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高等教育“新疾旧病”何可医?

火烧 2015-09-1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旧问题,探讨教师考核机制与科研成果评价的弊端,强调学术腐败治理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国家的未来在青年,而青年的发展启航于良好的教育。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既要靠肩负祖国未来发展的青年,也要靠促进青年进步与发展的教育。审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与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首先要看其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欲图本民族的科学、文化领先于世界,进而推动全民族物质、精神等文明的发展,则更要看该民族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当今中国要想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来解决和克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中国高等教育之病,可谓是既有“新疾”,又有“旧病”。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之病还存在“新疾”与“旧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复杂状况。如果简单机械地以中国高等教育出现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的时间基准来研究这一问题,既不利于我们理清复杂的病因,也不利于我们“对症下药”。所以,笔者试想通过对教育主要主体的探究,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教育承载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教师是国家大厦的基石”,高等教育相比基础教育而言,对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尤其是学术能力的要求要高出很多。而现阶段评判、考核、晋升高等教育阶段教师的方式过于单一,主要是通过科研成果来对教师加以鉴别。近些年来,“唯科研成果论英雄”的思想对于高校良性发展的负面作用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并不是科研成果的考核方式不好,而是科研成果考核教师的配套机制不健全,使得一项有利于高校提升自身科研与教学水平的好制度走向了其反面。对于一些学者批判仅用科研成果考核高校教师的思潮,笔者有几点辩证的思考:第一,仅用单一方式来考核高校教师的做法的确有失偏颇,我们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完善高校教师考核、晋升机制。第二,通过科研成果考核高校教师的做法是必要的,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科研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知识源泉。科研成果作为评价高校教师的重要参考依据,其存在具有合理性,无论高校怎样进行改革都不能摒弃这一针对教师的考核内容。第三,国家亟待加强期刊的管理,尤其针对学术性期刊的管理已经迫在眉睫。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术腐败的问题,必须先治理评价、考量学术成果的期刊。这也是进一步营造良性学术科研氛围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鼓舞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同时也为这样一批教师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发展环境。第四,现有的单一考核机制使得高校教师重视科研而忽视教学,更有甚者只会做科研不会搞教学,即便搞出来优秀科研成果不能传授给学生,这也是现有制度的不足和缺陷。第五,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使得师生间缺乏共同价值的凝聚。在社会剧烈转型的今天,价值观日趋多元的时代,非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益渗透,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单一考核机制所衍生的恶性后果正在荼毒高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发展环境恶化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近些年来学生也不仅受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而呈现出教师考核体制的问题,因为影响学生的不只是学校,还有社会和家庭。我们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克服、抵制市场经济带给社会不良影响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我们的社会、高校应该多宣扬积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多宣扬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克服其消极的影响。高校的主流价值观教育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刻板教条。多元价值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方式在发展、在更新,而我们的主流价值学习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我们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警醒和注意的。同时,社会一味把教育交给学校的做法也是不科学的,只有全社会共同构建出和谐、文明的生活、发展环境,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单一的教师考核制度和畸形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得高校的学生把学习当做副业,即便当做主业,也有一些是出于“精致的利己主义”的考虑。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社会、家庭都将学习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渠道、一种工具,而忽视的学习本身的意义,忽视了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忙着发文章、评职称、提待遇,学生忙着拉关系、走门路、混文凭,这样风气的大学还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整体科技、文化水平的圣殿吗?从神坛走下,这样的高校还能承载历史的使命,引领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复兴吗?

  综上所论,笔者就“医治”高等教育的“新疾旧病”有几点想法:其一,高校、社会应该更加尊重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让高校教师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改善,进而静心科研与教学。其二,采用多种方式、多种角度考核教师、学生,同时建立教师与学生互动性、合作性的双向新型考核模式,增加教师、学生间的交流机会,增进了解、相互促进。其三,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改善社会整体浮躁的大环境。其四,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的法治建设,保护高校师生的科研成果,为其开展科研学术活动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其五,构建多重考核体制、机制的同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执行、监督体系,保障新的考核制度的良心、有效、有序实施。其六,去学术上行政化,尤其打击隐形的行政级别与学术水平挂钩的教育乱象,营造公平、公正、合理、科学的学术评价环境。

  为学应须毕生力,攀登贵在少年时。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的共同努力让苦难的中华走向了独立、富强。笔者坚信,我们当代的知识分子同样能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在时代的感召下,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作者单位:武汉学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