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诗会的大众审美价值
作者:高昌
北京市十大创新文化品牌之一的“法源寺丁香诗会”,是宣南这片文化沃土上生长的一枝鲜艳奇葩。这枝奇葩得到宣武人民的精心呵护,得到法源寺众位高僧大德的慈心厚爱,得到海内外诗人朋友们的热心支持和积极参与,现在可以说是越来越芳芬、越来越鲜艳了。为什么中断多年的丁香诗会能够重新誉满京华、香飘万里?为什么在诗歌影响力日益衰弱的今天,丁香诗会却能够越办质量越高、越办影响越大?探讨这一独特文化现象背后的创新精神和成功经验,相信会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迪。
丁香诗会已经办了多年,但是并没有变成隔夜的茶,没有因为反复“冲泡”而滋味淡薄,反而更像是陈年的酒,年代越久,味道越醇香。现在的丁香诗会,就像是京城里一年一度的诗歌狂欢节,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宣南文化符号之一。
新的丁香诗会虽然接续的是旧日丁香诗会的书香和文脉,但是无论在深度上、广度上还是时间的延续性上,都是旧日的丁香诗会所无法比拟的。而它所具有的独特大众审美价值,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重新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此,我想就丁香诗会的大众审美价值陈述一下自己的一点浅见。
独特的思想价值:人民性视角下的丁香诗会
人民性,是新的丁香诗会引人注目的时代主题。参加论坛之前,我曾拜读过一些诗会上朗诵的诗作。从第一届到第七届,既有石祥、鲁煤诗坛老将的精品,也有徐伟、蔡诗华等新锐诗人的力作。这些诗歌虽然艺术风格不同,艺术追求不同,艺术水平也不相同,但其中跳荡的民生、民意的真实心声,却都是一样的嘹亮和炽热。比如蔡诗华先生在第四届丁香诗会上朗诵的《2005,我的丁香没有开放》,后来被选入了柯岩、胡笳主编的著名诗选《与史同在》,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受到好评,推动了人们对于民族精神的重新思考。蔡诗华因此还被一些人称为“丁香诗人”。丁香诗会上出现的类似的诗歌和诗人很多。他们大多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达了百姓的愿望,关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并敢于揭露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直面前进道路上出现的一些危机和问题。对于这些热血沸腾的赤子之心,我们当然有理由给予赞赏和祝福的热烈掌声。
贴近生活,深入生活,尊重生活,感谢生活,这些口号都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在创作实践里边去。丁香诗会在这方面所作的积极努力和宝贵收获,为宣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可喜的新贡献。
独特的艺术价值:大众审美期待中的丁香诗会
深厚的群众基础,使丁香诗会具有了广泛的大众审美意义。这几年,大众审美话题已经少有人提及了。某些“精英意识”浓厚的人们,也总能列出种种说法表达对大众文化的鄙薄!但是,我们的诗歌真的“进步”到了可以不顾读者、仅仅只是任意表达一己悲欢情欲的所谓“高水平”了吗?稍微关心诗歌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伪命题。
在以往的诗刊或诗会中,我们的诗人们还基本上处于我给你读、我读你听的情况,即使你不感兴趣,我也听不见。而丁香诗会情况就不一样了,听众和诗人是面对面的。听众随时可以对诗人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意见,诗人也可以直接听到自己作品的反应。在丁香诗会的举办思路中,一开始就把群众性作为重要的一环,实际上是抓住了举办诗会的根本,并由此得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确定了自己关照社会、参与社会的立足点和切入点。
漠视读者的审美期待,是一种可笑的创作态度。而与苍生百姓们心连心,则是诗人们的一种传统美德。像丁香诗会这样引起文化界、文学界、宗教界、教育界等等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是不多见的。由于其自身特点和先天优势,所以能够把民生、诗艺还有禅理完美地融于一炉,把各式各样的美好感情生动热烈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得到美的享受,获得美的启迪。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时代生活,为丁香诗会的大众审美提供了无限可能。丁香诗会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是动态的,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各种大众传媒中出现的关于丁香诗会的种种议论,正是丁香诗会这一强大生命力、创造力的具体体现。只要这一具有极大的兼容、生长力量的存在,丁香诗会就有着发展上升的巨大审美空间。
文化创新的成功实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丁香诗会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宣南文化已经进入一个更高更快的发展阶段,丁香诗会的繁荣与发展不仅是群众的客观文化需求,实际上也是衡量城市精神文明和文化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1、丁香诗会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不能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简单推向市场,而是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搞上去,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丁香诗会的成功举办,就是宣武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成功的范本。
