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网络大字报,咋奏悲喜二重唱?

火烧 2009-04-24 00:00:00 网友杂谈 1037
网络大字报在互联网上兴起,既有揭露贪官的喜悦,也有作者被封杀的悲剧。文章探讨其历史背景与社会影响,强调网络监督对政治文明的推动作用。

网络大字报,咋奏悲喜二重唱?  

   

提到大字报,但凡经历过文革的人,都能想起它。在当时,因其被赋予太多的大民主色彩,而成为一种十分盛行的文书载体。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取缔,于是,它就象一缕轻烟,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彻底地消失了。  

可不知咋的,大字报这种形式却在人们的不经意间,逐渐地在网络上流行开来,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网络大字报”。  

理性地讲,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改革开放,虽然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但也不可否认,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却在逐渐地降低。可以这样说,如果官场上少一些潜规则,多一些阳光,如果腐败现象不是割不完的韭菜,如果群众利益不是经常性受到无理侵害,如果……大字报何至于在网络上出现并盛行呢?  

诞生于1995年的第一张网络大字报《大连金州没有眼泪》,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历史性事件,是网络上的第一次大串联,是第一次集体的网民行动,是网络力量的第一次体现。  

以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的增加,网络大字报开始进入一个高奏凯歌的“大跃进”时期。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应该是2008年。这一年,网络大字报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神威。派警察赴京拘传记者的“西丰书记”、抽“九五至尊”的南京“房管局长”、“我比你们市长官都大!”的深圳某“猥亵局长”、徐州一夫多妻的“荒唐书记”、嫌酒贵扇老人耳光的剑阁“节约局长”等人,相继被网络大字报给掀翻。  

一方面是网络大字报将贪官掀翻,演奏出人们期待的乐章;而另一方面呢,也演绎出网络大字报作者惨遭无良官员封杀的悲剧。  

继重庆的“彭水诗案”、陕西的“志丹短信案”、山西的“稷山文案”以后,今年又相继发生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河南灵宝“王帅诽谤案”、内蒙古“吴保全诽谤案”。  

同是网络大字报,咋就不断地演奏出悲喜二重唱呢?  

网络大字报,使传播资源第一次真正地握在了普通人手中,普通人也因此真正地享受到了行使话语权的欢乐和冲动。而对于贪官或者无良官员来说,绝对不是好事,绝对不是福音,他们闻风丧胆,咬牙切齿,因而使出浑身解数,必欲扼之而后快。于是,由贪官或者无良官员控制的司法资源就成了封杀网络大字报的帮凶!  

即使如此,有道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网络大字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我坚信,随着网络监督逐步走向正规和完善,这种寄托着人民对政治文明美好希冀的新生事物,必将刷新挞伐官员腐败、催生人民民主、促进政治文明、推动网络监督的进程。  

让我们为之祝福吧!  

   

欢迎博友光临强国网:http://www.lnxv.com/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