦公告》诞生。
70载流光易逝,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各国人民携手维护战后和平与稳定初心不变。
70年后的今天,凝结着千千万万生命和鲜血的正义言辞犹在耳畔。捍卫《波茨坦公告》,就是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对维护东亚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防止日本重走军国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结束战争迫使日本投降
《波茨坦公告》全称《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共13条,中国、美国和英国(苏联随后加入)在公告中对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指出“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
《波茨坦公告》对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性质有着十分明确的定性,对铲除日本军国主义及其土壤毫不留情,对在公告基础上建立战后秩序立场鲜明。
《波茨坦公告》重点规定了战后对日本的处置,即坚决剥夺日本侵略和掠夺的领土、彻底打碎日本军国主义国家机器、严格限制日本战争权利和基础力量发展、公开审判战争罪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东亚地区以及国际新秩序。
今天重温《波茨坦公告》,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份国际法文件的珍贵和重要:
——从政治上限制日本战争权,从思想上消除日本战争根源:“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必须永久铲除,盖吾人坚持非将负责之穷兵黩武主义驱出世界,则和平安全及正义之新秩序势不可能建立”;
——建立日本和平民主制度、惩处发动侵略战争的战犯:“对于战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者在内)将处以法律之裁判。日本政府必须将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趋势之复兴及增强之所有障碍予以消除”;
——重申《开罗宣言》,限定日本领土范围:“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可以领有之小岛在内”。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高洪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波茨坦公告》为最终打垮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二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政治作用。“正是在《波茨坦公告》的巨大压力下,准备做垂死挣扎的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政权被迫做出了无条件投降的决定。”
奠定战后和平秩序
《波茨坦公告》在促使日本战后走和平发展道路方面有着极为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1945年8月15日发表的日本《终战诏书》和1945年9月2日签署的日本向同盟国家投降的降书,都明确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抗击日本侵略的伟大反法西斯战争才胜利结束。
基于对发动侵略战争历史罪责的反省,日本在1947年制定的宪法中承诺永远放弃武力,其中第九条明确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这部日本宪法因此也被称为“和平宪法”。
此后,在宪法第九条框架内,日本长期奉行“专守防卫”国策。
1972年,日本政府就“集体自卫权和宪法的关系”发表正式见解,确认集体自卫权超出宪法第九条划定的红线。
冷战结束后,伴随国内国际形势变化,虽然日本也在不断调整安保政策,但本届安倍政府之前的日本历届政府始终守住了“不得行使集体自卫权”这条底线。
高洪指出,《波茨坦公告》成为规定日本放弃军国主义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起点。
《波茨坦公告》也是日本发展与亚洲邻国关系的重要基础。
1972年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写道:“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1978年签订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认《中日联合声明》是“两国间和平友好关系的基础,联合声明所表明的各项原则应予严格遵守”。
1998年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写道:“正视过去以及正确认识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基础。日方表示,遵守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和1995年8月15日内阁总理大臣的谈话,痛感由于过去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损害的责任,对此表示深刻反省。”
2008年签署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写道:“双方决心正视历史、面向未来,不断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新局面。”
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日本政府无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中日间重要文件的相关精神,企图永久侵占《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应予归还的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赵建文说,中日关系是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重要法律性文件基础上走过来的。如果否定这些重要文件,等于否定了中日关系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
警惕背离和平道路
当铭记历史、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地区稳定与繁荣成为时代潮流,安倍政府却一意孤行,对《波茨坦公告》等法律文件确立的战后秩序公然挑战,引起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舆论的强烈担忧和不满。
