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我为“道德”鼓与呼

火烧 2011-10-09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探讨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如老人摔倒无人扶、食品安全问题等,引发对诚信与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同时强调扶危济困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从谋财害命的问题食品屡禁不绝,到房价屡创新高,再到各类诈骗案件的花样翻新,更到各地频频曝光的路上救人反被诬陷撞人……这些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故事”,不仅与我们“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传统国家形象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是违背了做人的根本底线。于是,在看到紧锣密鼓的多起老人摔倒无人敢上前扶的报道之后,有网友感叹,“社会道德滑坡了三十年”。

而在9月27日举行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新闻发布会上,当谈及“老人倒地无人搀扶”现象时,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表示,这绝不是中国人的道德观,扶老携幼、扶危济困是中国人不容置疑的价值判断。在网络媒体时代,自然“见仁见智”,此番言论果然引来了一片有意无意的质疑声。

不可回避的“滑坡”

联合早报网左担道:“红灯停,绿灯行,见了老人要绕行”。这段顺口溜,看似幽默,实质不知伤了多少人的心。从南京的彭宇案,到天津的许云鹤案,都是因帮助摔倒的老人,反被诬陷是撞到他们的肇事者。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百度贴吧修真领袖:三十年前没有毒牛奶,只有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三十年前没有徐老太太,只有雷锋叔叔;三十年前没有城管打人,只有为民服务的好警察马天民……三十年后的今天,少数人富起来了,社会的道德却掉下去了,残存的好人们连助人为乐都要承担风险了。我认为只能这样说,这种情况在中国上下五千年也是极为罕见的。

《环球时报》社论:中国社会的道德状态的确出现了复杂化。一些并非很个别的现象,在强烈冲击我们的日常道德感受。有些地方正不压邪,助人从善有时会导致意想不到的麻烦,这些导致了民间舆论开始鼓励明哲保身。此外官员腐败严重,社会行业腐败流行,全社会上下盛行表扬和自我表扬,真诚的自我批评鲜有。这些社会表层的道德表现,离民众的生活贴得更近。

现象与本质

民生网任凭:中国出现的系列问题,所谓道德问题,的确是一方面原因,或者说是一种现象,但是远远不是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联合早报》郑永年:这些年来,很多案件的发生,不管其背后的故事如何,都似乎和人类的本能反应相对立。媒体上充斥着很多匪夷所思的标题,例如“十九岁大学生扶起倒地老人,法院判赔7万多元”、“老人摔破头围观群众无人扶,家属表示理解”、“孩子路见倒地老人上前帮助,被家长嘲讽训斥”、“解放军士兵扶昏倒老人被迫赔三千,部队找证人讨回公道”,等等。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中国老人倒地就没有人扶了。我们可以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扶倒地老人的。

徒手托出“生命奇迹”的吴菊萍:其实这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完全是本能反应,后果都是想不到的……不过要是可以先考虑的话,我也会伸手的。我觉得社会也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改变,希望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社会都能够互帮互助。

中华网瀚海:多宣传一下做好事的人吧,在做好事的人多不胜数。中国十几亿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出几个特例、几个败类,不能代表中华民族人民的传统美德!有些人就喜欢抓住这几个特例做借口!

《扬子晚报》梁江涛:要看到,“彭宇案”、“许云鹤案”之后,见义勇为的利益考量与社会信任危机越发成为群体性焦虑。此时此刻,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爱心稀缺、人人自危,以质疑的目光打量王世明的“道德主流说”,这不是什么偏见,而恰恰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正义与道德回归的渴求,向政府与全社会提出了重新构建道德主流的现实考题。

何为主流?我为鈥湹赖骡澒挠牒

中央文明委专职副主任王世明:这次评选出的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展示了我们中国人见义勇为的精神高度,他们舍生忘死、舍生取义,可歌可泣、感天动地。他们在生死瞬间的义无反顾,反映了我们中国人身上流淌着的道德血液很浓,反映了我们中国人的善良人性根基很深,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心理积淀很厚。可以自信地说,对中国人来讲,扶老携幼、扶危济困是不容置疑的价值判断。

