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历史的倒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历史的倒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粮食的单位产量,但是它降低劳动生产的效率,不利于实行机械化大生产,并阻碍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一种不符合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生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可否认,在该制度推行后的最初的十几年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提高,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提高了,但是这能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了吗,该制度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吗?
首先,粮食单位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究竟有多少分量应该归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呢?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改良了农业作物种子(比如杂交水稻),这些都能够大幅的提高粮食的单位产量,粮食增产归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因素是要扣除相当大的一部分。另外,由于剩余粮食全部归自己,农民提高了劳动投入,或许这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唯一优点,它能够促使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投入。稍微具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一种制度或者技术,增加了投入而使产出增加,并不能说明这种制度或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它可能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可能降低了生产效率。
那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底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是降低了生产效率呢?由于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劳动投入难以精确的统计,所以,很难用具体数字来衡量,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经济现象来得出结论。耕地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家乡所在地的农村,在改革开放以前,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放养了十几头耕牛,农忙季节,使用耕牛耕地。但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耕牛按人口分给各家各户,没出几年,很多农户就把耕牛屠宰了,不再使用耕牛耕地,而是改为使用锄头挖地。使用锄头挖地,是高强度的农业劳动,很辛苦,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手抽筋,我相信从事过农业劳动的人都会深有体会。相对于使用锄头挖地,使用耕牛耕地,省力而且速度快。那么,农户为什么要把耕牛屠宰了而使用锄头耕地呢?经济原因在于,一个生产队放养十几头耕牛,只需要两三个人看管,把这十几头耕牛分散给了农户,每家可能就分不到一头耕牛,每头牛都需要一个人去看管耕牛,而土地分散了,使用耕牛在时间上和经济上就不划算了。所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降低了生产效率,但是由于大量使用了农药与化肥和改良农作物种子,提高了生产的劳动的强度和劳动投入量,最终却提高了粮食的单位产量。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降低了生产效率,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不利于机械化大生产,只经历了短短30年,它的弊端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现在广大农村对农业生产积极性已经远远低于土地承包到户的最初几年,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大量土地被荒芜或者半荒芜。中国粮食供应将长期处在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形式不容乐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改革。(作者刘永祥,现居湖南邵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