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防外交

“一带一路”与亚洲区域整合

火烧 2015-09-07 00:00:00 国防外交 1048
文章探讨一带一路如何推动亚洲区域整合,分析清迈协议与亚投行在区域货币合作中的作用,强调人民币区建设与美元区竞争的地缘战略意义。

  现在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从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来看,中国处在上升周期当中,会有很伟大的未来,但是在较短时间内,比如说未来五到十年,阶段性的条件对中国很不利,将会有一个痛苦的调整过程。例如爱国学者张庭宾就在文章中说道:“如果一套好的制度能将各力量汇聚的话,我还是看好中国的未来。按照《推背图》的说法,50年之后中国可能会领导世界。”那么什么样的制度能够化不利为有利,转危为安呢?“一带一路”正是这样的制度安排。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是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由习总于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圈定: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重庆13省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圈定: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5省市。共计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经济带”概念,不同于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类“经济区”与“经济联盟”,同以上两者相比,经济带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广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本着自愿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发扬古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

  《清迈协议》与亚元搁浅

  2000年5月4日,第九届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即《清迈协议》(Chiang Mai Initiative)。《清迈协议》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扩大了东盟互换协议(ASA)的数量与金额;其次,建立了中日韩与东盟国家的双边互换协议。之后,东亚“10+3”货币互换机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截至2003年12月底,中、日、韩与东盟10国共签署16个双边互换协议,累积金额达440亿美元。这可谓亚元的雏形。

  迄今为止,《清迈协议》是亚洲货币金融合作所取得的最为重要的制度性成果,它对于防范金融危机、推动进一步的区域货币合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当前签署的协议只仅仅表现为“一对一”的协议,而实行“多边制”将是清迈协议的重大变革,多边化的发展方向包括一国同时与另外几个国家的“一对多”协议,这需要更多的战略互信与协商。

  自从美国高调重返亚太搞再平衡,泡制钓鱼岛冲突,背后暗撑日本右翼势力再上台,令世纪初《清迈协议》所展望的3+10亚洲货币同盟胎死腹中,保住了美元在亚洲的地位。美国更积极推动TPP,确保美洲太平洋继续成为庞大的美元区。这是关乎美国未来国运的核心战略。中国的一带一路、亚投行倡议,是要突破美国太平洋同盟的围堵,依托广阔大陆纵深而在大陆和海洋交接的边缘开拓次海权,尝试在亚欧非大陆打造一个人民币区。未来10年的全球政治经济,简单来说,就在美元、欧元、人民币这三大货币区的地缘战略博奕碰撞中开展。

  东盟“10+3”的不足和完善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成员国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其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现在有十个国家,东帝汶是候选国。面积444万平方公里,不足中国二分之一,截至2014年共有人口6.18亿人,联盟产值2万亿美元。

  东盟10个对话伙伴国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东盟10+3机制是指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三国。每年定期举行外长会议、财长会议、领导人会议等。与10+3并行的是东盟分别与中日韩领导人(10+1)会议,即三个10+1合作机制。

  但是东盟受到美国的干涉太大,2014年5月16日,现任东盟秘书长、越南人黎良明称,东盟下一步有必要让中国撤出南海领海,这是当务之急。越南挟东盟以自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违反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一国之私损害他国利益,不利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

  “一带一路”可以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相关国家加强沟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从中日韩到中韩

  现在如果把美国、欧洲、中国还有日本,这四家现在所拥有的金融资产总量全部折成美元的话,四家都差不太多,当然美国规模最大,总量上看,美国30多万亿,日本20多万亿,中国也差不多是20万亿左右,是美国的三分之二多一点,欧洲金融资本总量跟美国是一样的。现在如果把中日韩的经济总量联合起来,也可以形成一个超过美国的经济体。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这一设想是2002年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的。设想中,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由人口超过15亿的大市场构成的三国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内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将被取消,区内厂商往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市场和收益,消费者则可获得价格更低的商品。

  正如东盟成立之初,“东亚经济论坛”因美国反对,日本消极,论坛未能启动一样,由于日本态度摇摆不定,与中日韩自贸区相比,中韩自贸区的建设显得更为实际。韩国很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中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被韩国取代,这背后处处有美国的身影。

  亚洲区域整合

  美国的金融资本在虚拟市场上兴风作浪,到处做多空大战。而中国庞大的金融资本主要用于基本建设,用于改善欧亚大陆的大陆桥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形成用基本建设来吸纳大量的金融资本,同时带动沿线各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显然是不同于美元集团引领世界金融化的全球竞争方式。

  对比于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亚洲最有条件完成区域整合。欧盟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国家,不是一个政治国家就没有统一的政府宏观调控,欧洲还没有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完整的国家政治体制。由此,欧盟内部整合的成本要大的多。拉丁美洲有条件差点进入一次新的整合,还没来得及完成,又进行不下去了,非洲的整合条件更差。只有中国是一个维持了几千年原住民传统政治的、超大型的大陆国家。内部的语言完全是用单一汉语,语言文化统一,具有完整的国家体制。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联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亚洲的整合,正是美国所极力反对的,TPP、TTIP都是美国担心、孤立中国的战略新布局,但是终将会以狭隘的自负而失败。

  正如温铁军教授所言:中国是自古代到当代四千年的国家史、渐进完成国家体制建设,美国则是近代100年期间激进地完成超大型大陆国家的内部整合的国家集团,两种体制的内涵差异,将是长期的国家与国家之间斗争的主要矛盾。

  不管现实的阻碍的力量有多大,亚洲整合不可阻挡,历史的车轮也会滚滚向前。(欧亚美智库2015-9-7)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