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就是投降?电影《大兵小将》宣扬了什么?
故事梗概:
战国时代后期,各国统治者为霸权角逐,战火在大地延续……
卫国主营被梁国军队伏击,在一场强烈的战争之后,两败俱伤,仅仅剩下一个梁国士兵(成龙饰)和一个卫国将军(王力宏饰),士兵是因为装死而生存下来,而卫国将军则是虽生犹死。
士兵认为只要抓住了将军,就可以得到奖赏,让自己能远离战争。于是,士兵毫不费力地抓住了受伤的将军,从此他们开始了回梁国的漫长旅途。
在一开场他们遇见了林鹏饰演的歌姬,士兵被她所骗。后来他们又遇到了土匪,娄凡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惊险中士兵和将军建立了友谊。这其中卫国的另一位公子,也就是由刘承俊饰演的文公子,将军的弟弟,想要刺杀将军,自己做卫王,但在兄弟情谊之下,他最终没有这么做。最后,他为了将军(太子、哥哥)能活下去,在娄凡人面前自杀了。最后,士兵带着将军(太子)回到梁国,却在最后时刻放了他。当士兵上岸后,却发现梁国已经被秦国攻下,但他没有选择逃跑,最后他手持梁旗万箭穿心而死。最后,画面定格在了满是黄色的油菜花里,很美很美。最后,画外音出现,将军即位后的卫王在秦国进攻时,想到了士兵,想到了太平,不战而降,公元221年,秦统一中国。
初四的下午,闲来无事,我去看了这场电影,看得头晕乎乎的,因为是胶片电影,也许看的人多了,放的场次也多了,拷贝可能磨损得比较厉害,色彩不是很好,昏暗昏暗的,加之看的过程中喝了杯咖啡(我好久没有喝咖啡了),出场后更觉得不爽,直到吃过晚饭,又散了散步,才缓过神来。但是,这不是成龙大哥的贺岁片吗?这不是“一部很温情的戏,很适合全家人一起去看”的吗?
《大兵小将》将成龙的饰演的大兵的角色定位得很“鸡贼”(北京方言,指小气、吝啬,上不得台面),这个假装胸口被射入箭镞的普通梁国士兵,凭借此跳梁把戏一次次逃过战死的命运,但他从不以此为耻,相反还教育那位被他擒获的卫国将军———只要活着,其他都是次要的,管它是不是苟活。在大兵的眼里,参加战争是被逼无奈的事情,回家种好山下的五亩地才是人生之真谛。
基于对土地的依恋表达反战的情感,这是中外电影屡试不爽的做法,因为土地意味着家园、家庭、老婆孩子热炕头等太多让人感到温暖和踏实的东西。然而,是不是所有的观众都像流行的《大兵小将》的影评(比如网易娱乐上的)说得那样:“即便大兵没在片中那么多次地重复对故土田园的眷恋,观众也会顺理成章地理解并宽容他的逃兵行为”。同样的出处,“战争是属于政治家们的,为国战死沙场固然值得称颂,但在同胞相残的时候选择逃避,也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战国七雄也好,春秋五霸也好,都是中国人,当然没有必要杀来杀去。用今天比较“厉害”的眼光来看,攻打北宋的金国,当然也同属于中国,因此岳飞为了不争气的宋高宗去打金国,也没有比较,君不见,已经有争论说岳飞不应该算是民族英雄了。用这样的逻辑,都地球村了,都《阿凡达》了,国与国之间都是兄弟,还你争我夺干什么???
士兵回梁国的重要工具是他的父亲给他的地图。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将军拿着地图背面看,问士兵这两个字你是否认识,士兵说我爸教我写过。将军说这两个字可不好写,是什么字呢?是“太平”两个字!
我想,不少的影评评这个片子,可能都是着眼于这两个字,于是乎,有:“1、影片最后,将军为大兵朴素的生存观所感染,誓言卫国十年不犯梁国,给出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2、大兵的生存观可以视为一种农民式智慧,这种智慧一点也不高深,它甚至显得很低微,低微到连基本的尊严和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仍可以用乐观的态度面对残酷的人生。和《大兵小将》要衬托的反战观点相比,这种传达给观众的生存态度更有现实价值。3、我最不想做的一种记者就是战地记者,我无法克制自己在看到尸横遍野后的恐慌,我不想看到战争中人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后的悲痛。也许天灾我们无法避免,但是人祸我们明明可以制止的。可能就像结尾力宏做了卫国的王,秦军来战,他们没有选择死守,而是不战而降。有的时候,投降并不可耻,他赢得了更多人生的权利,这才是最大胜利。”
我想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都是希望有一个和平的世界。然而,当别人欺负到你的头上的时候,当别人肆意在你家里掠夺的时候,是被打了左脸、再给他右脸?还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按照《大兵小将》和中的台词和某些影评人士的说法,巴勒斯坦没有必要反抗以色列,越南也没有必要抗法抗美,都地球村了!
我又有点疑惑,在五一二大地震后演唱“生死不离”的成龙大哥,饰演了无数铁骨铮铮好汉的成龙大哥,是真的宣扬太平就是投降,还是在讽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