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子兵法》思想看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很奇怪,中国古人不讳言矛盾冲突,西方政治家也不讳言阶级斗争,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却充满了理性和和谐。《孙子兵法•始计篇》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战争生产委员会副主席、后任艾森豪威尔总统顾问查尔斯•E•威尔逊在1946年曾说:“美国的问题完全可以用两个词概括,海外是苏联,国内是劳工。”二者之间不是合作共赢关系,而是你死我活关系。苏联解体不是这种认识下的一种结果吗?难道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就是一个和谐的选择吗?答案是否定的。可是,今天中国许多经济领域的学者还依然沉浸在莺歌燕舞的和平幻觉之中。为此,我们不妨借助《孙子兵法》的一些概念和思想来阐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
发展道路在经济中的地位与战略在军事上的地位是一样重要的。对于究竟选择怎样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从军事学那里入手。《孙子兵法•军形篇》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又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换成经济发展道路,就是要选择一条具有“不可胜”性质的道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走上邪路、歪路、败路、死路,还能自求多福吗?那么,什么道路不可胜呢?《孙子兵法•始计篇》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所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在发展道路上,就是知道什么路通向哪里,哪条路能走、哪条路不能走?
《孙子兵法•九地篇》说:“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上下同欲”的道路应该是不可胜或至少很难被战胜的道路。用于经济中,则本国企业相互竞争的产业为“散地”,中国企业踏足西方产业地盘敌强我弱时即处于“轻地”,中国和西方企业实力相当、竞争激烈的领域为“争地”,中西方企业和谐相处、相安无事的领域为“交地”,世界领先代表未来前途的产业为“衢地”,那些已经走出去却被西方企业包围的企业所处的位置为“重地”,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产业势必面临很多困难以及经营不善的企业身处“圮地”,那些国际上市的企业身处“围地”,那些被西方企业所觊觎、被国内私有化者所仇视的国有企业今天则似乎身近“死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如果让众多的企业身处散地、轻地、争地、交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同时又无企业身处衢地,它能是一条优化的发展道路呢?而如果一个国家本身经济发展起点较低,又用怎样的发展道路来让身处那些境地的企业能够尽可能好地生存和发展,从而让这个国家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呢?
《九地篇》接着说:“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用于经济中,也就是,那些本国正在竞争的企业停止竞争,西方企业强我国企业弱的领域不要停止追求,那些发展好的领域不要让它国占领先机,那些与西方企业有良好关系的企业要保持良好的关系,那些前后向联系好的企业要与其它国家和企业建立联盟、巩固地位,那些属于探索前途的企业如果看到没有前途就要趁机捞一把从而添乱它国企业,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要赶紧想办法,那些被它国企业包围的企业要想办法突围,那些重要的却被他国所“惦记”的企业要勇于进攻。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和设计要摆脱比较优势理论的束缚,而要用马克思主义者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方法来指导。那么,怎样达到上述效果呢?《九地篇》说:“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这是讲一个将军如何使用部下。用于经济领域,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本国竞争的企业,国家领导部门要统一它们的思想,对它们实行兼并重组;那些西方强而我国弱的企业要想办法增强竞争力;对那些正与西方激烈竞争的企业要增加援兵;与西方你来我往的企业要小心谨慎;处于战略地位的企业要争取更加稳固的战略地位;遇到困难的企业应该快速地克服困难;被它国企业包围的企业要找到突破口,冲出包围圈;即将被敌人瓦解的企业要认识前面的极度危险。
《九地篇》的“兵之情主速”用于经济领域,就是发展速度要快。而其“由不虞之道”放在经济领域就是主张要采取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式了。我们能否对所设计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预测其好坏呢?又怎么预测呢?《孙子兵法•地形篇》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按照这个方法论,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好坏是可以预测的,只要关注几个重要的变量就行了。哪些变量呢?不外乎马克思所归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把这些变量校正了,经济发展道路、模式、方式也就转好了。
毛泽东曾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列宁提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孙子兵法•虚实篇》说:“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句话是《孙子兵法》中唯一一句联系实局的话。在我们看来,正是这句话揭示了该书的写作意图。孙武写该书,既是解答新的吴王心中的一个巨大的疑惑,也是向吴王提出一个请求重用自己的理由。这句话大概不是后人给加上去的。)意思是,让我孙武来看,越国人兵虽然多,又对胜败决定产生什么影响呢?不产生什么影响。即使我方力量弱,也可以打胜仗。敌人人数多,但我可以想办法让它不跟我打。转到经济领域,就是西方经济实力强,但对我发展经济有什么妨碍呢?它强它的,我建我的。一国怎么建不成社会主义呢?只要道路选好就可以了。让孙武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他或许也会在20世纪初做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论断。——在对客观和主观的关系的认识上,毛泽东、列宁和孙武的意见是一致的。中国那些对《孙子兵法》不敢置一词而对列、毛颇多不敬的人实在不是什么见识高明之士。由此也可见,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对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因而也对于一个国家的命运是至关重要的。
在发展道路选好以后,中国的企业毕竟弱小,是否能够与西方企业接触、竞争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国企业弱小,所以在与西方企业的竞争之中会处于轻地、争地、交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但也有办法生存下来、发展起来。除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之类的手段外,《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也可以用于企业之间的对抗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经济发展不仅每前进一步都为自己制造出障碍,而且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不可避免。中国如果首先让自己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再去寻找克敌制胜的方法,那应该是不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