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生人,我的回忆:温馨与思索 (第2集)
六零年生人,我的回忆:温馨与思索 (第2集)
六零年生人,我的回忆:温馨与思索 (6)
教育的功能体现服务社会。
小学中学大学说到底都是基础教育,是为人将来走上社会更适应适宜社会需要的一种职能培训方式。
假设当今有1千万大中小学生,如果他年后能出一千名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天才,就该谢天谢地了。
所以教育的本分只有一个:服务社会与大众需求。而没有其他功能。
非要将教育所谓改革,说是为了更多更快地培养中国“杰出”人才,结果如何现在发现连研究生都难找工作;倒是细水长流大学生源源不断地移民国外。就好像中国现代教育管理体系体现不属于中国管辖,而是联合国的一个分支。
当然,人即使移民国外,也该是百姓家庭的谢天谢地,至少他们家庭会有一部分成员不至于去吃转基因地沟油问题疫苗和买高价房。但是更多家庭的孩子没有这样好运,几年毕业找不到任何保障基本福利与环境稳定的工作单位,完全赔本连赚吆喝都不得。就因为相信了教育改革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之类谎言而大把大把地往水货教育大学里丢钱。全国有多少唐岭村就有多少受苦受难供孩子苦苦求学的家庭。赵本山的成名,就是聪敏抓住时下中国这样社会环境----一曲“忽悠”主题的小品问世,立刻映出13亿国人的心事心声而传播。天下事情,原来就是揭开骗子为大快人心。
突然觉得郑渊洁在偷偷地笑,他的孩子没有一分钱冤大头。而他的孩子现在随便由他父亲投个资办家公司,就会迎来大批本科硕士生。试问,当代教育改革目的之教育的作用、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其实,郑渊洁没有错。他的孩子很优秀。他是真实地还原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体现于服务社会性,孩子的未来其教育过程是应该以社会整体需要为前提。社会需要什么就该是孩子将来最该需要学习的,而不是脱离社会这个教育最基本特性。于是,我们看到二十年后,郑渊洁笑了。因为他胜利了。不该的是我们中国教育在付出二三十年的学费后,猛然发现只有他的笑容才是动人。
其实,三十年前,毛主席全面正确完善地教导过: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工农兵,服务实践生产一线,服务大众需要。郑渊洁,不过是一个真实人,或者说是一个完完全全服务自己孩子私心人。因为他完全的私心就很明了社会教育的功能,也就自然而然很懂了毛主席教育思想。当然,他是用另一种方法还原了毛主席教育思想的意义;使得他的孩子既没有脱离学习文化知识又真实紧密联系社会,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成功范例。
过去,华罗庚是这样例子。
马未都,也是这样例子。
丁俊晖还是这样例子。
60年生人童年少年回忆,竟是这样温馨 (7)
当今,中国有三类人活得最累:失业、民工与青少年学生。
丁俊晖说:读书无用。他的话对吗?
如果不对,又干嘛将他评为全国劳模,CCTV干脆打出口号将小丁直接呼之“民族英雄”也。
如果官家认为丁俊晖正确,显然就不该二三十年来将全国中小学生挤进课本教育的考奴行列!
现在孩子没有假日,他们人生最活泼时期全被国家有意识地或叫故意制造不公平竞争与社会大失业环境下给扭曲到了课堂上,累死书,课堂外还得补习培优中。不仅加大家庭无谓教育支出的负担,这样教育结果只能培养批批消耗精力后又不能承当一般劳动者的劳动体力承担者,却国家又不能提供哪怕五分之三的大学生就业场所。于国家于社会于家庭于青少年完全不健康状态。
这样的情况还该继续下去吗?
丁俊晖没有读书也不赞成读书还能够成为民族英雄全国劳模,不就是对目前国家教育制度的一种否定吗?
显然,读书无用论也是极不负责态度!
