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共产党、革命党与全国党、执政党

火烧 2011-02-23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共产党作为革命党与执政党的辩证统一关系,批判形而上学看待革命与执政的错误,强调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理解党的发展的重要性。

共产党、革命党与全国党、执政党

    ——评张书林的“转变革命意识”和“五种党”

   

九十年前,中国创立了共产党。经过二十八年革命战争,成为了执政党。今天,共产党已经执政六十多年,回顾、展望和辩证地认识这个党及其发展趋势,十分必要,很有意义。  

前不久,看到张书林在《党政论坛》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增强党的五种意识,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应该说,整篇内容中有许多是正确的,但也存在一些带有根本性质的错误或不足。比如,其中谈到:“我们在反思‘文革’错误的过程中更强烈地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身份的转变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党的思维要由革命党思维转变为执政党思维、党的意识要由革命意识转为执政意识。”这里,张书林把革命党与执政党对立了起来,把革命意识与执政意识对立了起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矛盾、差异,看不到两者之间的统一、一致,似乎共产党执政后就不能再有革命意识了。因为,执政后还有革命意识,就必然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所以也就“违背执政规律”,执不好政了。对如此形而上学地看待共产党的革命与执政,我以为是非常错误的。  

毫无疑问,共产党的革命与执政是辩证的统一,所以必须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来认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选集〉2卷218页)  

他又说过:“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104页)  

运用这样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共产党,包括认识已经执政了的中国共产党,我们就会懂得:     

——共产党是十九世纪西方国家的资本经济有了相当发展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从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至今,作为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的共产党或者说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已经在整个世界遍地开花,单单一个中国就拥有了7800多万名党员。在这个过程中,经过160多年的反复斗争,人类社会终于出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执政的共产党。尽管当今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仍在时兴时衰,有真有假,生生死死,然而与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相比,社会主义的浪潮必竟汹涌澎湃,不可阻挡。  

  共产党执政后,必然要创立、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最终要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来消灭一切阶级,结束几千年的阶级社会。在这整个过程中,必然会有旧势力企图复辟,必然要在建设新社会时不断地破旧立新,创建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上层建筑。所以,执政后的共产党既要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改革或改良,也一定会有新的革命。如果一旦执政就不要革命,甚至反对革命了,那么旧的经济制度、旧的政治制度和旧的思想文化怎么破除?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怎么创立?这种破除和创立算不算革命?  

当然,执政后的革命与夺取政权时的革命是不同的,必定会有不同的内容与形式,但一旦执政革命的意识和革命的意志就必须抛弃吗?真的抛弃了,还能算共产党吗?还能创立全新的社会、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吗?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中共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事物”,也有一个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她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通过推翻“三座大山”、建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成为了执政党。九十年来,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多少曲折,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个党始终坚守的终极目标,是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即消灭一切剥削压迫,消灭一切阶级,结束几千年的阶级社会,创造一个人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的“各取所需”的新社会。到那时,商品、货币、资本、战争、军队、阶级、国家都消亡了;全世界大同,各民族一体,人类可以真正和谐地共建美好的地球与其他星球了,中共作为一个政党(无论她多么先进,是否一直执政),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没有必要再存在下去了。显然,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她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分阶段分步骤地全面完成以上任务。而要完成好这些任务,只有“执政意识”,没有“革命意识”,行吗?  

——回到现实社会。当今世界仍旧处在资本的统治之下,资本金融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能量还在不断释放的过程中;资本的贪婪,决定了货币战争、贸易战争、军事战争、思想文化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在各国人民的头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一方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巩固发展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确保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还必须大力发展资本经济,融入全球资本一体化,更要在资本世界的重重包围中“独立自主,和平崛起”。面对这样的大环境,面对阶级依然存在而且矛盾斗争空前激烈的社会,张书林竟公然宣称共产党只能有执政意识,不能有革命意识,尤其要抛弃阶级斗争的意识,抛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思想和行动!这,难道真的可以保证中国共产党永远执政下去,永远不会变质了吗?!  

——张书林把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解读成共产党要定位成“领导党、群众党、执政党、全国党、责任党”,却偏偏没有定位于“工人阶级先锋党”,没有定位于对一切反动派坚决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专政党”。要知道,这个“先锋党”、“专政党”,恰恰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两项,恰恰是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共产党的命根子。所以,尽管他讲了五种党,却硬是丢了这关键的两种,说明什么?是不是重大的原则问题?  

幸亏党中央仅仅提出增强五种意识,如果再提倡增强平等意识,民主意识、自由意识、法制意识、共和意识,相信张书林还会帮助今日的共产党定位于“平等党”、“民主党”“自由党”“法制党”、“共和党”了。如果真的将中国共产党定位成这样的“十种党”,那么他要把我们可敬可爱的共产党,到底定位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呢?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是多样性的统一,核心是对立面的统一。每种事物都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受到相关事物制约的,分成不同阶段的,也是不断地处于运动发展、量变引起质变、相互转化和新旧更替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与信仰各种宗教的资产阶级政党相对立而存在的。无论她执政不执政,执政前还是执政后,这个党始终应该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始终应该是为了消灭一切阶级而不断奋斗的党,因此必然是也必须是一个不断革命的党。如果丢失了革命意识和革命意志,丢掉了“先锋党”和“专政党”,那么这样的共产党无论执政不执政,是不是就很容易转化成国民党、共和党或民主党了?是不是就很容易转化成资产阶级的政党了?  

我认为,张书林在否定“文革”、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同时,要求共产党转变“革命意识”,转变“革命党”为“执政党”,成为“群众党”、“全国党”,这种意识是非常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意识。他的这种意识能够在今日中国公开出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谁?代表哪个阶级?为什么偏偏在现在出现?“五种党”与赫鲁晓夫的“全民党”有什么区别?会不会让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创立的共产党蜕化变质?相信广大的共产党人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相信历史会给予公正的回答。  

必竟,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有九十年历史的大党,已经不是一个幼稚无知的政党了。必竟,中国人民经过文革,经过改革,也已经成熟多了。所以,希望张书林的意识也能“转变”一下,千万不要把“革命意识”与“执政意识”绝对对立起来,千万不要把“先锋党”、“专政党”丢在一边。  

                                                                         

                                                                         多   思  

 2011年2月22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