2、丁香诗会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广泛性。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是单纯地搞设施建设,而是要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覆盖,使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品能够惠及广大群众。从丁香诗会,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广泛影响。
3、丁香诗会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久性。所谓长久性,是指建设的长久性,要将其列入规划,形成制度,做到常抓不懈,动态管理,不能时紧时松,抓抓停停,更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长期不断、持之以恒地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从连续举办的丁香诗会这样一个侧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宣武区文化工作者所作出的长期努力。
难能可贵的“原生态”:“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丁香诗会
丁香诗会是引人注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问题是重中之重。丁香诗会出现的诗,有着一种明显的原生态特征。诗里写的是老百姓们自己的喜怒哀乐,像叙家常一样,离得很近,仿佛一抬手就能摸到,一出门就能撞上。这些诗的作者大多是公众比较熟悉的诗人或身边的业余作者,这种大众感觉来自大众的共同生活经验,其熟悉的亲和力使之具有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人们渴望倾诉,同时也需要倾听,需要从他人的生活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种原生态的诗歌,实际上可以增进沟通和理解,起到缓解压力,缩短距离,解除戒备,加强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某些写作者自身来说,当然还需要在文化积累上多下些功夫,需要开拓出更广阔的表现天地和创作空间。但是如果要求把这种原生态加以粉饰,使之达到所谓诗歌的“专业水准”,我则有一些担忧。
邓拓在《燕山夜话》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商人从一位农民那里发现了一枚珍贵的金币,打算买下,而农民却怕金币上那些年代久远的灰尘会损害它的价值,因此将金币打磨得金光闪闪,也磨掉了上面的币值和图案。商人看到了磨光的金币之后,叹息着离开了。原生态的丁香诗会,也就是说大众审美视角中的丁香诗会,正是那枚没有被打磨过的金币。当人们带着对宣南文化、佛教文化的敬仰感恩之情,走进千年古刹法源寺参加了诗会活动,感受到的是那种和谐庄严、清净悠远、空灵宽广的气氛,还有那种芬芳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如果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魅力变了味道,就好像那金币被进行了不必要的打磨,那种独特的大众审美价值可能也会大打折扣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课题。丁香诗会具有演变潜力,诗歌也有着本身的发展责任,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认为丁香诗会还是应该保持它的纯朴和本色,不要过分增加原生态以外的技术性的东西,不要破坏它的独特价值。
展望和愿景:明天的丁香诗会
丁香诗会是一个文化现象,也是另一个更大的文化现象的一部分,这件大事就是:当代中国正处在文化重建的关键期,中国人正在积极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丁香诗会需要和宣南文化一起成长。如果丁香诗会努力的话,必然会对宣南文化的繁荣和宣南人文环境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丁香诗会自2002年重新举办以来,反映了新的现实生活,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新鲜自由的创作面貌。诗会的组织者整合资源,积极创新,走出了一条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子,并在这一新路子的探索和开拓过程中,形成较为成熟的品牌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使这一影响久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得到了当代人的关注,成为当代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丁香诗会如何在文化生活方式日趋多元的大气候中重新得到应有提升?在佛教名寺,丁香诗会的展开何以打破旧的固有模式而达至自觉性的常办常新?如何才能使已有的有限文化资源覆盖到最大多数的城市人群?这些难题的破解,将使明天的丁香诗会的建设者们创造出更灿烂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