过去,我们学习也很抓紧。是一种有的放矢抓紧。
过去,我们提倡的是学以致用德智体全面发展。
所以我们过去的学习是愉快积极健康活泼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同时,还将学习与做人两者结合。无论在学校还是走上社会工作岗位,都能够处在愉悦生活社会环境之中。
60年生人童年少年回忆,竟是这样温馨 (8)
需要对上文作补充。
毛主席的教育思想也就是无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现的是即要全部全面高度重视课堂传统教育最新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还要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与科技实践;反对的是读死书死读书,脱离社会实践脱离为民服务精神走所谓才子佳人误国误民的教育路线。
作者所接受的教育有幸是在毛主席的文革时期。不但全面将基本需要的文化知识来学习。同时也学了工、学了农、学了军。
目前,一个社会人,如果不是大领导就很难了解工人农民士兵生活状态与社会精神面貌的。更谈不上对中国社会全面了解。
过去不是这样。我们很小就知道自己父母是怎么辛苦工作状态和工作技能,因为学校组织学工;同样,也知道农民士兵的社会状态也是出自同样的道理。
最难忘的故事发生在1974年,我们学农。从武汉出发到当时地属于郊县的汉南农村学校办的农场劳动。使得一个城市人有时间近距离接触农村的社会实践。
坐船就坐了四个小时,那晃荡全都歇菜:晕船。有的吐得一塌糊涂。
当然,没有这份体验到现在也不知道你长时间坐船是啥滋味;回来就感觉好多了。
离真正农场起坡后还有三十多余公里。大家一路唱着笑着走过。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过去孩子半大的时候,心都往外飞,生活自立性社会自我调管能力特别强,这是过去公有制环境下教育方式的先进科学的结果。二是体现城市与农村的在自然环境上的差别。武汉是工业全国重地,反映出的两地生态气候就不一样,农村就更舒服。
农场劳动大概两个月。印象深刻的倒不是日作日息。而是在一起集体生活的体验。
我们住的地方宿舍就是用油毛毡竹子联合搭起的房子,大概就是季羡林笔下的牛棚吧。其实挺好。再说,过去的口号就是艰苦的地方越向前,现在温总理也很怀念他过去大学毕业到艰苦地方工作的经历。当时大家感觉住这样的房子是一种光荣体验,是一种精神向上的象征。当晚大家笑着闹着,很晚才休息,这样的情况都有一星期左右。把班主任急得头大,因为休息不好会影响大人们的工作,小孩子们倒不觉得什么。
在农场劳动大概每天不到六小时。因为还是半大孩子。剩下的时间由我们疯跑,班主任是个年轻女孩,她害怕蛇,所以总把四周说得怕怕的,特别有趣。因为有她害怕,所以才有我们的疯跑。
农场建在原水泽云梦之上,水域连绵;又逢初秋,芦苇花盛开,吐着穗,白花红花黄叶,大面积,风轻轻地一过,那花,那叶就那么满眼地飘......
实在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农场紧挨地方五七干校。他们吃的住的休息的地方都比我们好。当然更比当地农村农民更强了。有邮局图书诊所副食店;住的都是砖砌瓦盖水泥铺地的房子,吃的是大米肉类。完全不是现在大右小右笔下描写的漆黑!
五七干校来的也有青年。有青年的地方就有人恋爱。走在这完全的、自然环境下风花雪夜,还不想谈恋爱,才是傻子;所以,我们这个时候会看着老师班主任眼睛里特别意识,嘿嘿。
一般来说,用恰当时间组织青年学生去学农太应该。因为结果不仅教育学生了解了中国农村的不足与劳动的艰辛,更重要的是领会劳动的价值劳动的意义劳动的伟大,从而在思想上体现对农村农民的尊重。应该恢复大中学校这样学工学农学军教育制度,因为这符合中国国情需要!
