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忘毛泽东的这些字、词和语言是危险的
淡忘毛泽东的这些字、词和语言是危险的
本文是一个反思。
在毛泽东时代、在毛泽东的晚年言论和著作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词和语类,恐怕要数“公”“斗私”“社会主义”、“破私立公”、“为人民服务”、“人不应该自私自利”……而今,这些,似乎已被极少的资改精英有计划地淡忘了。
本网民从这里看到了某种“危险性”!
毛泽东魂系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这决不能仅归结为他个人的思想、行为,倒应看或是时代精神作用的结果。这一时代精神,连同毛泽东的灵魂,则有一个重要的伦理基核,即“出以公心”的利他主义。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的进军,离不开“利他主义”的道德支撑和推动。并且,社会主义的真正实现,离不开同传统的私有观念决裂。
毛泽东在他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领导人民进行武装革命斗争,还是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无论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还是对人们的教示,都贯彻这一伦理基核。历史向前发展到今天,人们从国内外一系列剧变中,从一些人思想的变化中,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并深切地感到这一伦理基核的价值,也更增加了毛泽东思想对广大人民群众吸引的魅力。1976年前的情况自不必说,即在毛泽东逝世后的30多年时间,一次又一次出现 “毛泽东热”,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这一伦理基核在当今少数人的利己主义倾向面前,被反复“激活”和强化,恐怕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历史不能避开二律背反。从昨天到今天,却有人总是无视毛泽东思想的伦理基核。以毛泽东的领导理论而论,现在有些研究者把它作为纯粹的方法去研究,也有些领导者努力寻觅毛泽东领导活动的“手段”、“技术”和“技巧”。这实际是一种舍本逐末,或见末不见本和求末不求本的认识行为。结果呈现在他们面前是一大堆斩不断、理还乱的矛盾,以及使他们思来想去总觉得这些东西不过是已“完全过时”的标签。正像辩证法离开唯物主义就有可能走向诡辩论和唯心主义一样,这些研究者和领导者因离开了毛泽东思想伦理核心:出以公心,认识存在矛盾是必然的。
思想理论上较为严肃的人们都会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中得到启发: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领导我党、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逼得国民党反动派不得不抽调专门研究人员去研究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作战的“奥秘”。后来,在领导理论和军事战略战术上,蒋介石及他的幕僚们也确实懂得了诸如加强团结、思想教育;军事上围点打援,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等。然而,这些理论方法,他们不是无法执行,就是行之无效。仍不断以其“飞机加大炮”惨败于“小米加步枪”。直至40年代末,他首损于辽沈,继败于淮海,又殁于平津,再溃于长江,终于风声鹤唳,龟缩于台湾岛。
原因何在?谜底是什么?可笑的是这帮历史反动派利迷心窃,鬼惑其魂,终是茫然。有的甚至动起迷信邪念,──以为毛泽东及共产党的崛起,得力于祖宗“风水”,竟不惜动用军队去挖毛泽东的祖坟。荒唐至极。他们不愿也不敢接受毛泽东一切思想理论、领导活动的“出以公心”的核心,当然这一切都是徒劳。这也许使人们联想到当今一些笑话:极个别思想落后的人,因他们用心不正,导致自己工作圈内矛盾重重,问题百出。针对问题他们不是面对现实,反省自己,而是暗地里求神拜佛,做事情选“吉日良辰”,遇重大活动和事件,祭祠鬼神,什么择“6”求“8”多取“9”,什么弃“3”免“4 ”禁用“7”……其中愚拙,令人悲叹。
今天,应特别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有些人,甚至是极少数的共产党人,在研究和实行毛泽东思想、理论时,忽略了对这个伦理基核的发掘,也有人甚至对此作“有意淡忘”,更有甚者,有人甚至把这一核心作为“左倾‘源点’”进行“批评”和“修正”,造成了一些思想混乱。在党内和领导者行列中,造成了一些人的不廉洁、作风不正;工作有方法但无正根,领导有智慧但少德行,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松散;党的威信和一些领导者个人影响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一些人并不认真总结我党的历史经验,反而在心照不宣的利己主义心理定势下,变本加厉地以私制衡,一味以一己之利激发人们力量,从而落进了被西方资产阶级宣扬为黑格尔绝对观念的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旧文化圈套中。
尽管,以上这些在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有其曲折的必然性和有限的合理性,但历史的曲折──尽管有时是革命者自觉设计的,但要时刻警防滑向极端,因为这时特别容易出现无法收拾的退的涌动。所以,理论上说明这一点,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清醒,防止陷进历史的陈旧泥坑,是十分必要的。
毛泽东曾明确预言过,他去后,有人会断章取义地用他的话去“营私”;他也坚信,人民会用他的另一些话,批评某些人的断章取义。也因此,他在故去前的十多年里,有意识地制造、而留给人民以大量的“炮弹”。其中,毛泽东象就已看到“日后有人会提倡自私”一样,特别集中地、多方面地阐述了“人不应该自私自利”思想、理论。
现在人们发现,这些既作“炮弹”、又作“历史存照”用的辉煌思想,让现在的极个别的资改精英是多么的忌惮,——因为人民由此充分认识了“这些当年革命的同路人”的如今离开社会主义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