《工人日报》李瑾:其实,仔细想来,这位文明办官员的话也没有错,国人的传统道德观中,对老人倒地不去搀扶帮助的现象,的确一贯持有批判态度。

在“我爸是李刚”事件中,人们嫌恶官二代的嚣张;在杭州“70码飙车”事件中,人们鄙视富二代的跋扈;在郭美美、卢美美事件后,慈善组织受捐额急剧下降也表明了国人的道德立场。从这些舆论中,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公众道德观念的沦丧,而是在道德立场上的严苛与严肃。

新华网博主随礼不吃饭:非主流的道德滑坡,让人很恐慌。地沟油、瘦肉精、毒馒头,一个个张着獠牙利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悄无声息地扑上来,咬一口。即便有经济的大发展、精神的大满贯、危难时刻的大爱无疆,又如何能止住被这些缺德利刃划出的浓血呢?

宣城论坛博主高人:凡事固有“主流支流”之别,但“辩证”不可沦为“辩护”—— 何况,“道德滑坡”与“主流支流”无关,“滑坡”说的是倒退,不是多少。

谁的原因?我为鈥湹赖骡澒挠牒

《信息时报》三川:大家不妨想想,我们从小读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上过几节道德教育课?国民素质教育,您又知道是啥模样?应试教育弄得老师和学生应付“主课”的精力都不够,哪能顾得那些称之为“副课”的事儿!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软实力仍然偏弱。与GDP位列世界第二位的经济成就相比,中国的文化事业没有充分发挥育民作用。

凤凰网不平则鸣无愧心:当然,国人的品德绝大多数是善良、博爱的。但是这样的善良在当今的社会风气下,只能蛰伏起来。这是谁的原因?部分人的道德缺失没有受到应有的鞭笞,伤害了善良和正义的心!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这样的结果像一场瘟疫,迅速蔓延全国。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刘智峰: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中国人自古便“以吏为师”,原因在于中国传统上直到目前仍是“官本位”的社会,不是以法治国,而是以德治国。应该看到,在一个以德治国的国度里,政治的权威与道德的权威是合一的,吏治腐败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道德权威的失落,政治的腐败就是道德的腐败。

文化学者刘仰:近30多年来,中国理论界产生了一种全世界少有的受虐狂倾向,即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历史上的一切成就,把中国人从古至今都说成是丑陋的、有劣根性的坏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中国人几乎不可能有什么优点。大量媒体从业人员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学习成长,因此,一旦遇到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他们几乎条件反射地认为,中国肯定不会好,肯定都是坏的;即使看起来像是好的,也一定是装的。

要让道德有所作为

光明网王传言:当衡量成功失败的标准蜕变成钱的时候,当人们的心中只有钱,出现反诬事件已经不足为奇,而是必然的。但这是一种社会机制上的毒瘤,任其发展,只能后患无穷,因为人与人之间除了利益和交易之外,至少还有些别的,比如公共道德和公共法则。

《深圳晚报》张玉胜:避害逐利是人类的天性,只有建立规范完善的法治制度,才能畅通主流,抑制支流,让好人善举畅行,坏人恶意收敛。

    新浪网友蜗牛中尉:中国人正在遭受道德沦丧的折磨,但这也证明,中国人的道理并未真正沦丧,希望各级政府能起到提高人民道德水平的能力,而不是相反作用。

人民微博江淮古邑人:必须理性地认识到榜样的力量并不是无穷的,道德回归需要全社会的集体意识;需要意识形态乃至更多领域的开放,让多元观念公开博弈与真善美的公开辨识;需要所有官员和社会精英以谦卑之心从我做起,引导开路;需要借鉴人类道德文明的经验成果,建立新的规则机制;需要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