安倍政府始终不愿正视侵略历史,千方百计欲予以美化甚至翻案。
在今年5月举行的日本国会党首辩论中,安倍拒绝明确承认《波茨坦公告》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定性。安倍就任首相以来,以“内阁总理大臣”名义向靖国神社献祭;质疑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审判的结果;挑战“村山谈话”。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焕利说,安倍抵赖历史真相暴露了他内心的恐惧。他一心想摘掉日本战败国帽子,不承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但《波茨坦公告》向全世界宣告,日本一是战败国,二是侵略战争的发动者。
安倍政府严重违背《波茨坦公告》及《开罗宣言》相关规定。安倍政府上台以来,抛弃“武器出口三原则”、扩大军费支出、强化日美军事同盟、批准新版《防卫白皮书》,强化军事力量、调整军事安全政策的轨迹清晰可见。特别是安倍政府日前不顾日本国内舆论和大多数民意的反对,强行在众议院表决通过了旨在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新安保法案,这是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在军事安全领域采取的前所未有的举动。
根据安保法案,作为自卫队最高指挥官,日本首相能通过“综合判断”决定是否行使集体自卫权参与海外战争。日本已经改变了战败后一直坚守的“专守防卫”的方针。
印度《全球对话》季刊社长曼莫哈兰认为,日本正从战后的和平政策立场倒退。日本放弃并改变一度遵循的写入宪法的和平主义政策令人失望。
东京大学哲学教授高桥哲哉指出,日本当年发起的侵略战争给周围国家带来深重灾难,通过和平宪法放弃战争,明确否定集体自卫权,这是日本战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是日本战后与中国等邻国重建关系的基础。
《波茨坦公告》是世界各国人民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换来的反法西斯战争重要胜利成果,是构建战后国际秩序、维护亚洲和平的重要基础。捍卫《波茨坦公告》,不仅要回顾历史,向所有为反法西斯斗争做出贡献的人们致敬,同时也要审视现实,担负起维护和平的责任和使命,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记者连线:《波茨坦公告》精神是国际社会仍应坚持的重要准则
1945年7月26日,中国、美国、英国在德国柏林近郊波茨坦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公告确定了日本的侵略罪行及战后对日本的处理原则。日本战败后宣布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
海外专家学者认为,《波茨坦公告》是奠定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文件,对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至关重要。在当前一些势力质疑二战胜利成果、日本安倍政府不顾主流民意强推安保法案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应共同捍卫战后国际秩序,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局面。
驻东京记者冯武勇、刘秀玲: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此前在国会的党首辩论中,拒绝明确承认《波茨坦公告》对日本侵略战争的定性,并搪塞称没有好好看过《波茨坦公告》。
对此,日本共产党委员长志位和夫说,《波茨坦公告》明确体现了“日本发动的战争是错误的战争”的国际认知,安倍不承认《波茨坦公告》确定的侵略战争定性,就是在否定日本战后政治的原点。“没有好好读过公告的首相,没有当首相的资格。”
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松井芳郎在媒体刊文指出,《波茨坦公告》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理念的具体化,包括《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在内的一系列文件指明了战后国际社会的方向,并在《联合国宪章》中进一步得以体现。安倍的言行是在否定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历史发展脉络,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龙谷大学客座教授宫武岭刊文指出,日本被国际社会重新接纳,是因为全面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如果否定《波茨坦公告》,《联合国宪章》中的敌国条款就不可能得到删除,安倍政府瞄准的“入常”更是做梦。
驻莫斯科记者岳连国: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东亚和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安德烈·伊万诺夫说,《波茨坦公告》重申了1943年发表的《开罗宣言》中的基本原则,是构成战后国际秩序基础的重要国际文件之一。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并重申《开罗宣言》规定的条件必将实施。当前,日本国内一些势力质疑二战胜利成果,在这种情况下纪念《波茨坦公告》发表70周年具有新的现实意义。
驻开罗记者郑一晗:
阿拉伯国家联盟前驻华大使、埃及赫勒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萨基特认为,《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对促进世界和平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波茨坦公告》等文件的推动下,战后国际上形成了许多旨在传播和平理念、推动发展进步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国际组织和机构。
他说,时至今日,《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的精神还远没有落到实处。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大国应该在处理国际问题时摒弃双重标准,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弥合贫富差距、推动人类发展而共同努力。
驻新加坡记者包雪琳: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副研究员曾蕙逸说,《波茨坦公告》及《开罗宣言》等文件非常重要。日本在战后一直回避国家定位问题,并没有对历史进行客观检讨。由于历史教育的缺失,很多日本人不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倍想要突破和平宪法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日本没有对历史的反思,认为战败是“技不如人”,需要恢复到之前状态的话,东亚其他国家对日本走回军国主义老路的担心不无道理。