60年生人童年少年回忆,竟是这样温馨 (9)
13岁第一次投稿,所以记忆尤深。
儿歌、童谣,现在已经陌生的词,过去大行其道。
文革其实是文化文艺大普及时代。当然,走入社会大众的文化文艺表现形式后就没有今天腰缠万贯亿贯“著名专家精英学者”发财的市场。这是叫他们今天很痛恨的地方,所以就时常回忆文革他们的“苦难”。
九岁的时候,就看了全本戏剧《白毛女》。不是在蛋形国家大剧院,而是露天,灯光球场下;1969年武汉十七女中宣传队,将全本芭蕾舞剧《白毛女》盛况上演。姐姐因为后台负责服装,当年笔者有幸在第一排看完全场。
不稀奇,这样的免费戏剧表演专场。1968年武汉综合制材厂将京剧《沙家浜》全本搬上厂俱乐部,陪着奶奶与亲戚也看完了全程。
想必全国是一样。
所以,今日韩寒被人推为“天才”,不禁莞尔一笑。啥叫少见多怪,过去这样“天才”多如蚂蚁。
八十年代初,中国出现一批优秀文化文艺作品问世,史称文化盛事,小说、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诗词、戏剧、电影等等,全部出了精品。为什么突然能来个盛事?就因为文革期间走大众文化大众文艺形式,为社会为大众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化表现人才!
反观现在,中国在改革三十年后,无论文化文艺,无论是创作还是模仿,其作品与八十年代成果相比,都差强人意显然能力大大萎缩。为什么?因为,改革后,打倒了毛主席文化文艺思想指导方针,而成为了某些个人发财的专利工具。自然,这样情势下,国家文化文艺水平不堕落哪才怪!
60年生人童年少年回忆,竟是这样温馨 (10)
八十年代初,我手上借到了一套戏剧专著。著作者老大名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看不懂,似懂非懂的看了一半。
能够似懂非懂的看一半,其实体现该著的书魂---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是社会环境提验创作,又是体验下的思想丰收。
其实这和毛主席论《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思想意义体现某些一致相同性系统性;即文化文艺意义为大众文化大众文艺。
我们过去是大众文化大众文艺的受益者。
样板戏一经问世很快就走进了社会家庭迅速被社会大众广泛接收吸纳。
七零年表姐从重庆而来。她在学校就是文艺骨干。于是我家里就成为了样板戏实验“话剧团”。
记得我演《智取威虎山*审栾平》一段,总是笑场。
表姐自告奋勇地演“栾平”,这角色家里谁都不想;我演拿枪的战士。于是,重庆普通话的“栾平”与二哥武汉普通话的“杨子荣”就这样对上话了。“台上”完全进入角色,分外精彩;“台下”观众我爸妈奶奶,哈哈大笑:没见过方言戏剧嘛。现在川版《让子弹飞》很出彩,是有道理与传统。
轮到我的一句台词时候,总憋不住。一个10来岁的孩子,拿着扫条把,面对着高高大大秀秀美美白白净净的表姐,总想象不到原栾平的模样。断喝一“走”字,总念白不好。为此,经常收到实验“话剧团“团长我姐的批评。
这样一个环境下,任何一个没有文艺细胞的家庭其对文艺的热爱是很快熟悉其乐融融,也很快许多家庭都出现这样清音幽韵清夜悠悠今夜无人入睡场面了。
文艺文化大众性,也很快地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现在还在流行,能够是精品的民乐作品大多创作于这一时期,也叫着文革时期。同时,很快使社会家庭爱上了二胡京胡琵琶月琴口琴。
文化文艺大众性的火热也繁荣了当时正规文艺文化团体的音乐创作。同样,中国目前还能够说得上是音乐创作精品的几乎全部是来自于这一伟大的时期!而且是多产。
现在,您走进武汉每一个公园,都会发现各自票友自发的交流群。他们或是民乐爱好者或是戏剧票友或是小提琴手交流平台;无论是谁,年纪全都是50岁以上者群体。他们来自过去的学校工厂机关机构一切团体。他们如其是说表现是热情,还不如说是一种对过去岁月的眷恋与青春的感受热爱!
感谢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在这时期贯彻实行实现给中国文化文艺带来的空前繁荣!
感怀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在这时期贯彻实行实现给中国文化文艺带来的空前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