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对赵本山先生“仇富”
我们为什么不对赵本山先生“仇富”
司马平邦
虽然网上还有许多评论在酸酸地指摘赵本山春晚演出的小品《捐助》歧视弱势群体的时候,由赵本山总导演的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故事》又悄然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了,你们在那里只管骂,我老赵在这儿只管做。
一样的热闹,不一样的结果。
说《捐助》歧视弱势群体,这话听着没什么错误,不过,细细想来,古往今来,哪一宗幽默不是在取笑弱者里获得的,卓别林的《大独裁者》当年来中国放映,许多因此知道了卓别林,因为他在电影里既取笑了强者(希特勒),也取笑了弱者(理发师)。
陈佩斯的《吃面条》当年就是以取笑新疆羊肉串出名,也没见闹出什么民族团结的乱子,周星驰的电影,被取笑的大多都是香港的弱势人群,如果香港也存在一批抱着强势、弱势脑筋的评论者,则连香港电影可能都没有――娱乐就是娱乐,我们总是说不要让娱乐政治化,但又禁不住给自己不喜欢的娱乐套上政治紧箍咒。
赵本山是这20多年里中国最有价值的娱乐艺术家,之一,这有他日益强大的“本山系”演艺团队为证,也有他在春晚――这个全球华人都不得不牵系的综艺节目的中的核心地位为证,更有他可以自掏两个亿买私人飞机,以及他阔绰了之后,那些所谓的弱势群体们并没有任何的眼红为证。
我在之前的博文中说过,弱势群体,只是种社会学的名词,放在社会学的框架里还有点儿意义,但不能随处乱用,而且我觉得这个词本身就是对这个群体的歧视,因为没一个真正的弱势者喜欢人们这样叫他们“弱”。
《乡村爱情故事》本来是赵本山《乡村爱情》系列的第三部,奈何央视现在拒绝播“续集”,所以老赵只能把它改成现在的名儿,有点儿古怪。
《乡村爱情》第二部曾经在央视创下高收视佳绩,赵本山的东西,在央视播出,不能不说凭着他的人缘好,会来事(东北话,人际关系佳),但还有一点,是老赵的东西个个都接地气,所以老百姓都爱看,这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对他的东西太过贬低的人,最主要的理由是嫉妒他。
没有看过《乡村爱情》系列的人,没有资格对它说三道四,看过的人或者只是觉得它好玩,也可能有人会说它使用的娱乐方式又歧视了所谓弱势人群――农村人,但你看剧中象牙山村里那些被耍活宝的农民们,如刘能、谢广坤、赵四们,哪个像弱势人群呢,在剧里,他们都有自己的小世界,过着自己的奋斗,自得其乐,比北京城里那些爬格子的所谓评论家们活得自在潇洒得多的多。
我以为,《乡村爱情》还有更深刻的而别的剧集不能替代的意义,即,它解答了中国当代农民面临的大生活问题:
农村的未来和农民的未来是什么?
前两部的男女主角谢永强和王小蒙,就是这样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当代青年农民,他们是一对恋人,前者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开始走了许多别人以为很高尚的路,进城当公务员、当乡镇老师,走不通,不顺心,于是自己扛着镐头上山种果树,成了,也因此,他与青梅竹马的恋人王小萌最终走到一起,王小萌虽然因家穷没有上大学,但这个极有志气的女孩,从走家串户卖豆腐开始,居然做成了一个有规模的乡村豆制品加工厂。
在这部《乡村爱情故事》里,谢永强先是当了私营企业的副总,郁郁不志,又毅然放弃,投身到自己喜欢的果树林里,其实,他最终能不能成事已经不重要,这个外表朴素的农村小伙子,有一颗强韧的心,有一种不可放弃的理想,也被赵本山报以最大的赞叹,按剧中台词,谢永强让老赵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在《乡村爱情》系列里,当代繁华的“城市”是个虚无的、世俗的、冷漠的边缘世界,而“乡村”被赵本山拍得那么美好、温暖、欢乐和真实,你能说他这是歧视弱势群体吗?这部“接地气”的作品,那些天天因为一出小品就对老赵骂不绝口的人们真应好好看看。
但可惜,现在播出的《乡村爱情故事》里,原来饰演王小蒙的王亚彬没有再次饰演这个小女孩,让我很失望,我相信大部分喜欢这部剧集的人可能都会因此有些失望,不过能理解,王亚彬和王雅捷,包括宋丹丹,都不是“本山系”中人,赵本山的事业越来越是一宗买卖,他必须要用自己人,这是每一个当老板的最必然的选择。
老赵呀,我十分怀念王亚彬演的那个王小蒙!
《乡村爱情故事》可能寓示着这个系列剧集已经封顶,在此之前,他的《刘老根》系列和《马大帅》系列都事不过“三”,所以,期待着《乡村爱情》系列之后,赵本山还有什么新剧推出。
我一直以为几年前的《马大帅》系列是被低视的一部非常深刻而成功的作品,人们只把它当成喜剧了,却看不清马大帅和范德彪代表的“城市边缘人”的生活与生命,那才是这部剧集真正感人的地方,说实话,在第三部里我看到范德彪和马大帅从辗转于城市中心区退回到城市边沿,最后被排挤出城市回到“马家堡子”重新开始生活时,曾潸然泪下,其实,当代中国的城市人口里,十有五六在20年前都还是农村人,这20年来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如马大帅或范德彪一般的酸甜苦辣城市奋斗史,赵本山在《马大帅3》里提出了一个关乎无数进城务工者生存哲学的大问题,是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农村?这样严肃而实际的问题有其他哪个中国的文艺家想到吗?而且,赵本山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在《乡村爱情》里实现了:
回到农村,自主创业,看,咱们农民一样有力量!
《乡村爱情》系列每集开始都有赵本山自己唱的主题曲《咱们屯里人》,歌中这样唱道:
我的老家
就住在那个屯
我是那个屯里
土生土长的人
别看村子不咋大
有山有水有树林
邻里乡亲挺和睦
老少爷们更合群
屯子里面发生着
许多许多的事
回想起来那是
特别的哏
朋友们若是有兴趣
我领你认识认识
认识认识我们屯里的人
知道为什么那么多被你们命名为“弱势群体”的人们在被赵本山先生“歧视”之后仍然对他爱不释怀了吧?
中国还有比赵本山更了解“弱势群体”的艺术家吗?
而有了这样的“了解”,你还能说赵本山歧视他们吗?
贾平凹先生在《秦腔》里写活了的“清风街”,和赵本山在《乡村爱情》系列里演活了的“象牙山村”,算是当代文艺作品中最真实最亲切又最深刻的中国农村范本,它们正是中国文化的“地气”所在。就因此,“赵本山”这个品牌得到了千百万所谓的中国“弱势群体”们的强烈捍卫,他也许不足完美,也说不上十足理性,但就是不可动摇。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