驻伦敦记者张建华:
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高级历史学家、二战史专家特里·查曼说,日本的外交政策曾富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和侵略性,其军事人员构成武士阶层,在二战之前和二战期间几乎可以为所欲为。《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并拒绝日本拥有军事力量,由此也可以推断出,战后日本须成为一个非军事化国家。
他认为,同样是二战战败国,德国已充分承认纳粹政权所犯下的大屠杀和其他罪行,但日本至今没有。跟德国人不同,日本人不觉得“有罪”,而更倾向于“战争已经结束,不要再旧事重提”。
仿佛置身历史转折点上——访《波茨坦公告》签署地旧址
新华社柏林7月25日电(新华社记者何梦舒)波茨坦是德国一座小城,位于柏林西南27公里处。如果不是二战末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此会晤,这座小城也许不会声名远扬。
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在远东战场,日本仍然在负隅顽抗。为了商讨对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反法西斯同盟的三国领袖于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在波茨坦举行战时第3次会晤,史称“波茨坦会议”,或“柏林会议”。
那一年夏天,柏林适合开会的建筑大部分毁于战火,而波茨坦采西林霍夫宫保存完好,三国首脑会晤地址最后选定在此。
采西林霍夫宫是一座赭墙红瓦建筑,外形像一座英式乡间别墅。这座德国末代王储的行宫始建于1912年,于1917年竣工。如今,这座宫殿已经成为波茨坦会议及二战历史纪念馆。
波茨坦会议的中心会场在进入大门的正面大厅内。大厅呈四方形,面积约40平方米,大厅中央摆放着一张栎木大圆桌,这张圆桌是原件,上面插着与会的苏美英三国国旗。
围绕圆桌分别摆放三把大扶手椅,这是三国首脑的指定座席。在三位领导人右侧入座的是他们的外交部长或其代表,左侧入座的是翻译和大使。桌布、椅套、地毯一律采用庄严肃穆的正红色。
根据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回忆录里的描述,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下午5时10分开幕,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主持开幕式,并提议杜鲁门任大会主席,英国首相丘吉尔附议。
在波茨坦,三国领袖共举行了13次会议,期间曾因英国大选而休会两天。由于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败选,1945年7月28日后代表英国出席会议的是新首相艾德礼和他的助手。此外,斯大林生病又导致休会一次。
1945年7月26日,中国、美国、英国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这是一份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由美国起草。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7月24日,他与丘吉尔协商《波茨坦公告》草案,双方同意邀请中国参加签署,并将草案内容通过美国驻华大使转交中方征求同意。两天后,美方收到中方同意的答复。
《波茨坦公告》共有13条,主要内容包括:同盟国将给予日本以最后打击,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公告重申《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投降后,其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同盟国指定的岛屿;军队完全解除武装;战犯交付审判等。
《波茨坦公告》与1943年12月1日公布的《开罗宣言》等国际法文件一起,确立了处理战后日本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义事业的重要成果和构建战后亚太国际秩序的法律基石。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声明加入《波茨坦公告》,并对日宣战。由此,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展开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最后一击。
《波茨坦公告》发表后日本方面的反应在采西林霍夫宫陈设的展览中也能找到:《波茨坦公告》有关“完全毁灭”的警告也未能促使日本就范……日本政府对公告采取了无视态度……8月上旬,美军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
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他抵达波茨坦第二天就得到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消息。在波茨坦,他作出了在战争中动用原子弹的决定。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次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并承诺“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及其继承者忠实执行波茨坦公告的各项条文”。
波茨坦会议是二战时苏美英三国首脑最后一次战时会晤,对处置战败国德国、迫使日本投降,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波茨坦会议及二战历史纪念馆新闻发言人弗兰克·卡伦泽说:“波茨坦会议是一个历史转折点。采西林霍夫宫见证了对战后整个世界政局都具有影响的历史事件。”
站在采西林霍夫宫大厅,仿佛“穿越”回70年前的那个夏天,仿佛看见盟国三巨头站在历史转折点上,运筹帷幄、叱咤风云,也仿佛看见日本军国主义者不识时务、顽抗到底……
为了纪念波茨坦会议召开70周年,纪念馆计划在今年7月至9月举行一系列活动,再现历史细节。卡伦泽说,这些活动“能够帮助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在历史不断远去的今天,了解波茨坦会议及其确立的战后国际秩序的含义”。
采西林霍夫宫庭院中,绿色草坪上保留着当年苏军布置的红星状花朵,象征胜利。两德统一后,德国文物单位把当年苏军的布置按照原样保存至今。采西林霍夫宫管理方表示,保存历史原貌、还原历史真相、尊重历史事实,是德国人正视历史的正确态度,因此这里的一草一木也应按照历史原貌保存并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